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爱习作提供的小树死因调查报告(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秃、萎、贸、摊、宜、贩、订、罚”等8个生字,会写“调、棍、剩、宜、垃、垠、坑、真、订”等9个字。
2、掌握“枯萎、木棍、集贸市场、垃圾、适宜、树坑、订立、必罚”等词语。
3、弄清文章的结构,说说各部分的联系。
4、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弄清这篇调查报告各部分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习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调查报告的意义,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提到的方法搜集、分析、处理信息。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美丽的春天,园林工人在马路两侧种植了许多国槐树,可到了盛夏,有些小树居然死了。这个现象让一位细心的小朋友发现了,他经过调查找到了原因,还写出了一份调查报告,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板书课题:《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齐读课题
教师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预设学生回答:小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作者是如何调查的?结果怎样?)。
什么是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教师:小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作者是如何调查的?结果怎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主要内容。(提醒自己读自己的,不要齐读;并且注意不会读的字查课后生字表)
2、小组内识记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卡)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摊”字和“罚”字,让学生书写时注意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及其笔画顺序。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集体解决。
4、学生说说课文一共分为几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引导:读出高兴的语气和疑问句。
(2)作者为什么对小树的死因进行调查?(原因一:“我”特别喜爱马路两侧的'小树 原因二:盛夏时,我发现小树遭到了破坏 )
(板书:原因 春天(发芽、长满绿叶)
夏天(枯萎、木棍、剩下半截))
(3)有感情地读出情感变化。
(二)学习“调查”部分。(板书:调查)
不仅作者感到奇怪,我们也很奇怪,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1.默读“调查”部分
(1)画出作者调查过程中有哪些做法?并完成填空。汇报所画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你们还知道有哪些调查方法?
小作者用了步量法、统计、考察环境、画图、拍照的方法。
(板书:方法:1.实地测量;2.统计;3.考察;4、画图;5、拍照。)
还可以有:问卷;采访等方法。
(2)通过调查小作者有什么发现?请画出这部分课文中表示数字的词语。
汇报所画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列数据)
(4)通过小作者的调查,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三)默读“分析”部分。(板书:分析)
思考:作者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分析?
(1)说说这些小树在正常情况下应该生长得怎样,为什么?
(2)然而,实际却比正常情况多死了三十三棵,这说明什么?结合课文中的图来说明。根据学生回答并(板书:小树是非正常死亡的)
(3)小树生长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四)自由朗读“结论”部分(板书:结论)
1.概括说说小树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2.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3、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4.小组合作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得具有说服力。
四、课堂小结,课后思考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调查报告。
小作者为什么要做调查?调查的方法有哪些?
小作者找到了小树死亡的原因,我们感到高兴。但严重后果,又让我们担忧,下节课看看小作者有什么好办法解决槐树死亡的问题?你们又会有哪些好的建议呢?课后想一想。
板书设计: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原因:1、“我”特别喜欢
2、春天(发芽、长满绿叶)
夏天(枯萎、木棍、剩下半截)
调查
方法:1.实地测量;2.统计;
3.考察;4、画图;5、拍照。
分析 小树是非正常死亡的
结论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篇2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调查报告,作者通过对小树死因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小树的死亡,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并且与集贸市场有很大关系,最后提出建议,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绿化成果,课文作者先讲述自己调查的原因,一是“我”特别喜爱马路两侧的那些小树,二是盛夏时,“我”发现有些小树枯萎了,有些小树成了一根木棍,于是我对小树的死因进行了调查,接着,作者讲述了自己是怎样调查的,怎样分析的,得出了什么结论,提出了什么建议,分四个部分介绍,第一部分写调查的情况,先写调查的过程和方法,作者实地考察,运用步量法、统计法以及画图、拍照等方法进行细致的调查。然后写调查的结果,采用了数据说明法,用事实说话,增强了可信度。第二部分是对调查结果进行的分析。照理说树苗应该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成活率,而实际却比正常情况多死亡了33棵,但是死树大都靠近集贸市场。第三部分是根据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小树的死亡,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并且与集贸市场有很大关系。第四部分是作者的建议,作者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合作,坚决制止毁树的不良现象,并与每个摊主订立“保护绿化成果合同书”,制定一些具体措施,做到护树有奖,毁树必罚。本文语言通俗易懂,结构条理清楚,各部分内容看似独立,其实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每一部分用一个过渡句来街接,使文章浑然一体。