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
爱习作提供的实验报告(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实验报告 篇1
一,实验目的
1、研究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
2、分析含碳量对铁碳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加深理解成分、组织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碳钢的热处理操作;
4、研究加热温度、冷却速度、回火温度对碳钢性能的影响;
5、观察热处理后钢的组织及其变化;
6、了解常用硬度计的原理,初步掌握硬度计的使用。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1、显微镜、预磨机、抛光机、热处理炉、硬度计、砂轮机等;
2、金相砂纸、水砂纸、抛光布、研磨膏等;
3、三个形状尺寸基本相同的碳钢试样(低碳钢20#、中碳钢45#、高碳钢T10)
三,实验内容
三个形状尺寸基本相同的试样分别是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均为退火状态,不慎混在一起,请用硬度法和金相法区分开。
1、设计实验方案:三种碳钢的热处理工艺(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方式)
实验中对低碳钢20#、中碳钢45#、高碳钢T10进行如下表热处理
2、选定硬度测试参数,一般用洛氏硬度。
3、热处理前后的金相组织观察、硬度的测定。
4、分析碳钢成分—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步骤:
1、观察平衡组织并测硬度:
(1)制备金相试样(包括磨制、抛光和腐蚀);
(2)观察并绘制显微组织;
(3)测试硬度。
2、进行热处理。
3、观察热处理后的组织并测硬度:
(1)制备金相试样(包括磨制、抛光和腐蚀);
(2)察并拍摄显微组织。
五,实验处理:
1,观察和分析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
平衡组织一般指合金在极为缓慢冷却的条件下所得到的组织。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可以根据Fe-Fe3C相图来分析,从相图来看,所有碳钢和白口铸铁在室温下的显微组织均由铁素体和渗碳体所组成。但是由于碳含量的不同,结晶条件的差别,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对数量、形态、分布和混合情况均不一样,因而呈现各种不同特征的组织组成物。
2、铁碳合金在室温下的组织
3、铁碳合金的成分--组织--性能关系
组织:在室温下,碳质量分数不同时,合金的组织在变化。随着碳质量分数的增大,组织按下列顺序变化:F、F+P、P+Fe3CⅡ、P+Fe3CⅡ+Le’、Le’+Fe3CⅠ、Fe3C。性能:硬度主要决定于组织中组成相或组织组成物的硬度和相对数量,而受他们的形态影响比较小,随着碳质量分数的增加,由于硬度高的Fe3C增多,硬度低的F减少,所以合金的硬度呈直线关系增大,由全部为F的硬度约为80HRB增大到全部为Fe3C时约800HRB。
强度是一个对组织形态很敏感的性能。随碳质量分数的增加,亚共析钢中P增加而F高,F的强度值较低,所以亚共析钢的强度随碳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减少,P的强度比较高,其大小与细密程度有关,组织越细密则强度值越当碳质量分数超过共析成分之后,由于强度较低的`Fe3CⅡ沿晶界出现,合金强度增高变慢,到W(C)为0.9%时,Fe3CⅡ沿晶界形成完整的网,强度迅速降低,随着碳质量分数的增加,强度继续降低。塑性变形全部由F提供,所以随碳质量分数的增加,F量不断减少时,合金的塑性连续下降。
4、热处理是将金属材料放在一定的介质内加热、保温、冷却,通过改变材料表面或内部的金相的组织结构来控制其性能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其基本的工艺过程有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它的特点是:只改变金属材料内部组织结构,获得所需性能,尽量避免改变零件的形状。同样的材料经过不同的热处理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内部组织,因此,热处理工艺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
