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爱习作提供的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98篇),我们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一起培养卓越口才,一起建设数码社区,一起缔造完美教室,一起研发卓越课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
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
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
“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2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一起培养卓越口才,一起建设数码社区,一起缔造完美教室,一起研发卓越课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1、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3、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4、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3
彭兴顺老师,我记得前几年暑假教育局组织学校中层领导进行培训时曾给我们上过课,现在拿着他新出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一一阅读下来,感受颇深。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其中的一些语句吧。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育根本,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唤醒家长的发现智慧,开发孩子的优势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育人先育心,浇树要浇根。唤醒孩子,就要唤醒孩子的责任与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唤醒孩子追逐人生梦想,成就自己美丽人生。
不一而足,有见地的语句比比皆是。全书分为七讲,内容分别是守望道德星空、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就这样成为名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用美德占领孩子心灵。希望老师们认真读读。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4
又一次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这本专着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孩子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孩子,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孩子了。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高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5
彭兴顺老师,我记得前几年暑假教育局组织学校中层领导进行培训时曾给我们上过课,现在拿着他新出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一一阅读下来,感受颇深。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其中的一些语句吧。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育根本,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唤醒家长的发现智慧,开发孩子的优势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育人先育心,浇树要浇根。唤醒孩子,就要唤醒孩子的责任与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唤醒孩子追逐人生梦想,成就自己美丽人生。
不一而足,有见地的语句比比皆是。全书分为七讲,内容分别是守望道德星空、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就这样成为名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用美德占领孩子心灵。希望老师们认真读读。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6
这本专着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孩子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孩子,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孩子了。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高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7
《玫瑰与教育》是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集。这本书记录了她最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和其他一些书籍相比它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理念论述,而是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刚拿到这本书,就对书名感到好奇,读来原来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着,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品味这朵这芬芳的玫瑰,她为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样。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8
“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的更远”。
在一次特殊的机会下,使我有幸读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是一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孙浦远老师所著。孙浦远老师用43年的心血与智慧洒在了教育这块土地上,其态度之严谨、功夫之深厚,《美丽的教育》是她一生的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栩栩如生、纷繁多样的儿童现实生活,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读了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惑,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后,我吸取了许多教学与经验,掌握了许多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它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对我的班级工作管理起到了及时有效的`作用。一个个班主任工作案例,传达着孙浦远老师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思想,传播着她从爱入手的教育理念。“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一个班级能否形成坚强而和谐的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的试金石。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如果把孙浦远老师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培养了一个好的班集体,让集体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
从《美丽的教育》众多案例中,我学到了两大法宝:
一、注意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优点。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
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所以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于是思维定势就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懂得欣赏、善于赞扬的教师。
二、学会宽容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孙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孙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美丽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她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9
《玫瑰与教育》是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集。这本书记录了她最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和其他一些书籍相比它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理念论述,而是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刚拿到这本书,就对书名感到好奇,读来原来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着,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品味这朵这芬芳的玫瑰,她为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样。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彭兴顺老师,我记得前几年暑假教育局组织学校中层领导进行培训时曾给我们上过课,现在拿着他新出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一一阅读下来,感受颇深。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其中的一些语句吧。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育根本,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唤醒家长的发现智慧,开发孩子的优势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育人先育心,浇树要浇根。唤醒孩子,就要唤醒孩子的责任与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唤醒孩子追逐人生梦想,成就自己美丽人生。
不一而足,有见地的语句比比皆是。全书分为七讲,内容分别是守望道德星空、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就这样成为名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用美德占领孩子心灵。希望老师们认真读读。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教师节前夕,收到了在烟台工作的一名学生送给我的礼物——尹建莉老师写的教育读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看了这本书,身为人母又身为人师的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看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发现,原本我们一直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是完全错误的,从而大大地贻误了我们的孩子。
该书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她16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这到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们能感受到女儿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
文中:“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关于家庭教育,我们承认,孩子家庭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书中记叙了许多,作为一位充满良知又懂教育的妈妈,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险”抵抗女儿学校老师的不良教育。比如为了和女儿一起抵抗老师的“暴力”作业,她替女儿写了几年的家庭作业。为了抵抗老师不正当的处罚,她宁愿女儿再次接受处罚,也不让女儿做本来就是错误的事情。
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书中记叙了许多事情再次地证明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但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愿不愿意向孩子承认或向自己承认“我错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甚至我们有的家长或老师对孩子不满了,非打即骂,打骂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简直无懈可击。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我们作为老师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总是在强调“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问心无愧。”良心和爱固然是必须的,但这毕竟主观,而且我想这也是一种比较自私的想法,毕竟你主观感觉的是对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我们要求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树立起作为老师的理想;我们要求孩子从小认真学习,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把“教育”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如果我们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我们的孩子。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总是在强调一些客观因素,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师强调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师又抱怨初中老师无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如此,孩子便长大了,真的成为祸害别人的人了。谁为他负责呢?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忧虑。没有道德败坏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们没法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到我们手中的孩子感觉到幸运,要知道他已经不幸很久了。
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教师生活,许多事情感觉力不从心,我们总是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可我们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们犯了错误可以改,可我们孩子的生活却永远不能够从头来过。
书中说“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我们从来不否认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所以我们也从来不否认作为一个良苦用心的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爱孩子,那就从改变自己做起,从加强自身的学习做起。
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力不从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才是我当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彭兴顺老师,我记得前几年暑假教育局组织学校中层领导进行培训时曾给我们上过课,现在拿着他新出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一一阅读下来,感受颇深。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其中的一些语句吧。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育根本,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唤醒家长的发现智慧,开发孩子的优势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育人先育心,浇树要浇根。唤醒孩子,就要唤醒孩子的责任与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唤醒孩子追逐人生梦想,成就自己美丽人生。
不一而足,有见地的语句比比皆是。全书分为七讲,内容分别是守望道德星空、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就这样成为名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用美德占领孩子心灵。希望老师们认真读读。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3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我对它的理念是:“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了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然而,在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翻开《教育有悟》,初读感觉这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学生考试作弊啦、新生点名啦、教师板书啦、课堂上表扬啦……
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莫不形成反馈,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生”当“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所感动,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5
《玫瑰与教育》是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集。这本书记录了她最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和其他一些书籍相比它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理念论述,而是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刚拿到这本书,就对书名感到好奇,读来原来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着,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品味这朵这芬芳的玫瑰,她为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样。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6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一起培养卓越口才,一起建设数码社区,一起缔造完美教室,一起研发卓越课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
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
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
“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7
“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的更远”。
在一次特殊的机会下,使我有幸读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是一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孙浦远老师所著。孙浦远老师用43年的心血与智慧洒在了教育这块土地上,其态度之严谨、功夫之深厚,《美丽的教育》是她一生的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栩栩如生、纷繁多样的儿童现实生活,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读了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惑,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后,我吸取了许多教学与经验,掌握了许多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它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对我的班级工作管理起到了及时有效的作用。一个个班主任工作案例,传达着孙浦远老师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思想,传播着她从爱入手的教育理念。“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一个班级能否形成坚强而和谐的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的试金石。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如果把孙浦远老师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培养了一个好的班集体,让集体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
从《美丽的教育》众多案例中,我学到了两大法宝:
一、注意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优点。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
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所以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于是思维定势就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懂得欣赏、善于赞扬的教师。
二、学会宽容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孙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孙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美丽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她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8
初读《教育有悟》感觉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同时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如学生考试作弊、新生点名、教师板书、课堂上表扬……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形成反馈,从而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学生”当成“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和感动,这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9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书封面上的一段话,正是这段文字,吸引了我的眼球,给了我无限的感动,让我受益匪浅。
《孩子,你慢慢来》,我喜欢这本书,也喜欢这句话。作者龙应台的文笔是那样的细腻,全书蕴含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爱的气息,读着读着,一股暖流慢慢飘进了我的心房。
让我们慢慢来,让我们耐着性子学会等待。
读完这本书,我不断地反思了自我。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有时会很生气,有时也会对学生大声训斥。记得期中考试前一天,我和白教师一齐从会议室回到北教学楼时,老远就听到哈哈大笑的声音从楼上传出来,我俩边走边猜测着这笑声是从何而来。当时的我虽没说出口,但心里早已断定是我们班。于是,上楼直奔教室。“教师,崔晨曦给他的同桌讲笑话,他还大声地笑。”班长见我来了,立马站起来,气愤地说。听班长诉说的同时,我带着满脸的怒气瞥了崔晨曦一眼,此时的他也许真正意识到自我错了,低着头,看着桌上的卷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儿。“如果今日不给他点严厉的教训,我怎能安心?”想到那里,我走到他的座位,只见他的卷上仅写了几个词,看到这些,我便火冒三丈:“走,去给***妈打电话,让她来盯着你写。”他一听,急了:“教师,别……别……。”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他竟然这样对我说,我装出一幅很生气的样貌,走出教室,进了办公室,一会儿,他也跟了过来,说:“教师,对不起,我不应当讲笑话。”听他这么一说,我真想原谅他,可是,想想以前的种种违反纪律的事,都与他脱不了干系时,说:“以前,我总是心平气和地跟你讲道理,你也总是不断地向我承认错误,这次我再也不给你机会,打吧!”
