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百科 > 演讲稿 > 正文

传承中华美德的演讲稿

2025/04/07演讲稿

爱习作提供的传承中华美德的演讲稿(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传承中华美德的演讲稿 篇1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孝敬长辈,学会感恩》。请大家先看一段公益广告。

中国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孝者德之本”,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我们中国人把“孝”看作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准则,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在社会上就会尊敬和关心身边的人,在与人相处中,也会讲究道德,这就是所谓的“忠臣出于孝悌之家。”

平日里,我们应当对父母十分尊重,经常嘘寒问暖,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父母有什么为难之处,当子女的应该分忧解愁,而在实际生活中你是否对父母孝敬呢?我们对父母的牵挂又有多少呢?我们在享受着父母给的一切的时候,有没有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孝敬长辈,是我们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种美德形成的前提。所以,同学们,做人首先应当懂得尊敬、孝顺父母长辈!当然,尽孝也并不仅仅在物质上。父母的养育之恩、亲人的关切之情,我们的“寸草心”仅用物质,又何以能报呢?也许一点精神上的安慰,会让疼爱我们的父母亲人开心不已!例如,当父母生日时,发自内心地对孕育你生命的母亲说上一句祝福的话。同学们,或许一声祝福对自己算不了什么,但对父母来说,这声祝福比什么都美好,都难忘!

父母之爱是最无私的,他们“施恩不图报”,我们做儿女的唯有好好孝敬他们才能表达我们的这份感恩之情。孝敬长辈不是要轰轰烈烈,而是要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例如,情绪失落时聆听长辈的一句劝告,听的时候要认真,不东张西望,不插嘴;与长辈发生分歧时,不赌气,不任性,多沟通,说话时要和气、礼貌,不高声大喊,举止恭敬;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不向父母要超越家庭经济条件的东西;当父母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时,我们绝不能选择与顶撞父母、摔门而去,要理解他们的一片苦心;不应该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懂事的孩子不给长辈添麻烦,更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操心担心;外出时,到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回家,都要告诉家长,并按时归来,不要私自在外面留宿,以免家长不放心等等。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不能等待,青春易逝,别让父母等待太久。亲爱的同学们,孝敬父母,敬重长辈,还在于学习的点滴细节之中。

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不要总是让父母提醒;努力学习,让父母为我们的学习放一百个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来宽慰父母,回报亲人。

既然是父母亲人的愿望,那我们为何还要懒散呢?“父母呼,行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同学们,孝敬长辈不是空谈、不是口号,让我们从小事着手,用一举一动来证实我们的孝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孝敬长辈,回报长辈,让自己敬重的长辈们获得一份喜悦和快乐。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传承中华美德的演讲稿 篇2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而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

当代社会,我们该如何进行传统美德呢?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根源。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必然也学了不少文明道德、礼仪吧!像随手把垃圾丢进垃圾桶、爱护小草、走人行横等,这些也都是文明道德的表现。养育我们的父母从小就教我们们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上学了,老师也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文明人,在我们的记忆里这个词已渐渐的淡忘咯,有些人认为只是表面上谈谈——“纸上谈兵”,实际也不用去做,但我认为,他们错了,生活中你不一定就要做大事,而小事却置之不理,但我确信,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也是文明的最好表现。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里学到的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生受益的东西,比如,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前要洗手’我们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文明就在我们身边,要从我做起,从生边的小事做起!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文明礼仪应当每个人都具备。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可影响国家荣誉。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用友好诚恳的态度待人,用热情大方的举止处事,给他人带来愉快和谐,让校园充满爱的温馨,让文明礼貌之花在我们的校园竞相绽放吧!