5、研究加热温度、冷却速度、回火温度对碳钢性能的影响
淬火加热温度的选择:对于亚共析钢采用Ac3+30~50°,对于共析钢和过共析钢采用Ac1+20~40°。对于亚共析钢如果淬火温度过高,奥氏体晶粒就会粗大,淬火后严重影响和降低塑性和韧性,如果淬火温度过低,奥氏体化就会不完全,淬火后会有铁素体,导致淬火硬度不够,强度降低。
对于共析钢和过共析钢,淬火温度高了,同样奥氏体晶粒就会粗大,同时碳化物溶入奥氏体过多,淬火后容易变形开裂,同时严重降低硬度和强度,如果温度低了,碳化物溶入奥氏体过少,大部分碳化物保留下来,淬火后也容易变形开裂,奥氏体化后奥氏体含碳量过低,导致淬不上火,导致淬火后马氏体硬度不够,强度降低。
实验报告 篇2
实验时间:3 月30 日晚6:00-9:00
学号:
姓名: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2.了解计算机的主要部件,理解各部件的功能,了解微型机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参数。
3.能掌握现代计算机组成结构、内部部件的连接和装机步骤
4.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装技巧。
二、实验内容
1、了解计算机主要器件、外部设备的种类和发展情况;
2、掌握计算机主要器件、外部设备的主要性能指标;
3、知道如何选购计算机的主要器件和外部设备;
4、根据了解的知识,动手实践组装一台微型计算机系统;
5、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系统的调试、维护方法。
三、实验步骤
(一)计算机主要器件及外部设备
1、计算机系统硬件组成:微处理器、主板、内存、外存储器、输入系统设备、显示系统设备、机箱与电源。
2、计算机的结构构成和功能
⑴.主板:主板是一块方形的电路板,在其上面分布着众多电子元件和各种设备的插槽等。
⑵.主板的'插座:主板上的插座主要是指主板上的CPU 插座和电源插座。
⑶. 主板的插槽
⑷. 主板的芯片组:主板的芯片组是整个主板的核心,主板上各个部件的运行都是通过主板芯片组来控制的。
⑸.CPU:CPU 由控制器和运算器这两个主要部件组成。控制器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指挥中心。控制器的指挥控制下,运算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等部件协同工作,构成了一台完整的通用计算机。运算器是计算机中用于实现数据加工处理等功能的部件,它接受控制器的命令,负责完成对操作数据的加工处理任务,其核心部件是算术逻辑单元。
⑹.内存:内存主要由内存颗粒、PCB 电路板、金手指等部分组成。
内存的作用是和CPU 进行数据交换的,用于直接提供CPU 要处理的数据,同时内存容量有限,它需要不断的从外存调入当前操作需要的数据以备CPU 使用。
3.计算机的拆装
工具︰螺丝刀
⑴ .拆卸部件操作步骤: 关闭电源,用螺丝刀拆下螺丝,拆卸机箱。
观察主机各部件的连接线(电源和信号线),各部件的固定位置和方式(固定点、螺钉类型),并登记。拆除电源和信号线、板卡、内存、硬盘和软驱。(不要拆除CPU、风扇、主板)
⑵.安装计算机部件的操作步骤:
①安装内存:先掰开主板上内存插槽两边的把手,把内存条上的缺口对齐主板内存插槽缺口,垂直压下内存,插槽两侧的固定夹自动跳起夹紧内存并发出“咔”的一声,此时内存已被锁紧。
②安装硬盘:首先把硬盘用螺丝固定在机箱上。接下来插上电源线,并在硬盘上联上数据线,把数据线的另一端和主板接口连接。
③安装光驱:安装方法同硬盘。数据线的尾部端口和主板的光驱接口连接,数据线的1 线对准接口的第一脚。将电源的小四孔插头插入光驱的电源插头。
④安装显卡:将显卡对准主板上的插槽插下,用螺丝把显卡固定在机箱上。
⑤安装声卡:找到一个插槽,将声卡的接口朝机箱后部,插入插槽,将声卡固定在机箱上。
⑥连接机箱内部连线
⑧连接主板电源线
⑨整理内部连线
4.组装的计算机的硬件配置
CPU :Celeron TM 7331128166 11.7V,QO49A275-0935 SL4P7
内存 ﹕ Ram axel 32M×64 DDR RME340H28C5T-266 256M
PC2100-2533
硬盘 :Seagate Model ST 360021A 60Gbytes +5v 0.85A~+12v 0.75A