他见我这么坚定,拿起话筒,拨通了电话。不一会儿的工夫,她的妈妈赶了过来,明白他犯了错后,一向数落着:“这么长时间,付教师没给我打过电话,我还以为你表现得很好,没想到你这毛病还没改……”说罢,她看了看他手里的试卷,相当生气,此时的他再次认识到自我真得错了,赶紧写了起来。当我把学生带出学校回到办公室时,他已写完。我们一齐下楼、回家。
说实话,这样的结局,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从那天起,他那些过分的行为收敛了许多,也正是从那天起,他的名字再也没被值日班长写在黑板上。直到今日,我的内心深处并没有因他折服而自喜,也没有因我的胜利而置之不理。如果我学着安安的妈妈,耐心地与他交流,让他愉快的理解;如果我不冲动不叫家长,换一种方式教育;我就会带给他欢乐,而不是无穷的压力。上周四的一个课间,我让他下节课课后找我,他没有忘记,规规矩矩地进了办公室。我和他谈了好久,谈到他期中考试考得不错,三科都在九十分以上,表扬了他有写好作业的习惯;谈到了他的日记比以前大有长进,肯定了他有坚持阅读的习惯。并提醒他,如若能做到严格约束自我、控制自我,教师相信他还会有大的提高。一句表扬,一次肯定,一种相信给了他莫大的自信,谈话结束,他准备回教室上课时,恭恭敬敬地说了一声:“教师,再见。”此时,我感到很欣慰。心中默默地重复着那句话:孩子,你慢慢来。教师对你有耐心。
事后,我重新拾起《孩子,你慢慢来》细细品读。我觉得教育不是赛跑,教育学生应当慢慢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多给学生一点耐心,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必须与家长一齐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长。让我们用心欣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享受孩子一朝一夕的变化!让我们用心欣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片段,享受孩子一喜一怒的真实!长长的路,慢慢地走!长长的路,健康地走!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20
时间过得飞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几年了。送走的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样,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渐渐和潇洒自如越离越远,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21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一起培养卓越口才,一起建设数码社区,一起缔造完美教室,一起研发卓越课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
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
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
“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22
教师节前夕,收到了在烟台工作的一名学生送给我的礼物——尹建莉老师写的教育读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看了这本书,身为人母又身为人师的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看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发现,原本我们一直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是完全错误的,从而大大地贻误了我们的孩子。
该书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她16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这到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们能感受到女儿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
文中:“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关于家庭教育,我们承认,孩子家庭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书中记叙了许多,作为一位充满良知又懂教育的妈妈,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险”抵抗女儿学校老师的不良教育。比如为了和女儿一起抵抗老师的“暴力”作业,她替女儿写了几年的家庭作业。为了抵抗老师不正当的处罚,她宁愿女儿再次接受处罚,也不让女儿做本来就是错误的事情。
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书中记叙了许多事情再次地证明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但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愿不愿意向孩子承认或向自己承认“我错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甚至我们有的家长或老师对孩子不满了,非打即骂,打骂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简直无懈可击。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我们作为老师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总是在强调“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问心无愧。”良心和爱固然是必须的,但这毕竟主观,而且我想这也是一种比较自私的想法,毕竟你主观感觉的是对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我们要求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树立起作为老师的理想;我们要求孩子从小认真学习,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把“教育”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如果我们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我们的孩子。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总是在强调一些客观因素,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师强调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师又抱怨初中老师无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如此,孩子便长大了,真的成为祸害别人的人了。谁为他负责呢?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忧虑。没有道德败坏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们没法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到我们手中的孩子感觉到幸运,要知道他已经不幸很久了。
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教师生活,许多事情感觉力不从心,我们总是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可我们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们犯了错误可以改,可我们孩子的生活却永远不能够从头来过。
书中说“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我们从来不否认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所以我们也从来不否认作为一个良苦用心的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爱孩子,那就从改变自己做起,从加强自身的学习做起。
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力不从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才是我当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23
这本专着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孩子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孩子,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孩子了。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高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24
翻开《教育有悟》,初读感觉这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学生考试作弊啦、新生点名啦、教师板书啦、课堂上表扬啦……
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莫不形成反馈,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生”当“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所感动,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25
从《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中,我聆听到了一位慈父娓娓道来的育儿故事,找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卡尔·威特的父亲有一个基本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学前抓起。
我们传统的教育理论是把孩子的正式教育推迟到“上学的年龄”。等到孩子上学之后,我们又急于把许多的东西灌输给孩子,于是,过多的学习不仅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而且还给孩子造成了身心上的伤害。
如果家长忽视了孩子早期智力的培养和开发,将会给自己的孩子造成一生的智力缺陷。科学的教育观念应该是,孩子的家庭教育开始得愈早,孩子的身心方面今后就发展得愈好。
我们总是强调不要过早地对孩子的心灵施加压力,不要过早地限制孩子智力的发育。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孩子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需要尽早的`智力开发。只要我们从两岁或三岁开始就注意培养孩子的知识兴趣,让他们的大脑得到不断的锻炼,就像他们的其他身体器官在平时得到锻炼一样,他们就会从早期的知识活动中得到一种快乐。当身心都得到了同步的发展之后,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得非常快乐和健康。事实上,卡尔·威特的父亲早就在推行这样的科学新发现了。
在传统教育学理论统治着整个学校教育活动的时候,这位谦恭的德国乡村牧师就对自己的儿子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早期教育。在我们今天逐渐认识到家庭教育必须先于学校教育,而且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的前提下,老威特的教育实验自然就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这本书为所有的父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家庭早期教育的范本。
当然,我们不能放弃工作,把时间全部花在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方面。不过我们做父母的只要让家庭生活愉快和睦,注意引导孩子的兴趣和行为,就可以使孩子在智力上和道德上健康成长。做父母的只需牢记老威特所说过的一句话:“尽早教育你的孩子,但是需要你去身体力行。”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26
“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的更远”。
在一次特殊的机会下,使我有幸读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是一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孙浦远老师所著。孙浦远老师用43年的心血与智慧洒在了教育这块土地上,其态度之严谨、功夫之深厚,《美丽的教育》是她一生的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栩栩如生、纷繁多样的儿童现实生活,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读了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惑,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后,我吸取了许多教学与经验,掌握了许多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它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对我的班级工作管理起到了及时有效的作用。一个个班主任工作案例,传达着孙浦远老师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思想,传播着她从爱入手的教育理念。“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一个班级能否形成坚强而和谐的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的试金石。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如果把孙浦远老师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培养了一个好的班集体,让集体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
从《美丽的教育》众多案例中,我学到了两大法宝:
一、注意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优点。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
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所以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于是思维定势就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懂得欣赏、善于赞扬的教师。
二、学会宽容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孙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孙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美丽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她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27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一起培养卓越口才,一起建设数码社区,一起缔造完美教室,一起研发卓越课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1、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3、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4、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28
初读《教育有悟》感觉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同时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如学生考试作弊、新生点名、教师板书、课堂上表扬……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形成反馈,从而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学生”当成“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和感动,这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29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正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30
最近,我认真阅读《有效老师》,捧读此书,我收获很大。这本书所给出的教学上的许多建议,使我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每次读到其中的案例时,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地应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只有再度作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编者在《有效老师》一书中将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在教学工作中,应关注全体,特别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学生进行关心、鼓励、帮助、引导,时常对他们报以“你真行,你真棒”的暗示,这犹如涓涓细流,流淌在学生心灵之间,让他们享受到教育的温暖,激发起求起的.欲望。学生的茁壮成长,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御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主动思考,虚心求教,肯干、实干,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尽全力把工作做得细致、扎实。同时,细心总结工作经验,在摸索中前进。“昨天的孩子,课本是他们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们的课本”,身处课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今天的教育?我想,我应该快乐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事业,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去研究课程、教材、学生、教法等,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德才兼备。抓住“课改”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较强的科研意识,走进新课程,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争做善于吸收的学习型教师,善于研究的反思型教师,敢于探索的创新型教师。
其实,做名好老师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认清教师岗位职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不会落空,那么,每一位教师都会成为一名好教师。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31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正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32
开学初学校给我们每位课改班的老师发了《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利用工作之余我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下面我就简单说说我的感想。
这本书从书名看起来应该是如何让老师爱上教学,但实际上讲的更多的是如何上课,教我们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如何进行课堂讲授,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教学点拨、方法指导和调控管理等,认真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方法。
反思这一节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但是作为老师也许是工作的繁忙,更多的是自己懒惰导致很少写反思,每次学校组织要求写的时候才逼迫自己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一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光多写课后反思,更多的要写课前反思,只有“三思而后行”方能提升教学效果。要反思课前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恰当,情境是否适用,反思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反思课件的使用是否得当,利用课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等有很大的优越性,利用课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该用则用,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图省事,每次上课直接打开课件一步步给学生看,一节课下来黑板上还是空空,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利用现代技术突破陈旧的传递式教学设计,削弱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失去了应用课件的本意,重要的定理定义共识还是需要在黑板上进行书写,因为课件一闪而逝的效果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更有甚者,完全依赖课件,电脑坏了,课件用不起来就不知道怎样上课了,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该板书的还是要板书。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少讲、精讲,讲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讲的是作者自己上历史课上总喜欢在讲台上讲个没完,而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我觉得这一节我和作者很类似,也有同样的毛病,同样的感受,课堂上自己是激情澎湃,滔滔不绝,学生却是苦闷难耐,望天发呆,一节课讲完,累得疲惫不堪,可谓口干舌燥,效果却是不怎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自己却不明白,读了这一节我找到了答案,我应当选择尝试提问,讨论式,并配合多媒体教学,应尽量做到少说少讲,用材料或者问题去诱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当然材料和提问一定要紧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一目的,在具体的操作上,特别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注意恰如其分,还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问题,并且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我按照作者的`方法,自己试探性地上了一节课,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节课中我真正做到了少讲和精讲,所以只要老师把知识点讲清,把难点讲明,学生就会在合作学习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完成得尽善尽美。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令我们特别头疼的学生。本书中最后一章是调控管理篇。在课堂中,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调控,需要排除学生的打断和干扰,在需要的时候还得对付破坏活动。那种传统教学中令教师“头疼”的学生行为背后,往往蕴藏着丰富烦人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善于课堂调控的教师不但可以有效的落实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还能大大地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欧冠,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教学任务高效完成,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智力得到启迪和开发,道德、情感得到升华,而且教师本人也从中树立了威信,获得了尊重,课堂气氛融洽。
赵国忠老师教给我们的这些方法,让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只要爱上教学并持之以恒,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为我们每位青年教师成为名师指明了方向,确实是一本很不错的教育著作,值得大家去读。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33
翻开《教育有悟》,初读感觉这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学生考试作弊啦、新生点名啦、教师板书啦、课堂上表扬啦……
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莫不形成反馈,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生”当“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所感动,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34
时间过得飞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几年了。送走的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样,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渐渐和潇洒自如越离越远,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35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叫《爱的教育》的书,它是由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写的,这是一本关于爱的书,一打开这本书,我就被各种各样的爱包围了。
这本书讲了很多个小故事,我对其中的两个故事印象特别深。其中的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一位穷苦的'少年被父母卖给了戏班子,戏班子的人孽待他,于是他逃了出来,在回家的船上,有几个喝酒的乘客很同情他,于是给了他许多钱,少年非常的高兴。但是后来当他听到这几个乘客在辱骂他的祖国时,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他毅然把钱还给了他们。
看了这个故事后,我非常的敬佩这个少年,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愿自己的祖国受辱。这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祖国。近百年来,我们的祖国很落后,受到别的国家的侵略,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多少爱国人士为了新中国,为了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做出了牺牲!我要向这个少年,这些爱国人士学习,为我们的国家建设尽一份力。
另外一个给我印象很深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叫安利柯的小朋友,放学回到家,他跟爸爸抱怨:“老师不高兴时态度不好。”爸爸告诉他:“老师不是神仙,也会有烦恼的时候,你对我和妈妈不也有态度不好的时候吗?而且,有些同学调皮、不懂事,不尊重老师,这些都会令老师烦恼。所以,老师有时候发脾气也是很正常的。老师呕心沥血,为学生付出了很多,是开启你智慧之门的人啊!老师是你最应该尊重的人之一啊”
读了安利柯爸爸的这一番话,我深有感触。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读了六年书,教我的老师有十几个。他们教我认字、感恩、分享,教我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好的品德。他们让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女孩慢慢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小姑娘,使我在各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进步,那凝聚了老师多少的心血啊!老师是多么伟大啊!成长过程中多亏有老师对我的无私付出,对我的关怀。古人有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讲述的就是老师无私奉献的一生。我觉得我要尊重老师、关爱老师,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回报老师对我们的辛勤付出。
这本书讲述了各种各样的爱,有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爱学习、爱祖国,只要人人都充满爱,徜徉在爱的海洋里,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36
这本专着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孩子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孩子,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孩子了。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高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37
彭兴顺老师,我记得前几年暑假教育局组织学校中层领导进行培训时曾给我们上过课,现在拿着他新出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一一阅读下来,感受颇深。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其中的一些语句吧。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育根本,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唤醒家长的发现智慧,开发孩子的优势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育人先育心,浇树要浇根。唤醒孩子,就要唤醒孩子的责任与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唤醒孩子追逐人生梦想,成就自己美丽人生。