传承中华美德的演讲稿 篇3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妈妈经常对我说,做人必须要从:“礼”“德”开始,如果做人做不到文明礼节,做不到以德优先,那就做不好人。

小时候的我并不知道什么叫美德,见了爷爷奶奶不经常问好,和小朋友相处不懂得宽容,上了幼儿园后,老师第一堂的课讲的就是让我们懂礼貌,自己的事自己做,做一个懂事的小朋友。慢慢地我开始懂事了,开始帮老师扫地了,开始帮老师收拾碗筷了,开始和小朋友互相关爱了,出门见了长辈也懂礼貌了,成为一个文明的小朋友了。

上小学了,在教室里的第一堂课,班主任也对我们进行了文明礼仪教育,教育我们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鼓励。我从那开始一点点学着做一位文明的小学生,做一名出色的少先队员了。

时间已慢慢地走过,转眼间我已经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了,我已经能从身边的.事感觉到文明礼德是怎样做的了。比如说在我上学的路上,常过的十字路口处,经常会看见闯红灯的行人,我也经常说这些人的素质低,这时候妈妈就会告诉我:“礼德从自己做起,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你看和我们一起等绿灯的行人不都是文明的人吗,不文明的人还是少数的,只要大家共同做好自己,相信那一小部分也会慢慢变成文明人的”。我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不闯红灯做起,做一个文明的人。

在学校里,有一些不讲文明的同学经常乱扔奶盒、垃圾,让一些室外卫生员增加了许多的麻烦,在老师增添了许多卫生检查员后,同学之间互相提醒,互相监督。学校里出现了许多文明小天使,他们主动地在学校各个角落里捡垃圾,以自己的行动让更多的同学们参于这项活动,现在乱扔垃圾的同学越来越少,校园里也变得比以前干净了。

这次五一,我出门去爬泰山,在高速公路上,见到有些人从车窗里乱扔拉圾。这个现象可真不好,真想告诉那些人,这样做是不文明的,你干净自己的同时,却破坏了环境,还有可能造成。爬到泰山顶端的时候,我看到山顶上有许许多的垃圾,到处都是。这些垃圾有可能让人摔跤、跌倒,我还看见有些人边吃边扔,真让人气愤。同时我还看到反的一方面,有人正在忙碌地捡着垃圾,还把垃圾分装在各个不同的袋子里,背到山角下去卖。想想,平常我们见到这些人都把他们称为“买破烂的”都有点看不起它们。今天看到他们的行为,我有点感动,还真佩服他们。山这么高,这么陡,我空身爬上来就花了四个小时,而且累得大汗淋淋,还说绝不来爬第二次了,想想他们,他们为了生活可能天天要来爬,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为景区做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可称上是光荣的“文明卫士”。他们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和好朋友把我们的垃圾背下了山,并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参于进来,做到文明从小事做起。

文明常常在我们身边,从小事做起,坚持一直做下去,慢慢地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文明的小学生,和更多的人创造一个文明社会。

传承中华美德的演讲稿 篇4

各位领导,青年团干们,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弘扬传统美德建设和谐社会》

建设和谐的社会,求得安定团结的生存环境,可以说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强烈愿望,也是无数中国人世代奋斗的理想目标。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很多内容也是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的,例如温良恭俭让。所谓温良恭俭让,无非就是温和、善良、恭敬有礼貌、俭朴、谦让等行为规范。与之相对立的,自然就是粗暴冷淡、凶恶仇恨、强硬傲慢、奢侈放纵之类。“温良恭俭让”出自《论语学而》。孔子的学生子贡称颂他的老师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意思是说,孔子与其他的人不同,不是凭借势力压人,靠争夺强力夺取,而是用温良恭俭让这种方式和态度去取得自己所要追求的东西。待人处事要温良恭俭让,这不仅是儒家的主张,也是几乎所有古代中国人所赞赏的基本态度。例如,《管子形势》中也说到,“人主”即国君,“温良宽厚则民爱之”。温良宽厚,也就是温良恭俭让。后来人们也往往以它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要求和规范,用它来称赞许多贤达君子的处世态度。

