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
我的老家在济源市坡头乡的一个多见石头少见人的小山村。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到学校放麦假、秋假,我们姊妹几个都会回老家参加劳动。
那时,我们回老家都是背着干粮,一路步行,走走歇歇,饿了啃口馍,渴了到村里人家讨口水喝。从孟津县城出发,要经过保障、王良、寺院坡、狮子院,到小浪底过河。
来到河边,吆喝一声“过河啦”!就过来一条小船把我们渡过黄河。有时,坐的是两条小船并在一起的“脚踏两只船”。人们常说的“能隔千山不隔一水”一点都不假。坐在船上很害怕,大人交待不能多说话,摆渡人最忌讳说不吉利的话。
过了黄河,就是廖坞村,如今是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出水口,那是舅舅的家,我们有时住几天,有时直接回老家刘岭村。济源山区的路难走,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翻山越岭,跨越小河,水小时踩着石头走,水大时脱鞋蹚着过。山坡上的石头碰脚,荒草藤蔓缠腿,酸枣圪针老揪着人不放……回一次家真的很难。
中学时代,学校组织到洛阳拖拉机厂参观。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我,借了一辆28型横梁自行车,和同学们一起带着馍馍,从孟津出发,一路下坡骑到后河村,又推着自行车上到吕祖庙,再骑到五股路,进入老城,来到拖厂。返回孟津时,还要爬坡上岭,不知是累了,还是泄劲了,跨好几步,都上不去自行车。同学们一人一辆车,谁也帮不上谁,我只好推着自行车走,气得我真想把它扔了,幻想着啥时这里能通客车该多好……
自从修了小浪底专线,黄河公路大桥,洛吉快速通道,回老家畅通无阻,一路顺风,再也没有回家难的困顿。从洛阳到孟津坐车二十多分钟,从孟津到老家一个多小时。由于小浪底风景区的带动,黄河两岸的村庄也成了美丽的风景区,天南海北的游客络绎不绝。
光阴似箭,时代变革,我们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又从中年迈进古稀之年。双方父母在逐渐衰老,回家的次数更多了。我们先后送走了他的父亲,我的母亲。近10年来,他有90岁的老母亲需要照顾,我有年近百岁的老父亲需要护理。我们每星期都要回家,让我们欣慰的是路好了,车快了,缩短了我们尽孝的距离,拉近了子女和父母的亲情。
总之,无论是回孟津娘家的路,回济源老家的路,还是回长垣婆婆家的路,都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延伸。当年的山路、土路、石子路,变成了柏油路、水泥路,高速路,满满的幸福感涌上心头,尽享着新中国带来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