不一而足,有见地的语句比比皆是。全书分为七讲,内容分别是守望道德星空、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就这样成为名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用美德占领孩子心灵。希望老师们认真读读。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38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新教育》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
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对它的理念“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也燃起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而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39
这本专着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孩子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孩子,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孩子了。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高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40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正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41
《玫瑰与教育》是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集。这本书记录了她最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和其他一些书籍相比它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理念论述,而是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刚拿到这本书,就对书名感到好奇,读来原来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着,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品味这朵这芬芳的玫瑰,她为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样。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42
《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总之,我读了这本书,感受很深,引起的我的思考,以前我是非常喜欢看教育类的书籍,但在这几年没怎么看过,是因为没有,可现有了,我就看看,不管是那么忙,我在休息时都会看看,从中学到一些经验,有些随机带到教学活动中去。了解当前教育的须要,特别是这本《我的教育理想》,我读的几次,感受很深,受益匪浅。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43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一起培养卓越口才,一起建设数码社区,一起缔造完美教室,一起研发卓越课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
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
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
“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44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是一本凝聚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美术教学理论教材,全书分三编。第一编美术教学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美术教学的前提、理论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的演变及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第二编美术教学方法,主要论述了美术教学设计、内容及方法、评价和研究;第三编美术教学研究,主要阐述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研究及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等。
该书的第二编第七章美术教育评价中,主要描述了美术教育评价是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并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课程与评价之间的界限并未刻意划分,评价存在并贯穿于课程与每天的教学之中。鉴于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在美术教学中提倡采用多样化评价模式、表现性评价模式、档案袋性评价模式。其中档案袋评价最具有实用性。档案袋评价的功能在于真实描绘出学生美术学习的完整图像,并促进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此外它还可以把家庭也带入美术教学评价中,让学校和家庭共同为学生建立起成长的桥梁。通过本章节的阅读使我思考了很多。作为一个美术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所教的学科,所教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有一个科学的、有效的评价。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作业的评价是每一节都要做到的,时刻提醒自己:每一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认可,尤其是小孩子更喜欢夸奖,做老师的更有理由去夸赞他们。上美术课的时候,有的同学会边画边问我:“老师,你看我画的漂亮吗”“我画的好看吗”,针对这种情况我从不敢敷衍了事,比如“差不多”“还可以”“画得像什么,乱七八糟的!”这类词我从来不用。或许这位同学画得的确不好,但作为老师,我都要充满赞赏地对他对竖起大拇指,用鼓励的语气告诉他:“画得不错,你比起以前有了进步”,并且告诉他该如何改进,耐心的给他提建议,或者给他作个师范,告诉他如果你稍稍地认真改动一下,颜色涂匀一些就会好看得多。在进行作业展评的时候,我也不千篇一律地说同学们的作业做得都很好,尤其是某某同学的,总是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细致、具体的评价,评到优秀的作品时,我这样说:老师特别喜欢你这次画的人物,很生动活泼颜色涂得也很漂亮,比以前画得更好。不那么令人满意的作品,即使是找不到表扬的.地方,我也要用鼓励的声音说:你看你这根线画得多好啊,这块颜色涂得多漂亮啊,如果其它的地方也这样画,老师就会更喜欢。同时,在学生评价自己或者他人的作品时,我也要求他们多采用鼓励的语言去进行评价。
即便如此,也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遗憾。比如,有的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喜欢做作业,不喜欢画画,如果是这样的学生应用档案袋评价,我想会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因为档案袋评价可以弥补在一般性作业评价中的不足,更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可以把家庭也参与进来。它的作用相当于学生成长袋,在档案袋中,作者自己可以把作品创作过程和入选说明写进去,包括自己对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也可以收录进去其它同学对作品的评价,以及家长对作品的看法与建议,档案袋里的作品定期进行公开展示,小学生都喜欢别人的夸赞,都希望自己的作业得到好评,这种评价方法本身对他就是一种促进的方式,档案袋评价还有一个更为充足的理由,那就是自己对作品进行保存。这真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评价方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有选择地利用。
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更是打开了一扇启迪智慧的大门。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45
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在灌南交流学习期间。还记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县六塘小学教科室相帆主任荣膺灌南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县教育局为了勉励大家,特选赠了几本具有纪念价值的教育专著作为奖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随后,相主任就在每周举行的“主题分享”活动中,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而,在六小校园内掀起了一股研读“生本”,践行“生本”的改革热潮。
现如今,我县教育局也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为我县教师今年上半年的必读书目,足见这本书的教育指导意义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生本,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根本,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根本,以强力保持学生追求的天性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回归的深切呼唤,郭教授作为“生本理念“的呐喊者,倡导者以及践行者,很是关注现行教育是否能够依据“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他显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标杆,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随者: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闹、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46
最近,我认真阅读《有效老师》,捧读此书,我收获很大。这本书所给出的教学上的许多建议,使我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每次读到其中的案例时,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地应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只有再度作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编者在《有效老师》一书中将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在教学工作中,应关注全体,特别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学生进行关心、鼓励、帮助、引导,时常对他们报以“你真行,你真棒”的暗示,这犹如涓涓细流,流淌在学生心灵之间,让他们享受到教育的温暖,激发起求起的欲望。学生的茁壮成长,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御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主动思考,虚心求教,肯干、实干,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尽全力把工作做得细致、扎实。同时,细心总结工作经验,在摸索中前进。“昨天的孩子,课本是他们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们的课本”,身处课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今天的教育?我想,我应该快乐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事业,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去研究课程、教材、学生、教法等,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德才兼备。抓住“课改”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较强的科研意识,走进新课程,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争做善于吸收的学习型教师,善于研究的反思型教师,敢于探索的创新型教师。
其实,做名好老师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认清教师岗位职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不会落空,那么,每一位教师都会成为一名好教师。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47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一起培养卓越口才,一起建设数码社区,一起缔造完美教室,一起研发卓越课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己,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48
最近,我认真阅读《有效老师》,捧读此书,我收获很大。这本书所给出的教学上的许多建议,使我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每次读到其中的案例时,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地应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只有再度作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编者在《有效老师》一书中将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在教学工作中,应关注全体,特别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学生进行关心、鼓励、帮助、引导,时常对他们报以“你真行,你真棒”的暗示,这犹如涓涓细流,流淌在学生心灵之间,让他们享受到教育的温暖,激发起求起的欲望。学生的茁壮成长,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御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主动思考,虚心求教,肯干、实干,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尽全力把工作做得细致、扎实。同时,细心总结工作经验,在摸索中前进。“昨天的孩子,课本是他们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们的课本”,身处课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今天的教育?我想,我应该快乐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事业,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去研究课程、教材、学生、教法等,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德才兼备。抓住“课改”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较强的科研意识,走进新课程,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争做善于吸收的学习型教师,善于研究的反思型教师,敢于探索的创新型教师。
其实,做名好老师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认清教师岗位职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不会落空,那么,每一位教师都会成为一名好教师。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49
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在灌南交流学习期间。还记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县六塘小学教科室相帆主任荣膺灌南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县教育局为了勉励大家,特选赠了几本具有纪念价值的教育专著作为奖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随后,相主任就在每周举行的“主题分享”活动中,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而,在六小校园内掀起了一股研读“生本”,践行“生本”的改革热潮。
现如今,我县教育局也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为我县教师今年上半年的必读书目,足见这本书的教育指导意义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生本,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根本,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根本,以强力保持学生追求的天性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回归的深切呼唤,郭教授作为“生本理念“的呐喊者,倡导者以及践行者,很是关注现行教育是否能够依据“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他显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标杆,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随者: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闹、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50
翻开《教育有悟》,初读感觉这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学生考试作弊啦、新生点名啦、教师板书啦、课堂上表扬啦……
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莫不形成反馈,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生”当“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所感动,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51
初读《教育有悟》感觉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同时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如学生考试作弊、新生点名、教师板书、课堂上表扬……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形成反馈,从而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学生”当成“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和感动,这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52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一起培养卓越口才,一起建设数码社区,一起缔造完美教室,一起研发卓越课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1、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3、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4、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53
《玫瑰与教育》是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集。这本书记录了她最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和其他一些书籍相比它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理念论述,而是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刚拿到这本书,就对书名感到好奇,读来原来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着,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品味这朵这芬芳的玫瑰,她为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样。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54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我对它的理念是:“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了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然而,在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55
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在灌南交流学习期间。还记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县六塘小学教科室相帆主任荣膺灌南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县教育局为了勉励大家,特选赠了几本具有纪念价值的教育专著作为奖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随后,相主任就在每周举行的“主题分享”活动中,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而,在六小校园内掀起了一股研读“生本”,践行“生本”的改革热潮。
现如今,我县教育局也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为我县教师今年上半年的必读书目,足见这本书的教育指导意义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生本,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根本,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根本,以强力保持学生追求的天性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回归的深切呼唤,郭教授作为“生本理念“的呐喊者,倡导者以及践行者,很是关注现行教育是否能够依据“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他显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标杆,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随者: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闹、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56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我对它的理念是:“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了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然而,在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57
初读《教育有悟》感觉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同时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如学生考试作弊、新生点名、教师板书、课堂上表扬……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形成反馈,从而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学生”当成“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和感动,这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58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根据儿子的日记写出的日记体儿童小说,书中讲了安利柯四年级在班里发生的故事,还有安利柯老师所念的每月故事,很适合小学生阅读。
主人公安利柯的朋友很多,有的让我敬佩,有的令我讨厌,有的让我同情。品德高尚的卡隆是让我最敬佩的人,一次上课前,几个同学戏弄克洛西,克洛西一时动怒,抓住墨水瓶向他们扔去,却不料砸到了刚进门的老师脸上,教室立刻变得鸦雀无声,这时卡隆挺身而出为克洛西顶罪,老师知道事情的经过后,对卡隆竖起了大拇指。
卡隆还是耐利的保护者,耐利是安利柯同学中最弱小的一个,经常受同学们的欺负。突然有一天,卡隆站出来,郑重地说:“欺负耐利的同学听着,如果你们谁敢碰一下他,我就让他好看!”有个同学不服气,结果当场挨了卡隆一拳,他助人为乐、敢于承担的良好品质让我非常喜欢。德罗西是书中的好学生,他与人为善,品学兼优,不怕吃苦,是老师的小助手,更是我学习上的好榜样。可伶的克洛西,家里贫穷依然学习用功,这种精神也值得我学习。
书里的每月故事我都非常喜欢读,大多讲的是孝心少年或爱国少年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小抄写员》和《六千英里寻母》。小男孩叙利奥为了让家里有更多钱,每天晚上12点都替父亲抄写信封挣钱,长久下去,叙利奥睡眠不足,成绩下降,不知情的父亲责骂他。当父亲知道真相后,才明白自己儿子的苦衷;少年玛尔可历经千辛万苦,足足走了六千英里,才找到自己一年不见的母亲。两个故事都是在夸赞少年的孝心,如果我有这样的品德,我想我的父母一定是最幸福的。
《爱的教育》里有许多品德高尚的人,每一位都值得我们学习,诚实、守信、孝顺、奉献、保护弱小……具备这些品德才是最好的人。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59
“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的更远”。
在一次特殊的机会下,使我有幸读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是一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孙浦远老师所著。孙浦远老师用43年的心血与智慧洒在了教育这块土地上,其态度之严谨、功夫之深厚,《美丽的教育》是她一生的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栩栩如生、纷繁多样的儿童现实生活,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读了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惑,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后,我吸取了许多教学与经验,掌握了许多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它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对我的班级工作管理起到了及时有效的作用。一个个班主任工作案例,传达着孙浦远老师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思想,传播着她从爱入手的教育理念。“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一个班级能否形成坚强而和谐的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的试金石。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如果把孙浦远老师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培养了一个好的班集体,让集体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
从《美丽的.教育》众多案例中,我学到了两大法宝:
一、注意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优点。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
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所以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于是思维定势就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懂得欣赏、善于赞扬的教师。
二、学会宽容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孙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孙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美丽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她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60
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在灌南交流学习期间。还记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县六塘小学教科室相帆主任荣膺灌南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县教育局为了勉励大家,特选赠了几本具有纪念价值的教育专著作为奖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随后,相主任就在每周举行的“主题分享”活动中,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而,在六小校园内掀起了一股研读“生本”,践行“生本”的改革热潮。