显卡 :Grdering-code_pv-t02A-BRIB V9.5 W02103 TNI2 M64 32MB SDR
FAGP VGA
w w w .d o c in .c o m
软驱:Panasonic Model No.ju-256A907PC RED.M
光驱:CD-ROM DRIVE MODEL D-48×6D DC==5V 1.0A DC==12V 1.5A
四、实验小结
1.计算机是由各个部件组成的,缺一不可。
2.拆计算机时必须先拔除电源线,不然会对计算机内部组件造成一定
影响。
3.计算机数据线的孔数不同,对应不同的接口。
实验报告 篇3
一、实验目的
1.了解LAN中常用的几种传输介质、连接器的性能及各自特点。
2.学习双绞线、同轴电缆网线的制作和掌握网线制作工具,电缆测试仪的使用。
二、实验任务
1.掌握LAN中常用的几种传输介质、连接器的连接方法与实际使用。
2.独立制作一根合格的双绞线或同轴电缆的网线。
三、实验设备
实验所需设备有5类双绞线,RJ-45头,细缆,BNC接头,T型头,端接器、同轴电缆、收发器、AUI电缆、双绞线、同轴细缆压线钳,电缆测试仪,剥线钳、剪刀等。
四、相关基本知识
1.电子电路,数字逻辑电路。
2.微型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
3.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网络传输介质等基础知识。
五、实验内容与步骤
(一)实验原理
目前计算机网络的有线通信大多采用铜芯线或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同轴粗缆与细缆,无屏蔽双绞线(UTP)、光纤等。网络中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通过网络终端设备将要传输的信息转化成相关传输介质所需的电信号或光信号,然后通过传输介质、网络设备进行传输。不同的传输介质具有不同的电气特性、机械特性、和信息传输格式,因此,它们也就具有不同的传输方式、传输速率,传输距离等。在组建局域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 (如覆盖范围、应用对象、性能要求、资金情况等)来决定采用何种网络拓扑结构、传输介质及相关的网络连接设备等。
双绞线:双绞线是由两根绝缘金属线互相缠绕而成,这样的一对线作为一条通信链路,由四对双绞线构成双绞线电缆。双绞线点到点的通信距离一般不超过100米。目前,计算机网络上用的双绞线有三类(最高传输率为10 Mbps)、五类线(最高传输率为10 0 Mbps)、超五类线和六类线(传输速率至少为250 Mbps)、七类线(传输速率至少为600 Mbps)。双绞线电缆的连接器一般为RJ-45.
(二)实验步骤
1.首先用压线钳的剪线刀口剪裁出计划需要使用到的双绞线长度。
2.抽出外套层,可以利用压线钳的剪线刀口将线头剪齐,再将线头放到剥线专用的刀口,稍微用力握紧压线钳慢慢旋转,让刀口慢慢划开双绞线的保护胶皮,然后剥掉外套层。
3.排序,根据实际需要按照标准将线排序。
4.整理,排序后应尽量将线头拉直理平,然后用压线钳将多余的线头剪掉。
5.插入水晶头,将排序后的双绞线线头插入部分插入到水晶头中,插入后用力压住双绞线,尽力的将双绞线头向水晶头中推,以保证线头充分的插入水晶头中。
6.压线,经过上述步骤后,只要使用压线钳将线压紧即可。
(三)回答思考题。
1)双绞线、细缆、粗缆三种传输介质各有什么特点
同轴线和双绞线的.区别主要是网络拓扑不同,同轴电缆只能是总线型结构,而双绞线则是星型结构。三种介质传输的最大带宽不同,粗缆传输带宽最宽,其次,细缆,最宅的双绞线。不过双绞线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传输距离比细缆和粗缆长。
2)A线序和B线序有何区别若不遵循上述标准,是否所做的网线不可用。
两端的线序相同叫直通线,都遵循568B标准,不同类型设备之间连接使用直通线,如网卡到交换机,网卡到ADSL modem,交换机到路由器等;而一端为568B线序,一端为568A线序的为交叉线,即1-3、2-6调换,用于相同设备之间的连接,如两台电脑的网卡连接,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的连接,交换机与集线器连接等。
不按上述标准,只要保持线序正确,就可以正常使用。
实验报告 篇4
实验项目名称:
企业信息化
实验目的:
了解企业信息化的一般过程。
掌握企业信息化中企业领导的管理工作。
掌握企业信息化中一般员工的工作。
实验情况及实验结果:
1、上网查找一个企业信息化的成功案例,思考一下问题:
(1)该企业为何进行信息化的建设?