通过学习课文,一方面了解了小树非正确死亡的原因,让学生树立环保的意识,另一方面,本文属于一种实用性文体,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初步学习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调查报告,作者通过对小树死因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小树的死亡,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并且与集贸市场有很大关系,最后提出建议,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绿化成果。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陌生,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去写调查报告,掌握写调查报告的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调查报告的意义,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调查的方法:测量、统计、绘图、采访、问卷等。使学生在调查中顺利地获取信息。布置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调查自己家周围的树木生长情况,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拓展思路,发现更为有意义的问题,学有所得。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2、默读课文,理解内容。弄清文章的结构,说说各部分的联系,初步学习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3、会认“秃、萎、贸、”等8个生字,会写“萎、棍、贸、宜”等11个字,掌握“枯萎、木棍、集贸市场、垃圾、树坑、适宜、订立、必罚”等词语。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弄清这篇调查报告各部分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调查报告的意义,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提到的方法收集、分析、处理信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调查自己家周围的树木生长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春天,园林工人在马路两侧种植了许多国槐树,可到盛夏时,有些小树居然死了,这个现象让一位小朋友感到奇怪,他经过调查,找到了原因,还写了一份调查报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怎么回事。
2、板书课题: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
(1)、同学们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预设:1、这篇课文是写关于小树死因的。
2、问题:什么是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人们根据在实践中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而写出来的书面材料,目的在于提供研究问题根据,解决问题的参考意见。)
3、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作者是如何调查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是啊,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作者是如何调查的?结果怎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主要内容。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音:枯萎、菜摊、适宜、烟熏、必罚
2、词语:调查、测量、措施、建议
(二)、课文一共分几部分?各个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1、调查的原因、如何调查、分析信息、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共五部分。
2、小作者因为看到了家门前的小树死了,所以调查的
3、小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利用测量、统计、画图、拍照等方法进行调查。
4、在分析信息后,得出了小树死因的结论。
5、因此,向相关部门提出了很合理的'建议。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引导:读出高兴的语气和疑问句
(2)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内容?
(3)作者为什么对小树的死因进行调查?
原因:小作者很喜欢小树。
明明是盛夏,小树却枯萎了。
有些小树成了一根木棍,有的只剩半截。
(二)学习第一部分
不仅作者感到奇怪,我们也很奇怪,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1、默读第一部分
(1)作者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首先,用步测量树间距和树带长度,然后统计总数,成活树和死树的数量,最后,考察周围的环境。
(2)小作者用了哪些方法调查?如果是你还会怎样调查?
调查方法:1、实地测量2、统计3、考察。还可以有:4、问卷5、采访等方法
(3)通过调查小作者有什么发现?
①道路两旁共有一百二十八棵小树,成活八十九棵,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死掉了三十九棵,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
②死树大多集中于集贸市场。
③小吃店和菜摊、肉摊前较多。
(4)通过小作者的调查,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三)默读第二部分
(1)说说这些小树在正常情况下应该生长得怎样,为什么?
正常情况下应该成活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为:1,树苗质量优良2,树种耐寒且耐旱3今年气候适宜4,没有发现病虫害。
(2)然而,实际却比正常情况多死了三十三棵,这说明什么?
小树是非正常死亡的
(3)小树生长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靠近马路边的集贸市场的摊位,这里环境卫生差垃圾边地。
(四)自由朗读第三部分
1、说说小树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2、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小树的死亡,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并且与集贸市场有很大关系。
3、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经济的巨大损失。
(五)小节课文,布置作业
小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小树死亡的原因,我们感到高兴。但是,想一想带来的严重后果,又让我们担忧,下节课看看小作者有什么好办法吗?你们又会有哪些好的建议那?