现如今,我县教育局也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为我县教师今年上半年的必读书目,足见这本书的教育指导意义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生本,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根本,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根本,以强力保持学生追求的天性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回归的深切呼唤,郭教授作为“生本理念“的呐喊者,倡导者以及践行者,很是关注现行教育是否能够依据“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他显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标杆,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随者: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闹、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61
彭兴顺老师,我记得前几年暑假教育局组织学校中层领导进行培训时曾给我们上过课,现在拿着他新出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一一阅读下来,感受颇深。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其中的一些语句吧。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育根本,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唤醒家长的发现智慧,开发孩子的优势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育人先育心,浇树要浇根。唤醒孩子,就要唤醒孩子的责任与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唤醒孩子追逐人生梦想,成就自己美丽人生。
不一而足,有见地的语句比比皆是。全书分为七讲,内容分别是守望道德星空、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就这样成为名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用美德占领孩子心灵。希望老师们认真读读。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62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我对它的理念是:“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了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然而,在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63
最近,我认真阅读《有效老师》,捧读此书,我收获很大。这本书所给出的教学上的许多建议,使我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每次读到其中的案例时,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地应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只有再度作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编者在《有效老师》一书中将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在教学工作中,应关注全体,特别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学生进行关心、鼓励、帮助、引导,时常对他们报以“你真行,你真棒”的暗示,这犹如涓涓细流,流淌在学生心灵之间,让他们享受到教育的温暖,激发起求起的欲望。学生的茁壮成长,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御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主动思考,虚心求教,肯干、实干,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尽全力把工作做得细致、扎实。同时,细心总结工作经验,在摸索中前进。“昨天的孩子,课本是他们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们的课本”,身处课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今天的教育?我想,我应该快乐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事业,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去研究课程、教材、学生、教法等,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德才兼备。抓住“课改”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较强的科研意识,走进新课程,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争做善于吸收的学习型教师,善于研究的反思型教师,敢于探索的创新型教师。
其实,做名好老师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认清教师岗位职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不会落空,那么,每一位教师都会成为一名好教师。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64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一起培养卓越口才,一起建设数码社区,一起缔造完美教室,一起研发卓越课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
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
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
“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65
陈鹤琴老先生说,孩子是充满活力和成长的,有潜力和创造力,只要善于引导就可以成才,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所以记住了这句话。今后,我将以此为教学指导,通过生动的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之一是,在学校的所有活动中,孩子应该被允许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没有哪个孩子不爱活动,也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自己做的事情。
当他自己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与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有了实践的经验,他知道做事情的困难,从而认识到事情的'本质。
当一个孩子知道动手的好处时,他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强烈,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想做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这样他做事情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他整个人就会越来越自信。
“生教育”的教学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积极的鼓励胜过消极的制裁。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别人说他的好话,也没有一个人喜欢别人说他的坏话。这种心理是每个人都有的,我们可以用这种心理来鼓励孩子如何表现,如何学习。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应该像春风化雨露一样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小学语文教学涉及面广,知识点琐碎,学生的教育可以从细节入手,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入手。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有的同学成绩不好,但是声音条件很好,可以让他带同学去读课文。一些学生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他们在课前五分钟讲一个小故事。有些同学性格内向,但字迹工整干净,对于这些好地方应该及时表扬。
人生最大的乐事,就是在成长的关键时期遇上一个好老师,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语言艺术。让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找出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孩子才是真正爱孩子的。
《活教育》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值得仔细阅读。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66
近日,有幸读了《幸福教育》这本书。什么是“幸福教育”呢?该书从人性观界定了哲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的幸福概念,认为幸福是人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辩证统一,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得以健康统一的价值标准;颇有见地,值得深思。
书中写道:“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需置疑的。教育以幸福为目的既是一种实然事实的存在,也是一种应然价值的追求。幸福教育是为“人”的幸福的,幸福能力表现为发现、创造幸福和享用幸福的能力。也只有当这种能力变成了学生的内在素质,他的幸福才是自由的和终身的,教育也才是成功的”。我们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让他们学会感受幸福、和享受幸福。
其实要让学生们感受幸福的体验其实很简单。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小小的红钩、一个肯定的微笑、一阵响亮的掌声,一朵鲜红的小花、一个可爱的笑脸,都足以让孩子们欢欣鼓舞,能让孩子的脸上泛起幸福的笑容,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容易满足﹗孩子脸上洋溢的幸福的微笑,我们也就幸福地醉了,赏识我们的学生,用爱温暖他们的心灵,就能创造无数个奇迹。我们不如慷慨一些,多给孩子们一些自信、一些支持、一些鼓励。阳光会洒进学生的心里,孩子心理就有了幸福了。
书中又写道:“幸福的人有四大性格特征:首先,幸福的人自尊,对自己多持肯定的态度;其次,幸福的人自制力很高,克服困境的能力也较大;再次,幸福的人很乐观,对生活所求甚少,所以常有意外的惊喜;最后,幸福的人多外向,易于他人共处,有较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标志。年龄、性别和收入(只要能保证生活必需)都和幸福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幸福,最好从他的性格特征、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有能够获得社会支持、目的和希望的信仰来判断。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与提高学生的幸福能力具有内在的积极联系。”知晓了这些幸福的特征,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学生的幸福为幸福,努力塑造好学生的性格,与学生携步入幸福路径,享受幸福生活!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67
初读《教育有悟》感觉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同时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如学生考试作弊、新生点名、教师板书、课堂上表扬……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形成反馈,从而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学生”当成“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和感动,这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68
翻开《教育有悟》,初读感觉这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学生考试作弊啦、新生点名啦、教师板书啦、课堂上表扬啦……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莫不形成反馈,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生”当“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所感动,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69
最近,我认真阅读《有效老师》,捧读此书,我收获很大。这本书所给出的教学上的许多建议,使我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每次读到其中的案例时,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地应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只有再度作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编者在《有效老师》一书中将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在教学工作中,应关注全体,特别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学生进行关心、鼓励、帮助、引导,时常对他们报以“你真行,你真棒”的暗示,这犹如涓涓细流,流淌在学生心灵之间,让他们享受到教育的温暖,激发起求起的欲望。学生的茁壮成长,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御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主动思考,虚心求教,肯干、实干,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尽全力把工作做得细致、扎实。同时,细心总结工作经验,在摸索中前进。“昨天的孩子,课本是他们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们的课本”,身处课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今天的教育?我想,我应该快乐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事业,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去研究课程、教材、学生、教法等,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德才兼备。抓住“课改”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较强的科研意识,走进新课程,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争做善于吸收的学习型教师,善于研究的反思型教师,敢于探索的创新型教师。
其实,做名好老师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认清教师岗位职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不会落空,那么,每一位教师都会成为一名好教师。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70
“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的更远”。
在一次特殊的机会下,使我有幸读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是一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孙浦远老师所著。孙浦远老师用43年的心血与智慧洒在了教育这块土地上,其态度之严谨、功夫之深厚,《美丽的教育》是她一生的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栩栩如生、纷繁多样的儿童现实生活,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读了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惑,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后,我吸取了许多教学与经验,掌握了许多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它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对我的班级工作管理起到了及时有效的作用。一个个班主任工作案例,传达着孙浦远老师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思想,传播着她从爱入手的教育理念。“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一个班级能否形成坚强而和谐的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的试金石。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如果把孙浦远老师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培养了一个好的班集体,让集体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
从《美丽的教育》众多案例中,我学到了两大法宝:
一、注意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优点。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
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所以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于是思维定势就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懂得欣赏、善于赞扬的教师。
二、学会宽容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孙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孙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美丽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她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71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一起培养卓越口才,一起建设数码社区,一起缔造完美教室,一起研发卓越课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
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
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
“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72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是一系列有关建构主义研讨的论文集。建构主义研究领域11位国际著名学者在1990年1月17日至4月13日期间参加了一系列研讨会,研讨会上出现了六种似乎是核心的建构主义新范式,它们是: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信息加工建主义、控制论系统观、对待中介行为的社会文化观点。为了让各种不同观点得到充分的讨论并就异同的学者共同体中达成共识,斯特费教授通过争取额外资金于1992年2月19-23日,又召开了题为《教育中的新认识论》研讨会。这本书就是当时的一些观点的汇总。书本一方面向我们勾画出了建构主义不同范式的形成渊源、特点、特长以及他们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影响和贡献,另一方面也为们描绘了建构主义各个范式间的网络关系。
20世纪上半世纪,行为主义在教育领域当中占主导地位。在行为主义眼中,知识只是反映外部世界的客观表现。他忽略了人的能动性,以及巨大的主动性。这个时代的心理学家们根据“刺激—反应”论,认为“学习是反映的强化”。根据这一理论,教师的任务只需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讲座和课文阅读。
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占据着教育理论的舞台。在行为主义者眼中,知识是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这种知识观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忽略了世界的无限复杂性以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所具有的巨大能动性。心理学家依据实验室中对动物学习行为的研究提出了“学习是反映的强化”这一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学习观。根据这一学习观,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而学生则是一个空的容器,知识就像物品一样是可以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因此,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讲座和课文的阅读。
而建构主义则认为学习者是在个体的学习中,根据已有的经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1]即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发展。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进行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在其基础上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从1990年开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领域的Von Glasersfeld、Steffe、Driver、Cobb、Spiro等学者主要关注了六种不同倾向的建构主义[2]:激进建构主义(radical constructivism)、社会性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socialcultural cognition)、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information-processing constructivism)、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metionism象)和控制论系统(cybemetic esystem)。
建构学习理论应用到教学当中,给我们国内的教学有几点启示,启示如下:
启示一:我们应该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建构课堂教学当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的社会情境建构过程,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启示二:在课堂的教学当中,教师或者学习的引导者注意搭建脚手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当中学习,学生通过主观的知识和客观知识的相互循环渗透,内化,提升为新的知识和理解。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73
这段时间,我读了《现代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这本新理念的教学用书,郑莉教授在书中说到:多年来我国的“双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使人走入了误区,严重者甚至泯灭个性,缺乏情感,使孩子的内心世界变成迷茫乃至蛮荒地带。而在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中,我们应该摆脱此现状,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以针对人的生存环境、人的生长过程、人的情感世界、人的个性潜能、人的创造智慧与人的合作交往能力为基本内容的教育。而综观中外教育书籍,凡是大教育家,无不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你自己。”人的明智就在于认识作为个体的自我和作为群体的人类。那么,创造了音乐艺术的人类必然想要知道:音乐,到底是什么?音乐与人生究竟有什么关系?人的成长和发展为什么需要同音乐联系在一起?沿着这个思路探求下去,我们就会进一步联想到:音乐教育又是什么?以及它们对于人和人生具有何种意义等这样一系列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音乐教学中倾注人文关怀,让音乐教育回归人本,使音乐教育贴进生活。
首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刺激”学生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儿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和兴趣密切联系,兴趣常常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我们要把日常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保持密切的关系,使其内容、方法、学习方式等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对音乐的表现、创造、欣赏等过程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理解和感受。让他们在体验中产生感情的共鸣,使孩子的精神世界与情感世界都得到升华。课堂上,教师眼笑眉开,学生就会燕舞莺歌;教师柔情似水,学生就会情深似海。有了情感的碰撞,就会有共同品共享音乐的愉悦,就会有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就会有放飞灵性的生命欢歌。人文关怀如新鲜空气一样滋养着孩子们的心扉。
再其次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的生命”。我们必须看到音乐是个性化非常强的艺术形式。而我们培养的学生也应该是充满个性的。我们应重视并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和独创性,支持和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学生真正学有所长,各得其所。
最后,“音乐与人”的问题的提出,使我们有可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研究和探索音乐教育的奥秘。因为人与音乐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人类全部历史的经验表明,无论哪一社会,哪一正常个人都不能没有音乐。音乐在客观上是人们所必不可缺的,也就是说人类有对音乐的需求。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音乐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以及教育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真正的音乐一定是最贴近生命本质的声音。音乐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完全在于对生命的那种真诚和执着。音乐就是这样与人和人生紧密联系着,以人的生存意识为中心,反映人的本质,展示人的心态,塑造人格。
基础音乐教育要实现“育人”的目的,需要解决一个重要的观念问题:真正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美育的方式实现的,因此,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这样,在长期的、多次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了人格发展。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所以给书的最后观点认为说,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我们的音乐教学决不是培养几个音乐家,而是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来探解音乐教育的真正含义,会给我们增添许多有益的启示。据此,该书认为: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
我希望倾注了人文关怀的音乐教学能让音乐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的清纯之田萌发出嫩绿的音乐之苗。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74
又一次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这本专着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孩子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孩子,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孩子了。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高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75
这本专着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孩子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孩子,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孩子了。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高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76
彭兴顺老师,我记得前几年暑假教育局组织学校中层领导进行培训时曾给我们上过课,现在拿着他新出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一一阅读下来,感受颇深。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其中的一些语句吧。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育根本,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唤醒家长的发现智慧,开发孩子的优势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育人先育心,浇树要浇根。唤醒孩子,就要唤醒孩子的责任与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唤醒孩子追逐人生梦想,成就自己美丽人生。