答: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成功的信息化的企业.
九十年代,随着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司的信息技术建设也迈上了新的台阶。由于公司机构众多,各地业务差异较大,信息系统建设多是各自为政,全盘的考虑与规划存在不足。于是于XX年,公司与ibm携手制定了中国人保信息技术发展五年规划,这是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的制定结合了公司当时的经营、管理情况,并与总公司、分公司各层级管理、技术人员充分沟通、交流,吸收了他们很多的建议、想法,同时参考了国际上许多金融企业成功案例。
(2)该企业的信息化过程是怎样的?
答:信息技术五年规划制定以后,信息技术部便以此为参照,目标是建设全险种、大集中、共平台、宽网络、同标准的基本体系架构。
信息化整体思路:
1、数据模型标准化,应用平台统一化;
2、业务数据逐步集中存储,业务系统逐步集中处理;
3、分析产生的数据,为业务、管理和决策服务;
4、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提供多渠道的客户访问服务。
(3)信息化给企业带来了什么效益?
答:回顾几年以来公司信息化建设历程,已基本建成全险种、大集中、共平台、宽网络、同标准的基本体系架构,并在数据的分析处理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成果斐然。信息化建设的思路是科学合理地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并建立了标准化体系,搭建了统一的应用平台,然后将数据和业务处理逐步集中,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为公司业务经营和管理决策服务。与此同时,进行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为信息化之路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保障。指导思想的科学合理性与信息化建设者们的苦干实干相结合,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结出了累累硕果,得到广泛好评。公司开发的“新一代综合业务处理系统”于XX年9月提名参加了chp ( computer-world honor program,计算机世界荣誉组织)“计算机世界荣誉奖”的评选,此奖项评选由idg集团组织,全球上百家顶级it公司总裁作为评委,是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领域最高奖项之一,有“it奥斯卡”之称。XX年4月,该系统已经获得本年度“计算机世界荣誉奖”21世纪贡献大奖提名奖。这是今年全球唯一一家保险企业获奖,也是继招商银行去年获奖后,我国第二家以及本年度唯一一家在该奖项的“金融、保险及地产领域”获此殊荣的国内企业。
(4)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发现mis、crm、mrp、mrpⅱ和erp等在企业信息化过程的`应用。
答:mrp、mrpⅱ和erp,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mpr主要对制造环节中的物流进行管理,使企业达到"既要保证生产又要控制库存"的目的;而mrpⅱ则集成了物流和资金流,将人、财、物,时间等各种资源进行周密计划,合理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erp的概念则由garter group率先提出,它将供应链、企业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都囊括其中。由于erp的概念流传最广,现在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代名词。
mpr(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
mrpⅱ(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制造企业资源计划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
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统
实验报告 篇5
班级_____姓名_____学号_____
一、 实验内容:
1、传动系统的功能 能量分配 转速的改变 运动形式的改变
2、传动系统的基本构成
二、自行设计及组装的.实验台结构图:
1、综合实验台的系统原理图
2 实验台结构示意图
3、实验台各构成模块的功能
三、实验测试数据:(要求每组打印一份,每位同学复印附于报告后)
P1、P2——输入端、输出端功率(kW);
n1、n2————输入端、输出端的实际转速(r/min);
n2/ n1——转速比;
η——V带传动及链传动功率;
ε——带传动滑动率;
四、绘制各传动的效率曲线(η-F)及V带的滑动曲线(ε-F)
五、思考题:
1、带传动的弹性滑动现象与打滑有何区别?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带传动的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当D1 = D2时,打滑发生在哪个轮子上?
3、影响传动效率的因素有哪些?M1与η间是什么关系?可以采取什措施提高效率?
4、啮合传动与挠性传动各有何主要特性?
啮合传动外壳尺寸小,效率高,传动比恒定,功率范围广等特性,小的制造误差及齿壳变形,在高速运动将引起冲击和噪声;挠行传动:载荷能缓和冲击,运行平稳,无噪声,制造和安装精度不像啮合传动那样搞。传动同样大的圆周力,轮廓尺寸和轴上的压力更大,效率低不能保证准确传动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