1,用文中调查的方法调查自己家楼下树木生长情况,做好记录,分析原因。
2,向社区和园林部门了解相关情况。
板书设计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3、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重点难点】
1、了解小树的死因。
2、掌握调查报告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生字词。
2、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门前的马路西边种植了许多国槐。可到了夏天,有些小树居然死了。小朋友感到奇怪,经过调查,找到了原因,还写了一份调查报告。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合做学习,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朗读。
2、作者为什么对小树死因进行调查?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来读读。
(二)学习“调查”部分。
1、学生自读“调查”部分。
2、学生讨论:
①作者是怎样进行调查的?(步量法、统计法、画图、拍照等。)
②作者通过调查发现了什么?(死树大多集中在集贸市场附近。)
3、教师小结。
(三)学习“分析”部分。 1、默读“分析”部分。
2、思考:小树生长有哪些有利因素?又有哪些不利的因素? (有利的因素:国槐品质优良,今年气候好,又没有发现病虫害;不利的`因素:环境卫生差,垃圾遍地。)
(四)学习“结论”部分。
1、自由朗读“结论”部分。
2、说说小树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3、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五)学习“建议”部分。
1、齐读第五部分。
2、作者提出了哪些建议?
①园林部门与集贸市场管理部门加强合作,制止毁树的不良现象。
②与每个摊主订立“保护绿化成果合同书”,制定具体措施,做到护树有奖,毁树必罚。
3、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措施来保护绿化成果? (让学生互相交流汇报,教师点评。)
三、总结全文,理清文章各部分的联系
1、文章各部分可以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不可以调换位置,因为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原因,各部分讲述的内容不能调换位置。)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围绕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来谈。
四、课外实践
1、你知道调查报告要分几部分写吗?怎么写呢? 2、调查居住区的环境状况,把调查到的情况和同学交流,然后写一篇调查报告。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篇4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因为本课是一篇实用性文体,比较枯燥,为了把这类课文上活,我做了各种设想和尝试,所以在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颇费周折,最终在上课前一天才将课件定下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兴趣很浓,配合也比较好。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问题设置吸引学生注意力。其实这篇课文很接近学生的生活,我想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所以我设置了这样几个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为什么写调查报告?看到春天还嫩叶满枝的槐树,到了本该枝繁叶茂的盛夏竟悄然枯死,怎能不令人疑惑不解呢?这正是作者做调查报告的原因。小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小树死亡的原因,我们感到高兴。但是,想一想带来的严重后果,又让我们担忧,下面看看小作者有什么好办法吗?你们又会有哪些好的建议呢?