不一而足,有见地的语句比比皆是。全书分为七讲,内容分别是守望道德星空、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就这样成为名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用美德占领孩子心灵。希望老师们认真读读。
又一次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
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我对它的理念是:“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了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然而,在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77
向来喜欢看百家讲坛,而且更喜欢听于丹老师的讲座,是那样的令人心旷神怡,那样的震憾人的心灵,每次阅读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都会有很多的收获与启迪,敬佩她的聪明与睿智,以及她看问题的独到见解之处。
于丹教授说,其实《论语》的态度是什么呢?就是以一种朴素的、温暖的,言传身教的生活态度,去影响他的弟子。《论语》告诉我们,为人不仅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我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其实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境界。当所有忧烦、迷惑或畏惧压在眼前的时候,让自己变得更加宽厚仁达,变得更加智慧聪颖,变得更加勇敢无畏,那么外在的一切不也就没有了吗?所以,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而不要借助外在物质的`得与失,让自己拥有一份浅薄的骄傲,这就是《论语》里所倡导的一种人生观。
于丹教授以自己的心得来诠释论语中难以理解的道理,并结合实际生活帮助人们去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使人们明白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尤为重要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拿自己与别人相比较,同样的学历、同样的境遇,别人为什么做得很成功,而自己却为什么总是默默无闻,总在羡慕、嫉妒别人的日子里生活,于是埋怨、愤怒油然而生,使自己身心疲累、郁郁寡欢。其实他没看到别人的付出,很多时候就是缺乏于丹老师在论语中所说的豁达开朗,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如能以平和的心态想一想,别人的得到一定有他相对应的付出,当然,这个付出有种种。如果你不想去付出就不要去嫉妒别人的拥有,羡慕别人的生活而看不到自己的珍贵,这是不聪明之举,也是可悲的。
于丹教授用一个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生存的环境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虽然我们凭借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社会,但我们能凭借我们勇敢的心灵去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78
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之一,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将书视作精神的食粮。学校布置了读专着谈体会活动,更让我与教育类书籍有了更深的接触。爱的教育这就是我读的其中一本。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安利柯在一个学期中所记的日记,以及每月一次老师所讲的关于意大利少年的故事。《爱的教育》中,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兄弟之间的关怀,子女与父母之间伟大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天真无邪的心灵,处处为人着想的品格,知错就改的行为习惯,无一不冲击着我的心灵,洗涤着我的思想。
我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我走进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的生活,目睹了他和他的同学们是怎样生活、怎样学习的,是怎样去爱的,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生活的追求!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流泪,但是,我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么高,而是在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含散发出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真得很伟大。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
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而我做为一名小学教师,就更加要细心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孩子幼小的心灵还没有成熟,许多事情都不懂,做为老师更应该正确的辅导。
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爱,当你,我,他都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
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每个孩子身上去吧。用心去爱,你会发现:在你教育孩子的同时,自己也会很快乐,如果你真心对待孩子,孩子也会永远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79
最近,我认真阅读《有效老师》,捧读此书,我收获很大。这本书所给出的教学上的许多建议,使我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每次读到其中的案例时,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地应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只有再度作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编者在《有效老师》一书中将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在教学工作中,应关注全体,特别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学生进行关心、鼓励、帮助、引导,时常对他们报以“你真行,你真棒”的暗示,这犹如涓涓细流,流淌在学生心灵之间,让他们享受到教育的温暖,激发起求起的欲望。学生的茁壮成长,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御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主动思考,虚心求教,肯干、实干,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尽全力把工作做得细致、扎实。同时,细心总结工作经验,在摸索中前进。“昨天的孩子,课本是他们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们的课本”,身处课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今天的教育?我想,我应该快乐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事业,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去研究课程、教材、学生、教法等,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德才兼备。抓住“课改”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较强的科研意识,走进新课程,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争做善于吸收的学习型教师,善于研究的反思型教师,敢于探索的创新型教师。
其实,做名好老师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认清教师岗位职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不会落空,那么,每一位教师都会成为一名好教师。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80
初读《教育有悟》感觉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同时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如学生考试作弊、新生点名、教师板书、课堂上表扬……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形成反馈,从而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学生”当成“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和感动,这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81
我经常对家人说,当老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对朋友说,当老师很累,没有意思。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心累,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简单的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没有主动去做。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届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记一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确实,做教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82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一起培养卓越口才,一起建设数码社区,一起缔造完美教室,一起研发卓越课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1、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3、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4、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83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我对它的理念是:“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了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然而,在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84
这本专着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孩子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孩子,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孩子了。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高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85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86
初读《教育有悟》感觉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同时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如学生考试作弊、新生点名、教师板书、课堂上表扬……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形成反馈,从而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学生”当成“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和感动,这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87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我对它的理念是:“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了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然而,在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88
《爱的教育》是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著,他通过一件平凡细致的事情,细致的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展示人性的善良、纯洁,讴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这本小说没有任何豪情壮语,也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只是通过对生活的素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它包含了作家对普通人的纯真灵的热情赞颂。作者用爱的钥匙打开了人的心扉。
这本书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的生活的学习。写了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的.感人肺腑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十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每月故事”。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精髓深入。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亲人、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
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洋溢着并散发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它在感动我的同时,也已发了我对爱的一些思考。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所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正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记得有一次,在做广播体操的时候,有一位同学的肚子痛,陈老师连忙跑过去问他:是不是很痛?”那位同学点了点头。陈老师从包里拿出一瓶风油精,轻轻的涂在他的肚脐上。又带他去打电话,还陪他在校门口等着家长来。这件事虽然不是惊天动地,但老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把爱表现了出来。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作很多东西。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没有限制。大到捐骨髓、捐助希望工程……小到同学之间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这本书中朴实的语言和深厚的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89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根据儿子的日记写出的日记体儿童小说,书中讲了安利柯四年级在班里发生的故事,还有安利柯老师所念的每月故事,很适合小学生阅读。
主人公安利柯的朋友很多,有的让我敬佩,有的令我讨厌,有的让我同情。品德高尚的卡隆是让我最敬佩的人,一次上课前,几个同学戏弄克洛西,克洛西一时动怒,抓住墨水瓶向他们扔去,却不料砸到了刚进门的老师脸上,教室立刻变得鸦雀无声,这时卡隆挺身而出为克洛西顶罪,老师知道事情的经过后,对卡隆竖起了大拇指。
卡隆还是耐利的保护者,耐利是安利柯同学中最弱小的一个,经常受同学们的欺负。突然有一天,卡隆站出来,郑重地说:“欺负耐利的同学听着,如果你们谁敢碰一下他,我就让他好看!”有个同学不服气,结果当场挨了卡隆一拳,他助人为乐、敢于承担的良好品质让我非常喜欢。德罗西是书中的好学生,他与人为善,品学兼优,不怕吃苦,是老师的小助手,更是我学习上的好榜样。可伶的克洛西,家里贫穷依然学习用功,这种精神也值得我学习。
书里的每月故事我都非常喜欢读,大多讲的是孝心少年或爱国少年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小抄写员》和《六千英里寻母》。小男孩叙利奥为了让家里有更多钱,每天晚上12点都替父亲抄写信封挣钱,长久下去,叙利奥睡眠不足,成绩下降,不知情的父亲责骂他。当父亲知道真相后,才明白自己儿子的.苦衷;少年玛尔可历经千辛万苦,足足走了六千英里,才找到自己一年不见的母亲。两个故事都是在夸赞少年的孝心,如果我有这样的品德,我想我的父母一定是最幸福的。
《爱的教育》里有许多品德高尚的人,每一位都值得我们学习,诚实、守信、孝顺、奉献、保护弱小……具备这些品德才是最好的人。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90
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在灌南交流学习期间。还记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县六塘小学教科室相帆主任荣膺灌南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县教育局为了勉励大家,特选赠了几本具有纪念价值的教育专著作为奖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随后,相主任就在每周举行的“主题分享”活动中,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而,在六小校园内掀起了一股研读“生本”,践行“生本”的改革热潮。
现如今,我县教育局也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为我县教师今年上半年的必读书目,足见这本书的教育指导意义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生本,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根本,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根本,以强力保持学生追求的天性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回归的深切呼唤,郭教授作为“生本理念“的呐喊者,倡导者以及践行者,很是关注现行教育是否能够依据“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他显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标杆,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随者: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闹、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91
翻开《教育有悟》,初读感觉这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学生考试作弊啦、新生点名啦、教师板书啦、课堂上表扬啦……
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莫不形成反馈,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生”当“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所感动,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92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我对它的理念是:“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了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然而,在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93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正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94
我经常对家人说,当老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对朋友说,当老师很累,没有意思。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心累,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简单的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没有主动去做。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届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记一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确实,做教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95
翻开《教育有悟》,初读感觉这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学生考试作弊啦、新生点名啦、教师板书啦、课堂上表扬啦……
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莫不形成反馈,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生”当“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所感动,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96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一起培养卓越口才,一起建设数码社区,一起缔造完美教室,一起研发卓越课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
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
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
“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97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我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时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98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99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我对它的理念是:“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了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然而,在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00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正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01
初读《教育有悟》感觉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同时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如学生考试作弊、新生点名、教师板书、课堂上表扬……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形成反馈,从而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学生”当成“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和感动,这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02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一起培养卓越口才,一起建设数码社区,一起缔造完美教室,一起研发卓越课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1、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3、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4、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03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是一本凝聚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美术教学理论教材,全书分三编。第一编美术教学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美术教学的前提、理论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的演变及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第二编美术教学方法,主要论述了美术教学设计、内容及方法、评价和研究;第三编美术教学研究,主要阐述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研究及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等。
该书的第二编第七章美术教育评价中,主要描述了美术教育评价是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并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课程与评价之间的界限并未刻意划分,评价存在并贯穿于课程与每天的教学之中。鉴于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在美术教学中提倡采用多样化评价模式、表现性评价模式、档案袋性评价模式。其中档案袋评价最具有实用性。档案袋评价的功能在于真实描绘出学生美术学习的完整图像,并促进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此外它还可以把家庭也带入美术教学评价中,让学校和家庭共同为学生建立起成长的桥梁。通过本章节的阅读使我思考了很多。作为一个美术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所教的学科,所教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有一个科学的、有效的评价。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作业的评价是每一节都要做到的,时刻提醒自己:每一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认可,尤其是小孩子更喜欢夸奖,做老师的更有理由去夸赞他们。上美术课的时候,有的同学会边画边问我:“老师,你看我画的漂亮吗”“我画的'好看吗”,针对这种情况我从不敢敷衍了事,比如“差不多”“还可以”“画得像什么,乱七八糟的!”这类词我从来不用。或许这位同学画得的确不好,但作为老师,我都要充满赞赏地对他对竖起大拇指,用鼓励的语气告诉他:“画得不错,你比起以前有了进步”,并且告诉他该如何改进,耐心的给他提建议,或者给他作个师范,告诉他如果你稍稍地认真改动一下,颜色涂匀一些就会好看得多。在进行作业展评的时候,我也不千篇一律地说同学们的作业做得都很好,尤其是某某同学的,总是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细致、具体的评价,评到优秀的作品时,我这样说:老师特别喜欢你这次画的人物,很生动活泼颜色涂得也很漂亮,比以前画得更好。不那么令人满意的作品,即使是找不到表扬的地方,我也要用鼓励的声音说:你看你这根线画得多好啊,这块颜色涂得多漂亮啊,如果其它的地方也这样画,老师就会更喜欢。同时,在学生评价自己或者他人的作品时,我也要求他们多采用鼓励的语言去进行评价。
即便如此,也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遗憾。比如,有的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喜欢做作业,不喜欢画画,如果是这样的学生应用档案袋评价,我想会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因为档案袋评价可以弥补在一般性作业评价中的不足,更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可以把家庭也参与进来。它的作用相当于学生成长袋,在档案袋中,作者自己可以把作品创作过程和入选说明写进去,包括自己对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也可以收录进去其它同学对作品的评价,以及家长对作品的看法与建议,档案袋里的作品定期进行公开展示,小学生都喜欢别人的夸赞,都希望自己的作业得到好评,这种评价方法本身对他就是一种促进的方式,档案袋评价还有一个更为充足的理由,那就是自己对作品进行保存。这真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评价方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有选择地利用。
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更是打开了一扇启迪智慧的大门。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04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读了之后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
学生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
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
所以要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