今天,我们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不能诉诸武力,不能采取强制手段,而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运用温良恭俭让的态度,以说服感化的方法,去达到新的团结。

温良恭俭让是每个人正常发展的需要,也是创造和保持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的需要。孟子说过,“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如果自己一向待人温良宽厚、谦虚有礼,别人怎么能对你刻薄冷淡、傲慢不逊?即使一时不理解,甚至出现误会,久而久之,也能化干戈为玉帛。相反,如果自己极端自私,待人刻薄,怎么能够希望别人会无私、宽厚地待你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坚持温良恭俭让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团结最大多数的人,这是我们的生活和事业须臾不可离开的。只有人人努力做到温良恭俭让,才能形成人与人之间相敬互助、亲密和谐的气氛,创造和保持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而这正是我们成长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温良恭俭让不是表面的东西,更不是能够装出来的,它反映着一个人的`内在本质,一种道德境界,体现着他的最根本的人生价值观,那就是对于别人的无私和爱。伪装的温良恭俭让也许能够维持一时,但不能长远;只有彻底的无私和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爱,才能使它表现出来、坚持下去,并永远保存。当然,温良恭俭让不代表懦弱畏惧,恰恰相反,它所表现的是我们自身的强大和成熟,是自身的尊严与自信:正因为坚信自己事业的正义性,相信真理在手,成竹在胸,所以才能够镇定从容、雍容大度地面对一切,以温良恭俭让的高姿态来对待自己的朋友,甚至竞争对手;不计较一时的成败,不计较局部的得失,胜不骄,败不馁,处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不停顿地发展进取。

作为文明的一种体现,温良恭俭让不是哪个人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真正做到它不容易,甚至是很不容易,必须进行刻苦的学习和艰苦的修养。在这里除了要继承我国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学习无数志士仁人的光辉榜样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原则作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地磨练自己,提升自己。俗话说,诚于中则发于外。只要我们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自觉地将个人与人民群众融合在一起,有远大的目标和博大的胸怀,自然就能够做到温良恭俭让,就能够正确地对待自我与他人、自我与集体,待人接物自然就会应付自如,使周围的所有的人如栉春风、如沐春雨。

传承中华美德的演讲稿 篇5

为了使道德建设更好地深入人心,具有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还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对人民群众进行诱导、启迪和教育。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运用“格言”“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特点,使他们在青少年这个便于记忆的时期,熟记和背诵这些“格言”,就能够更好理解、感受和身体力行这些格言的内容,这不仅对当前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有教育的意义,而且,在长大成人后,对他们更好抵御各种不良影响的腐蚀,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古代的思想家强调,对青少年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要把必要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格言,对青少年“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长大成人以后,对社会的正确的道德要求,也就能够顺其自然、严格要求,也就不再会有格格不入“捍格不胜”的忧虑了。

“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时代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按照传统道德基本内容,把传统美德分为爱国、明智、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尚勇、好学、审势、求新、勤俭、奉公、务实等18个部分,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传统美德的各个方面,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格言”,这对于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陶冶他们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加强以德治国,培养民族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传统精神文化。

传统精神文化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这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的传统文化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传承中华美德的演讲稿 篇6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是一个拥有5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与之相应,中华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精华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美德铸造了我们民族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壮大的精神源泉。它积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它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左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从五千多年前追溯到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祖宗留传下来的美德究竟还剩下多少?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淡忘了庄严的国歌;面对慈爱的父母,我们忘却了恭敬感恩;面对亲兄热弟,同窗好友,我们遗忘了纯真与和睦;难道这些不是中国教育的耻辱吗?

如今“富贵不能淫”已是荒谬;“律已修身”已成为佳谣;“仁爱孝悌”已成为历史;“天下为公”已成为过去!传统美德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础。没有了传统美德,一个国家将只剩下空荡荡的躯壳。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

同学们,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你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吗!

让我们为拥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文明、高雅、有气度、有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