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自己收集或上网查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主要让学生查查什么是调查报告?了解调查报告这种题材的特点。其次了解国槐树这种树木的特点,通过调查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调查报告以及调查报告这种题材的特点和国槐的生活习性,是北京市的市树,既耐寒又耐旱。抗油烟能力强,比较适宜在北方生长,并且没有发现病虫害。使学生产生好奇的心理,弄明白了小树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3、培养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实践是使儿童发现、研究、探索的欲望得到满足和释放的最佳途径。本课的教学设计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体验,发展其实践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去写调查报告,掌握写调查报告的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调查报告的意义,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调查的方法:
a.实地测量
b、统计
c.考察
d.画图
e.拍照等。
使学生在调查中顺利地获取信息。布置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调查自己家周围的树木生长情况,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拓展思路,发现更为有意义的问题,学有所得。
课后,与各位老师进行了交流,发现了教学思路还是清晰的,尤其是对说明文学法及写作方法的指导值得提倡,而且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时间用来阅读、思考、质疑、解难,不但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得到落实,而且学生学得主动。各位教师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我认为这些问题也确实存在,并应该改进。例如:在拓展时,范围太大,应紧扣主题谈论有关“保护小树”的问题,而不是其它污染问题。
今后在教学此类文章时,还要继续做研究,争取让这类实用性文章能拓出一条新的教学路子,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会知识,加深印象,感受精彩。
反思二:小树死因调查报告教学反思
因为本课是一篇实用性文体,比较枯燥,为了把这类课文上活,我做了各种设想和尝试,所以在上课之前的精心设计前置性小研究,力求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自学环境,用心研究本课的学习重点,掌握文章的知识框架,写作手法,同时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自觉保护环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体现孩子们的自学为主。从自学生字词开始,到小组讨论研究每个步骤,都以孩子们的思维为主。用他们的眼睛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理解,说句子也会更合理。课堂上教学思路是清晰的,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通过阅读、思考、质疑、解难,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知识,加深印象,感受精彩。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篇5
我家门前的马路西边原来光秃(tū)秃的,没有种树。去年春天,园林工人在马路两侧种植了许多国槐。春风夏雨,小树发芽了,长叶了。看着一棵棵长满绿叶的小树,我心里真高兴!
可是,到了盛夏,我却发现有些小树枯萎(wěi)了,有些小树成了一根木棍,还有一些只剩下半截。我觉得奇怪,怎么春天刚种的小树,这么快就死了?于是,我对小树的死因进行了调查。
调查
我用步量法测量了树间的距离和种树带的长度,统计了新种树的总量、成活树和死树的数量,考察了周围的环境,还画了图,拍了照。
在三百米的道路两边,每隔五米种一棵树。道路两边共种国槐一百二十八棵。其中成活了八十九棵,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死掉了三十九棵,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死树大多集中在马路边的集贸(mào)市场。其中,小吃店前十二棵,菜摊(tān)、肉摊前十七棵,其他摊位前两棵,楼院门口六棵。
分析
1、这条马路两旁种植的是树苗质量优良的国槐。国槐是本市的市树,既耐寒又耐旱。今年的气候比较适宜(yí)树苗生长,并且没有发现病虫害。因此按一般情况,应该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树苗能成活。而实际却比正常情况多死亡了三十三棵。
2、我从调查中发现,约百分之七十五的死树靠近小吃店、菜摊和肉摊。马路边的集贸市场,虽然方便了我们买东西,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环境卫生差,垃圾遍地,而新种的小树就紧挨着这些摊位。
结论
小树非正常死亡原因主要有:
1、有的摊贩(fàn)往树坑里倒热水、热油、污水。他们做饭的灶具离小树不到一米,使小树经常受水烫、火烤、烟熏(xūn)而死亡。
2、有的摊贩把重物靠在小树上,使小树过早承重,造成根基不稳而死亡。
3、有的摊贩只顾眼前利益,为使自己地盘大一点儿,用水泥把树坑填满,使小树无法吸收水分而死亡。
4、集贸市场上人多车多,使许多小树被人和车辆碰撞致死。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小树的死亡,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并且与集贸市场有很大关系。由于非正常死亡的树木较多,园林部门每年又得增加投资去补种,这真是一笔巨大的浪费。
建议
园林部门与集贸市场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合作,坚决制止毁树的不良现象,并应当与每个摊主订(dìng)立“保护绿化成果合同书”,制定一些具体措施,做到护树有奖,毁树必罚(fá)。
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调查报告,作者通过对小树死因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小树的死亡,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并且与集贸市场有很大关系。最后提出建议,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绿化成果。
课文作者先讲述自己调查的原因:一是“我”特别喜爱马路两侧的那些小树,从“看着一棵棵长满绿叶的小树,我心里真高兴”可以看出来;二是盛夏时,“我”发现有些小树枯萎了,有些小树成了一根木棍,还有一些小树只剩下半截。“我”觉得很奇怪,因而产生了调查小树死因的想法。“于是,我对小树的死因进行了调查”这一句,引出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