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
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分钟,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课堂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05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一起培养卓越口才,一起建设数码社区,一起缔造完美教室,一起研发卓越课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
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
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
“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06
开学初学校给我们每位课改班的老师发了《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利用工作之余我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下面我就简单说说我的感想。
这本书从书名看起来应该是如何让老师爱上教学,但实际上讲的更多的是如何上课,教我们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如何进行课堂讲授,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教学点拨、方法指导和调控管理等,认真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方法。
反思这一节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但是作为老师也许是工作的繁忙,更多的是自己懒惰导致很少写反思,每次学校组织要求写的时候才逼迫自己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一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光多写课后反思,更多的要写课前反思,只有“三思而后行”方能提升教学效果。要反思课前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恰当,情境是否适用,反思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反思课件的使用是否得当,利用课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等有很大的优越性,利用课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该用则用,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图省事,每次上课直接打开课件一步步给学生看,一节课下来黑板上还是空空,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利用现代技术突破陈旧的传递式教学设计,削弱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失去了应用课件的本意,重要的定理定义共识还是需要在黑板上进行书写,因为课件一闪而逝的效果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更有甚者,完全依赖课件,电脑坏了,课件用不起来就不知道怎样上课了,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该板书的还是要板书。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少讲、精讲,讲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讲的是作者自己上历史课上总喜欢在讲台上讲个没完,而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我觉得这一节我和作者很类似,也有同样的毛病,同样的感受,课堂上自己是激情澎湃,滔滔不绝,学生却是苦闷难耐,望天发呆,一节课讲完,累得疲惫不堪,可谓口干舌燥,效果却是不怎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自己却不明白,读了这一节我找到了答案,我应当选择尝试提问,讨论式,并配合多媒体教学,应尽量做到少说少讲,用材料或者问题去诱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当然材料和提问一定要紧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一目的,在具体的操作上,特别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注意恰如其分,还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问题,并且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我按照作者的方法,自己试探性地上了一节课,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节课中我真正做到了少讲和精讲,所以只要老师把知识点讲清,把难点讲明,学生就会在合作学习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完成得尽善尽美。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令我们特别头疼的学生。本书中最后一章是调控管理篇。在课堂中,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调控,需要排除学生的打断和干扰,在需要的时候还得对付破坏活动。那种传统教学中令教师“头疼”的学生行为背后,往往蕴藏着丰富烦人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善于课堂调控的教师不但可以有效的落实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还能大大地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欧冠,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教学任务高效完成,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智力得到启迪和开发,道德、情感得到升华,而且教师本人也从中树立了威信,获得了尊重,课堂气氛融洽。
赵国忠老师教给我们的这些方法,让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只要爱上教学并持之以恒,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为我们每位青年教师成为名师指明了方向,确实是一本很不错的教育著作,值得大家去读。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07
彭兴顺老师,我记得前几年暑假教育局组织学校中层领导进行培训时曾给我们上过课,现在拿着他新出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一一阅读下来,感受颇深。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其中的一些语句吧。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育根本,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唤醒家长的发现智慧,开发孩子的优势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育人先育心,浇树要浇根。唤醒孩子,就要唤醒孩子的责任与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唤醒孩子追逐人生梦想,成就自己美丽人生。
不一而足,有见地的语句比比皆是。全书分为七讲,内容分别是守望道德星空、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就这样成为名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用美德占领孩子心灵。希望老师们认真读读。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08
初读《教育有悟》感觉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同时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如学生考试作弊、新生点名、教师板书、课堂上表扬……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形成反馈,从而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学生”当成“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和感动,这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09
翻开《教育有悟》,初读感觉这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学生考试作弊啦、新生点名啦、教师板书啦、课堂上表扬啦……
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莫不形成反馈,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生”当“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所感动,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10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我对它的理念是:“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了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然而,在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11
最近幼儿园组织我们学习了一些关于幼师方面的书籍与法律法规文献。这些天的读书让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读书带来的好处,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多读书,可以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我们变得更聪明,才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就又向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多读书,也能使自己的心情变得快乐。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阅读中,我系统的了解了关于幼儿教师的一些专业性知识。其中《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一书中,不仅有一些理论性的专业知识,更是列举了一些老教师多年经验的实际案例,对于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些小麻烦小事情的处理技巧等有很大的帮助。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抓伤事件,一起简单的抓伤事件,由于两个老师的不同态度以及说话的技巧,事情也经过了两三个转折,这就告诉我们说话之前要先考虑好该怎样说,组织好语言,不然出口之后往往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同时也告诫我们老师这一职业的严谨性,应为我们要面对的家长是各行各业的人,他们不是单一的从事一个职业的,面对不同的人也要有不同的处事技巧,学会了这个才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便利,自己也能在工作中有所收获。
另外,我们无论是面对面对家长和孩子,都要用心。无论什么事情,只要用心就能做到。尤其是对我们的孩子,毕竟跟跟我们朝夕相处的还是孩子,我们用心对待孩子,家长也会感觉得到,对于我们的工作,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给与支持与鼓励,这些都是相关联的。另外,虽然工作中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情,但我们尽量不要表现出来,我们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尽量把烦恼留给自己,把快乐带给别人。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宽广的胸襟,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
我感觉如果用几句话来形容我们的职业的话,最合适的莫过于微笑面对每一天,真诚对待每一位家长,爱心呵护每一个孩子。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12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正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13
从《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中,我聆听到了一位慈父娓娓道来的育儿故事,找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卡尔·威特的父亲有一个基本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学前抓起。
我们传统的教育理论是把孩子的正式教育推迟到“上学的年龄”。等到孩子上学之后,我们又急于把许多的东西灌输给孩子,于是,过多的学习不仅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而且还给孩子造成了身心上的伤害。
如果家长忽视了孩子早期智力的培养和开发,将会给自己的孩子造成一生的智力缺陷。科学的教育观念应该是,孩子的家庭教育开始得愈早,孩子的身心方面今后就发展得愈好。
我们总是强调不要过早地对孩子的心灵施加压力,不要过早地限制孩子智力的发育。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孩子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需要尽早的智力开发。只要我们从两岁或三岁开始就注意培养孩子的知识兴趣,让他们的'大脑得到不断的锻炼,就像他们的其他身体器官在平时得到锻炼一样,他们就会从早期的知识活动中得到一种快乐。当身心都得到了同步的发展之后,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得非常快乐和健康。事实上,卡尔·威特的父亲早就在推行这样的科学新发现了。
在传统教育学理论统治着整个学校教育活动的时候,这位谦恭的德国乡村牧师就对自己的儿子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早期教育。在我们今天逐渐认识到家庭教育必须先于学校教育,而且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的前提下,老威特的教育实验自然就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这本书为所有的父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家庭早期教育的范本。
当然,我们不能放弃工作,把时间全部花在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方面。不过我们做父母的只要让家庭生活愉快和睦,注意引导孩子的兴趣和行为,就可以使孩子在智力上和道德上健康成长。做父母的只需牢记老威特所说过的一句话:“尽早教育你的孩子,但是需要你去身体力行。”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14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一起培养卓越口才,一起建设数码社区,一起缔造完美教室,一起研发卓越课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1、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3、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4、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15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一起培养卓越口才,一起建设数码社区,一起缔造完美教室,一起研发卓越课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
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
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
“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16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新教育》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
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对它的理念“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也燃起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而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17
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在灌南交流学习期间。还记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县六塘小学教科室相帆主任荣膺灌南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县教育局为了勉励大家,特选赠了几本具有纪念价值的教育专著作为奖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随后,相主任就在每周举行的“主题分享”活动中,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而,在六小校园内掀起了一股研读“生本”,践行“生本”的改革热潮。
现如今,我县教育局也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为我县教师今年上半年的必读书目,足见这本书的教育指导意义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生本,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根本,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根本,以强力保持学生追求的天性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回归的深切呼唤,郭教授作为“生本理念“的呐喊者,倡导者以及践行者,很是关注现行教育是否能够依据“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他显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标杆,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随者: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闹、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18
又一次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这本专着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孩子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孩子,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孩子了。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高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19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是一本凝聚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美术教学理论教材,全书分三编。第一编美术教学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美术教学的前提、理论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的演变及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第二编美术教学方法,主要论述了美术教学设计、内容及方法、评价和研究;第三编美术教学研究,主要阐述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研究及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等。
该书的第二编第七章美术教育评价中,主要描述了美术教育评价是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并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课程与评价之间的界限并未刻意划分,评价存在并贯穿于课程与每天的教学之中。鉴于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在美术教学中提倡采用多样化评价模式、表现性评价模式、档案袋性评价模式。其中档案袋评价最具有实用性。档案袋评价的功能在于真实描绘出学生美术学习的完整图像,并促进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此外它还可以把家庭也带入美术教学评价中,让学校和家庭共同为学生建立起成长的桥梁。通过本章节的阅读使我思考了很多。作为一个美术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所教的学科,所教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有一个科学的、有效的评价。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作业的评价是每一节都要做到的,时刻提醒自己:每一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认可,尤其是小孩子更喜欢夸奖,做老师的更有理由去夸赞他们。上美术课的时候,有的同学会边画边问我:“老师,你看我画的漂亮吗”“我画的好看吗”,针对这种情况我从不敢敷衍了事,比如“差不多”“还可以”“画得像什么,乱七八糟的!”这类词我从来不用。或许这位同学画得的确不好,但作为老师,我都要充满赞赏地对他对竖起大拇指,用鼓励的语气告诉他:“画得不错,你比起以前有了进步”,并且告诉他该如何改进,耐心的给他提建议,或者给他作个师范,告诉他如果你稍稍地认真改动一下,颜色涂匀一些就会好看得多。在进行作业展评的时候,我也不千篇一律地说同学们的作业做得都很好,尤其是某某同学的,总是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细致、具体的评价,评到优秀的作品时,我这样说:老师特别喜欢你这次画的人物,很生动活泼颜色涂得也很漂亮,比以前画得更好。不那么令人满意的作品,即使是找不到表扬的地方,我也要用鼓励的声音说:你看你这根线画得多好啊,这块颜色涂得多漂亮啊,如果其它的地方也这样画,老师就会更喜欢。同时,在学生评价自己或者他人的作品时,我也要求他们多采用鼓励的语言去进行评价。
即便如此,也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遗憾。比如,有的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喜欢做作业,不喜欢画画,如果是这样的学生应用档案袋评价,我想会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因为档案袋评价可以弥补在一般性作业评价中的不足,更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可以把家庭也参与进来。它的作用相当于学生成长袋,在档案袋中,作者自己可以把作品创作过程和入选说明写进去,包括自己对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也可以收录进去其它同学对作品的评价,以及家长对作品的看法与建议,档案袋里的作品定期进行公开展示,小学生都喜欢别人的夸赞,都希望自己的作业得到好评,这种评价方法本身对他就是一种促进的方式,档案袋评价还有一个更为充足的理由,那就是自己对作品进行保存。这真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评价方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有选择地利用。
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更是打开了一扇启迪智慧的大门。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20
《玫瑰与教育》是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集。这本书记录了她最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和其他一些书籍相比它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理念论述,而是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刚拿到这本书,就对书名感到好奇,读来原来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着,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品味这朵这芬芳的玫瑰,她为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样。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21
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在灌南交流学习期间。还记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县六塘小学教科室相帆主任荣膺灌南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县教育局为了勉励大家,特选赠了几本具有纪念价值的教育专著作为奖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随后,相主任就在每周举行的“主题分享”活动中,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而,在六小校园内掀起了一股研读“生本”,践行“生本”的改革热潮。
现如今,我县教育局也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为我县教师今年上半年的必读书目,足见这本书的教育指导意义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生本,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根本,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根本,以强力保持学生追求的天性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回归的深切呼唤,郭教授作为“生本理念“的呐喊者,倡导者以及践行者,很是关注现行教育是否能够依据“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他显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标杆,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随者: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闹、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22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23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里面有很多的思想让我印象深刻,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班主任,李镇西老师无疑是我最应该学习的榜样。他以教育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乐趣,全身心的奉献教育,关爱学生。不得不说,我还需要学习很多东西,还需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我思考了很多。
首先,教育需要有自己的思想。李老师提出了很多人也在困惑的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但成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我,着实手忙脚乱。没有教学的经验,也没有管理学生的经验,只是一味的请教别人,拿老教师的各种经验运用到我的班级当中去。可是,越是到后来,越感觉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而这些理论都是他们在不同的实践当中得出来的。老教师们对我也特别热心,都毫无保留的向我传授这些经验。但当不同的理念向我袭来的时候,我不知该选择哪种方法,有时候没有耐心了,随便应付了之。李老师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位教师的教育都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教育的魅力在于个性!”学生有自己的个性,老师也有自己的不同的个性,当两者相遇形成教育的时候,理应获得充满个性的教育。当半年的紧张工作告一段落,静下心来思考,才发现我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的过程中,我总是少了些思考的时间。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绝对没有个性,这正是我缺少的东西。
李老师说:课堂师生关系的新境界为“共享式”。就像面对美味的食物,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来品尝,互相交流美味,分享乐趣。在共享当中,获得营养,体味分享的'快乐。是啊,虽然比喻并不特别贴切,但却令人醍醐灌顶。传统的观念当中,教师只是需要把知识传播给学生,是单方面的给予,学生的接收情况,知识到达学生头脑中产生的化学反应如何,老师是知之甚少。然而,教育的发展让我们知道,现代的教学并不再只是一味的灌输,而是交互式的双方互动。老师的教,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这就更需要老师具有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教出有思想的学生。我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担心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总怕讲得不够全面。所以课堂上,我尽量把方方面面都讲到,但学生的成绩却非常不理想。经过反思,我想讲的过多,让学生参与互动的过程太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是我最头疼的问题。回想起来,为什么我做不好班主任,可能从一开始我就惧怕这个职位,充满了排斥。事实也证明,即使尽职尽责,内心的抗拒也让我把班级管理的并不成功。就像李老师所说的,首先必须享受职业,你才能做好这个职业。职业、事业、家庭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有所成就。问题就出在我总是希望把工作和生活分开,但却总是为工作的事烦心,在拉拉扯扯当中,生活工作皆不开心。可能是刚入职,工作的经验有所欠缺,不懂得调整自己,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所以陷入迷茫的境地。我怕学生不怕我,又怕学生不喜欢我,所以总把握不住“度”,想的太多反而更糟糕。或许,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会试着找到自己方法,不是害怕做这件事,而是想办法享受做这件事的乐趣,相信未来总会做好。
