返回首页
爱习作 > 作品 > 随笔 > 正文

五福

作者: 张明军2023/05/27随笔

过去人家结婚要在洞房的喜门上贴这样一副对子:福来是五,喜到成双。这是人们对这对新人的祝福,希望他们五福齐临,好事成双。上世纪80年代,我碰到过一件事。春节回老家过年,村里一个“五保户”买了张梅红纸请我为他写春联。本不是难事,可是他却指定我这样写:福禄寿喜财,就怕你不来。这不免让我犯了难,如果真这样写,他自然要被别人笑话,连带我恐怕也要被通庄人说。

五福对中国人来说是深入人心的,它最初出现在《书经·洪范》中:“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可以讲,这是中国人关于幸福观的五条标准,也是人们一生的终极追求。其实,一个人要做到五福齐临是殊为不易的。

先说说寿。人们追求长寿是正常的,孩子抓周抓到“长命百岁”锁,大人们都喜笑颜开。其实,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希望长寿无可厚非,但若追求长生不老甚至长生不死就变成笑话了。在中国的历史上,如此贪生者大有人在,英明如秦始皇、唐太宗等亦不能免俗。嬴政轻信那个叫卢生的儒生,寻求长生不老之药。结果不言而喻,盛怒之下砍杀数百人,酿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坑儒”惨案。汉武帝也上过类似的当,甚至将女儿都嫁给了方士。不过,他终究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临终前总算明白过来:“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

所谓富,按方海权《福报的由来》的说法,乃施财施恩于他人,这真是一个大境界。对财富的追求是人的天性,只不过人们更为看重的是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获取、攫取、猎取还是夺取?事关大节。在一般人眼中,以非法手段获得不义之财是为人所不齿的,因此,人们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参照方氏标准,这依然难入大乘。即使是经过奋斗,获得了不少的钱财,充其量只能说是有财,离富还差得很远。真正的富是不但能获取钱财,还要能施恩于人。从古至今,有财者不少,而能称之为富则寥若晨星。愚以为,财富二字,财为物质的,而富是精神的,只有二者兼备,方可称之为五福之富。

康宁于五福里居中,乃身体健康心灵安宁之意。人不可追求长生不老,但必须保持身体健康。合理的饮食,健康的运动,都是延续生命长度的前提。一场大疫,让人们见识了生命的脆弱。毛泽东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真是言简意赅。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所谓事业名利财富爱情种种,其将焉附?宁是指内心的静,是一种精神的恬淡。中国的文人历来注重内心的静,无论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态度,还是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追求,抑或郑板桥“难得糊涂”之心得,无一不是追求内心的宁静。在当代的文人中,丁玲的“逆来顺受”与汪曾祺的“随遇而安”也都是一种态度,一种智慧。佛家《华严经》中所倡导的“境由心生”,亦作如是观。

攸好德是个大的命题,人生在世终其一生所好何德?不外乎个体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在儒家文化看来,人与人之间当守常伦之德,即遵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之“五伦”及“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吾之愚见,儒家文化延续了几千年,其可贵之处在其可操作性,男女老少、白丁鸿儒皆可为之。道家文化中的德是高级的,严格说来其境界更高。它认为所好之德应该是道法自然遵道而行,说句老实话,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或非凡的领悟能力,这个德难以好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说得多好,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照着做就行了。

五福之中考终命是最难的,其他四福或可以通过努力以达,而考终命不是努力可及的事,它位居五福之末,其难可知。所谓考终命就是善终之意,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临死时身上没有病痛,心中没有牵挂便是好死,就是所谓的自然老死,无疾而终。当然,也有人认为善终者当能预知死期,此属形而上的范畴,凡夫俗子难窥门径。其实,对考终命这个问题要看怎么看,生者看到的都是一些外在的表象的东西,而死者是体验者,按理说他们才有发言权。只是他们虽有感悟,却无法发言了,终为遗憾。我的母亲是九十二岁离世的,弥留之际,心有遗憾,满脸不舍。前些日子,我的堂姐离开了我们,刚过六十却已病了近三十年。她在回光返照之际,生者戚戚,她却称已心满意足。或曰“除却生死,别无大事”,信矣!

五福于中国人是极致的追求,究竟何为人生之福,《书经·洪范》所述只是滥觞。及至宋代以降,人们往往以“苏才郭福,姬子彭年”颂之。细研苏郭姬彭四人生平不难发现,此福何其难也。其实,以苏东坡之聪明,在其生命尽头写下的那首《庐山烟雨》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