做好一个老师,做好一个班主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投入自己的时间、精力、感情、思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将是我人生不懈的奋斗目标,未来请继续努力。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24
开学初学校给我们每位课改班的老师发了《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利用工作之余我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下面我就简单说说我的感想。
这本书从书名看起来应该是如何让老师爱上教学,但实际上讲的更多的是如何上课,教我们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如何进行课堂讲授,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教学点拨、方法指导和调控管理等,认真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方法。
反思这一节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但是作为老师也许是工作的繁忙,更多的是自己懒惰导致很少写反思,每次学校组织要求写的时候才逼迫自己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一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光多写课后反思,更多的要写课前反思,只有“三思而后行”方能提升教学效果。要反思课前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恰当,情境是否适用,反思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反思课件的使用是否得当,利用课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等有很大的优越性,利用课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该用则用,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图省事,每次上课直接打开课件一步步给学生看,一节课下来黑板上还是空空,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利用现代技术突破陈旧的传递式教学设计,削弱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失去了应用课件的本意,重要的定理定义共识还是需要在黑板上进行书写,因为课件一闪而逝的效果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更有甚者,完全依赖课件,电脑坏了,课件用不起来就不知道怎样上课了,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该板书的还是要板书。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少讲、精讲,讲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讲的是作者自己上历史课上总喜欢在讲台上讲个没完,而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我觉得这一节我和作者很类似,也有同样的毛病,同样的感受,课堂上自己是激情澎湃,滔滔不绝,学生却是苦闷难耐,望天发呆,一节课讲完,累得疲惫不堪,可谓口干舌燥,效果却是不怎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自己却不明白,读了这一节我找到了答案,我应当选择尝试提问,讨论式,并配合多媒体教学,应尽量做到少说少讲,用材料或者问题去诱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当然材料和提问一定要紧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一目的,在具体的操作上,特别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注意恰如其分,还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问题,并且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我按照作者的`方法,自己试探性地上了一节课,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节课中我真正做到了少讲和精讲,所以只要老师把知识点讲清,把难点讲明,学生就会在合作学习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完成得尽善尽美。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令我们特别头疼的学生。本书中最后一章是调控管理篇。在课堂中,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调控,需要排除学生的打断和干扰,在需要的时候还得对付破坏活动。那种传统教学中令教师“头疼”的学生行为背后,往往蕴藏着丰富烦人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善于课堂调控的教师不但可以有效的落实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还能大大地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欧冠,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教学任务高效完成,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智力得到启迪和开发,道德、情感得到升华,而且教师本人也从中树立了威信,获得了尊重,课堂气氛融洽。
赵国忠老师教给我们的这些方法,让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只要爱上教学并持之以恒,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为我们每位青年教师成为名师指明了方向,确实是一本很不错的教育著作,值得大家去读。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25
这本专着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孩子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孩子,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孩子了。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高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26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我对它的理念是:“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了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然而,在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27
彭兴顺老师,我记得前几年暑假教育局组织学校中层领导进行培训时曾给我们上过课,现在拿着他新出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一一阅读下来,感受颇深。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其中的一些语句吧。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育根本,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唤醒家长的发现智慧,开发孩子的优势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育人先育心,浇树要浇根。唤醒孩子,就要唤醒孩子的责任与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唤醒孩子追逐人生梦想,成就自己美丽人生。
不一而足,有见地的语句比比皆是。全书分为七讲,内容分别是守望道德星空、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就这样成为名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用美德占领孩子心灵。希望老师们认真读读。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28
翻开《教育有悟》,初读感觉这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学生考试作弊啦、新生点名啦、教师板书啦、课堂上表扬啦……
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莫不形成反馈,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生”当“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所感动,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29
初读《教育有悟》感觉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同时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如学生考试作弊、新生点名、教师板书、课堂上表扬……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形成反馈,从而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学生”当成“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和感动,这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30
教师节前夕,收到了在烟台工作的一名学生送给我的礼物——尹建莉老师写的教育读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看了这本书,身为人母又身为人师的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看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发现,原本我们一直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是完全错误的,从而大大地贻误了我们的孩子。
该书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她16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这到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们能感受到女儿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
关于家庭教育,我们承认,孩子家庭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书中记叙了许多,作为一位充满良知又懂教育的妈妈,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险”抵抗女儿学校老师的不良教育。比如为了和女儿一起抵抗老师的“暴力”作业,她替女儿写了几年的家庭作业。为了抵抗老师不正当的处罚,她宁愿女儿再次接受处罚,也不让女儿做本来就是错误的事情。
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书中记叙了许多事情再次地证明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但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愿不愿意向孩子承认或向自己承认“我错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甚至我们有的家长或老师对孩子不满了,非打即骂,打骂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简直无懈可击。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我们作为老师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总是在强调“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问心无愧。”良心和爱固然是必须的,但这毕竟主观,而且我想这也是一种比较自私的想法,毕竟你主观感觉的是对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我们要求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树立起作为老师的理想;我们要求孩子从小认真学习,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把“教育”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如果我们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我们的孩子。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总是在强调一些客观因素,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师强调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师又抱怨初中老师无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如此,孩子便长大了,真的成为祸害别人的人了。谁为他负责呢?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忧虑。没有道德败坏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们没法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到我们手中的孩子感觉到幸运,要知道他已经不幸很久了。
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教师生活,许多事情感觉力不从心,我们总是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可我们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们犯了错误可以改,可我们孩子的生活却永远不能够从头来过。
书中说“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我们从来不否认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所以我们也从来不否认作为一个良苦用心的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爱孩子,那就从改变自己做起,从加强自身的学习做起。
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力不从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才是我当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31
初读《教育有悟》感觉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同时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如学生考试作弊、新生点名、教师板书、课堂上表扬……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形成反馈,从而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学生”当成“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和感动,这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32
一、注意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优点。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
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所以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于是思维定势就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懂得欣赏、善于赞扬的教师。
二、学会宽容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孙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孙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美丽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她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33
国庆假来临了,我阅读了些的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以往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我,时时反思自我,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一、读书一生,以写促思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我觉得这句话是最能够引起教师们共勉的。我到此刻也依然记得我的大学班主任对我说过的这句话,而似乎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已经抛却了这些意识,我又何尝不是呢。如果这次不是校方让我们教师写一篇读教育专业书籍的读后感,我也不明白是否还会记得这句话。写作不仅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我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想自我以后也还是要坚持用文字记录自我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理解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理解理论的我的提升。
二、慎独养身,伸展个性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应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能够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我。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我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我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我的教学,不要研究完美,要研究最有特色。
三、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四、海纳百川,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所以,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必须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我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主角──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我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34
翻开《教育有悟》,初读感觉这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学生考试作弊啦、新生点名啦、教师板书啦、课堂上表扬啦……
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莫不形成反馈,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生”当“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所感动,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35
翻开《教育有悟》,初读感觉这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学生考试作弊啦、新生点名啦、教师板书啦、课堂上表扬啦……
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莫不形成反馈,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生”当“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所感动,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36
“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的更远”。
在一次特殊的机会下,使我有幸读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是一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孙浦远老师所著。孙浦远老师用43年的心血与智慧洒在了教育这块土地上,其态度之严谨、功夫之深厚,《美丽的教育》是她一生的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栩栩如生、纷繁多样的儿童现实生活,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读了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惑,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后,我吸取了许多教学与经验,掌握了许多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它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对我的班级工作管理起到了及时有效的作用。一个个班主任工作案例,传达着孙浦远老师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思想,传播着她从爱入手的教育理念。“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一个班级能否形成坚强而和谐的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的试金石。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如果把孙浦远老师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培养了一个好的班集体,让集体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
从《美丽的教育》众多案例中,我学到了两大法宝:
一、注意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优点。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
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所以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于是思维定势就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懂得欣赏、善于赞扬的教师。
二、学会宽容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孙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孙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美丽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她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37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一起培养卓越口才,一起建设数码社区,一起缔造完美教室,一起研发卓越课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1、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3、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4、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38
这本专着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孩子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孩子,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孩子了。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高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39
“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的更远”。
在一次特殊的机会下,使我有幸读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是一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孙浦远老师所著。孙浦远老师用43年的心血与智慧洒在了教育这块土地上,其态度之严谨、功夫之深厚,《美丽的教育》是她一生的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栩栩如生、纷繁多样的儿童现实生活,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读了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惑,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后,我吸取了许多教学与经验,掌握了许多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它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对我的班级工作管理起到了及时有效的作用。一个个班主任工作案例,传达着孙浦远老师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思想,传播着她从爱入手的教育理念。“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一个班级能否形成坚强而和谐的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的试金石。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如果把孙浦远老师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培养了一个好的班集体,让集体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
从《美丽的教育》众多案例中,我学到了两大法宝:
一、注意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优点。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
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所以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于是思维定势就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懂得欣赏、善于赞扬的教师。
二、学会宽容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孙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孙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美丽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她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40
翻开《教育有悟》,初读感觉这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学生考试作弊啦、新生点名啦、教师板书啦、课堂上表扬啦……
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莫不形成反馈,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生”当“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所感动,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41
《玫瑰与教育》是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集。这本书记录了她最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和其他一些书籍相比它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理念论述,而是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刚拿到这本书,就对书名感到好奇,读来原来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着,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品味这朵这芬芳的玫瑰,她为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样。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42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必须先读书,教育者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的时刻鞭策。尤其是一名小学教师读书以明智更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阳光雨露。为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学教师而努力!
最近我有幸读到《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设计艺术》这本书,让我得以在家中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本书介绍众多小学数学界的名师:有追寻常态下生命课堂的刘可钦老师,有抒写课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师,有展示疯狂数学和谐魅力的华应龙老师,也有表现课堂朴素之美的徐斌老师,有注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的林良富老师,有引领读者感受数学课堂魅力的钱守旺老师,有一切服务与学生让数学教育更有价值的夏青峰老师,还有以“为学生所需而教为乐”的田立莉老师。品读着他们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正是令人拍案叫绝。
激动于名师们在书中留下的真知灼见: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简单的错,不简单的处理;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探究、学会玩、学会发现、学会应用、学会欣赏;为学生所需而教;放开手,他(她)们走得很好……
感慨于课堂说真实话比说正确话更重要,追求朴实无华有实效的'刘可钦老师;感慨于将责任和追求写进课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师;也感慨于立足学生个体差异,促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的田立莉老师……
钦佩于徐斌老师的智慧、华应龙老师的“疯狂”;也钦佩于在同一个地方不重复讲同样课的钱守旺老师;更钦佩于“从打工仔”到“全国数学课堂教学第一名”的夏青峰老师……
如:刘可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双基”,使之扎实到位;用居家过日子的心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与学生共度分分秒秒,让课堂生活回归常态;用自己的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鼓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感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激励;用积极的行动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树立自信;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已经选择的这份工作,不断丰富自己,适应变化,追求变化;不一定去追求每一节课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尊重和耐性、充分地让学生去说、去想、去讨论、去对话、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探索和获取新知……。刘老师上课,并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但她与学生的交流自然、流畅,给学生充分的发表风解的机会,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感受。比如刘老师认为“某某同学说得很,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传递给发言的学生的是何心情?“谁能比他说得更好”,看似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恰恰忽略了发言孩子的心情。想想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正是经常重复这样的错误吗?刘老师认为不妨换成这样的话语:“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这样才会真正起到效果。我想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用刘老师的这种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
要笑着做老师,把阳光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蹲着看学生,学生会回报你每天的惊喜;乐着做同事,尽享工作带来的友情,不断吸收有助于自己成长的因素;走向研究。事受成长的快乐。
细细品读每一位专家的观点都让我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他们都是站在生命成长的角度,以平等的地位,用无私的爱去浇灌每一位学生,注重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每次读到这些文字都触动着我的心灵,感动的同时,暗自下决心也要做一名这样的教师,为了学生的成长,给予他们最有价值的东西。纵观专家们的成长之路无一不是辛勤伴着汗水,耕耘伴着收获。最让我们学习的是专家们对教育孜孜以求的态度和如痴如醉的迷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以大师为榜样,学习-实践-反思,在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43
“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的更远”。
在一次特殊的机会下,使我有幸读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是一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孙浦远老师所著。孙浦远老师用43年的心血与智慧洒在了教育这块土地上,其态度之严谨、功夫之深厚,《美丽的教育》是她一生的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栩栩如生、纷繁多样的儿童现实生活,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读了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惑,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后,我吸取了许多教学与经验,掌握了许多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它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对我的班级工作管理起到了及时有效的作用。一个个班主任工作案例,传达着孙浦远老师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思想,传播着她从爱入手的教育理念。“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一个班级能否形成坚强而和谐的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的试金石。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如果把孙浦远老师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培养了一个好的班集体,让集体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
从《美丽的教育》众多案例中,我学到了两大法宝:
一、注意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优点。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
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所以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于是思维定势就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懂得欣赏、善于赞扬的教师。
二、学会宽容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孙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孙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美丽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她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44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正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45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新教育》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
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对它的理念“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也燃起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而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46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一起培养卓越口才,一起建设数码社区,一起缔造完美教室,一起研发卓越课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1、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3、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4、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47
书籍作为生活的一个载体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经我市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成员推荐,我有幸阅读了《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这本书,这本书内容丰富,它是开启幼儿教育的一扇门,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实实在在帮助我们幼儿教师释疑教育困惑,指导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书。
《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是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策略汇集。内容包括《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三部分,用52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了当前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教育技能。每个问题中均设置了五个环节:体验分享、案例、分析和提示、教育策略、资源库。这几个环节能引导我们在自我体验下,逐步参与教育思考和研究;其中每一个主题的内容和形式都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从具体的、容易理解的案例、分析、教育策略、新信息等的阅读过程中,渐渐领悟新的教育观点、学习新的教育技能。从而使我们懂得如何利用周围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改善幼儿受教育环境、促进家长和社区参与早期教育的新策略。帮助我们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教育理论与日常生活、教学活动的相关性,在新教育观念与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这本书中举了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是经常会碰到的,看着就很能引起共鸣。在每一篇案例下都有相应的教育策略,可以帮助我们遇到相应的事情来解决问题,如当我们遇到这些状况的时候是怎么在想的,怎么在做的,而书中的作者又向我们传达了哪些教育理念和策略,看着看着总能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案例:《感动的微笑》,讲述的是刘教师的一个语言教学活动案例,这样的活动案例再寻常不过了,很多老师也都会碰到,但它却给我印象比较深刻。活动讲述的是刘老师上的一个语言活动《微笑》,活动开始,刘老师以微笑的表情给幼儿一个轻松、自由的交谈氛围和与他们生活经验相适应的话题,促使幼儿交流的愿望,使幼儿表达的积极性得以激发,对孩子们的各不相同表达,刘老师都能用微笑来认可回报,并抓住教育契机,对不爱讲话的张赛月及时的启发,使孩子们都能感到非常的开心,引发了孩子的主动参与交流,让我们感悟到了语言美对孩子的感染和教育价值。书中在案例的描述后有一个“分析和提示”,就是对这个案例的剖析,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分析孩子之所以产生这一行为的原因。
接下来一个内容是“教育策略”,也就是我们老师可以怎么做,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教育策略帮助孩子改变这一现状,很具体,这个《感动的微笑》的案例,书中给予的“教育策略”。
1、创设让幼儿自由表达,有话就说的语言环境
。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意识扩展幼儿语言交流的内容。
3、创造个别交流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平等对话。
4、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5、鼓励幼儿进行合作交流的活动。
6、通过设计、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有话可说。
7、主动与不爱说话的幼儿交谈(具体的内容在书P45页)。
我班大多的孩子就是不敢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讲话,我运用了好多的方法对他们的'帮助也不大,通过这个案例、分析与提示、加上教育策略对我有了很大的提示,使我茅塞顿开,知道了怎样让幼儿爱说会讲。
《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吸引我的是大量来自一线教师所写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教育案例,及非常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指导。现在我们教师专业学习时常不知道如何将先进的理论具体地转化为自身的教育实践,往往是对《纲要》的理论耳熟能详,就是不知道如何去操作。《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门,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它里面里还有很多其它的案例,看了之后都很有用,所以建议年轻的老师们,都可以来看看这本书,这会成为我们自身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阶梯,它会让我们在专业路上越走越自信,越走越轻松。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48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49
《玫瑰与教育》是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集。这本书记录了她最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和其他一些书籍相比它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理念论述,而是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刚拿到这本书,就对书名感到好奇,读来原来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着,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品味这朵这芬芳的玫瑰,她为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样。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50
初读《教育有悟》感觉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同时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如学生考试作弊、新生点名、教师板书、课堂上表扬……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形成反馈,从而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学生”当成“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和感动,这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51
《玫瑰与教育》是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集。这本书记录了她最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和其他一些书籍相比它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理念论述,而是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刚拿到这本书,就对书名感到好奇,读来原来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着,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品味这朵这芬芳的玫瑰,她为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样。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52
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在灌南交流学习期间。还记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县六塘小学教科室相帆主任荣膺灌南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县教育局为了勉励大家,特选赠了几本具有纪念价值的教育专著作为奖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随后,相主任就在每周举行的“主题分享”活动中,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而,在六小校园内掀起了一股研读“生本”,践行“生本”的改革热潮。
现如今,我县教育局也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为我县教师今年上半年的必读书目,足见这本书的教育指导意义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生本,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根本,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根本,以强力保持学生追求的天性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回归的深切呼唤,郭教授作为“生本理念“的呐喊者,倡导者以及践行者,很是关注现行教育是否能够依据“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他显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标杆,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随者: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闹、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53
教师节前夕,收到了在烟台工作的一名学生送给我的礼物——尹建莉老师写的教育读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看了这本书,身为人母又身为人师的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看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发现,原本我们一直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是完全错误的,从而大大地贻误了我们的孩子。
该书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她16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这到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们能感受到女儿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
文中:“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关于家庭教育,我们承认,孩子家庭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书中记叙了许多,作为一位充满良知又懂教育的妈妈,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险”抵抗女儿学校老师的不良教育。比如为了和女儿一起抵抗老师的“暴力”作业,她替女儿写了几年的家庭作业。为了抵抗老师不正当的处罚,她宁愿女儿再次接受处罚,也不让女儿做本来就是错误的事情。
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书中记叙了许多事情再次地证明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但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愿不愿意向孩子承认或向自己承认“我错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甚至我们有的家长或老师对孩子不满了,非打即骂,打骂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简直无懈可击。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我们作为老师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总是在强调“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问心无愧。”良心和爱固然是必须的,但这毕竟主观,而且我想这也是一种比较自私的想法,毕竟你主观感觉的是对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我们要求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树立起作为老师的理想;我们要求孩子从小认真学习,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把“教育”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如果我们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我们的孩子。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总是在强调一些客观因素,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师强调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师又抱怨初中老师无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如此,孩子便长大了,真的成为祸害别人的`人了。谁为他负责呢?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忧虑。没有道德败坏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们没法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到我们手中的孩子感觉到幸运,要知道他已经不幸很久了。
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教师生活,许多事情感觉力不从心,我们总是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可我们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们犯了错误可以改,可我们孩子的生活却永远不能够从头来过。
书中说“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我们从来不否认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所以我们也从来不否认作为一个良苦用心的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爱孩子,那就从改变自己做起,从加强自身的学习做起。
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力不从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才是我当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54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里面有很多的思想让我印象深刻,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班主任,李镇西老师无疑是我最应该学习的榜样。他以教育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乐趣,全身心的奉献教育,关爱学生。不得不说,我还需要学习很多东西,还需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我思考了很多。
首先,教育需要有自己的思想。李老师提出了很多人也在困惑的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但成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我,着实手忙脚乱。没有教学的经验,也没有管理学生的'经验,只是一味的请教别人,拿老教师的各种经验运用到我的班级当中去。可是,越是到后来,越感觉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而这些理论都是他们在不同的实践当中得出来的。老教师们对我也特别热心,都毫无保留的向我传授这些经验。但当不同的理念向我袭来的时候,我不知该选择哪种方法,有时候没有耐心了,随便应付了之。李老师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位教师的教育都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教育的魅力在于个性!”学生有自己的个性,老师也有自己的不同的个性,当两者相遇形成教育的时候,理应获得充满个性的教育。当半年的紧张工作告一段落,静下心来思考,才发现我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的过程中,我总是少了些思考的时间。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绝对没有个性,这正是我缺少的东西。
李老师说:课堂师生关系的新境界为“共享式”。就像面对美味的食物,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来品尝,互相交流美味,分享乐趣。在共享当中,获得营养,体味分享的快乐。是啊,虽然比喻并不特别贴切,但却令人醍醐灌顶。传统的观念当中,教师只是需要把知识传播给学生,是单方面的给予,学生的接收情况,知识到达学生头脑中产生的化学反应如何,老师是知之甚少。然而,教育的发展让我们知道,现代的教学并不再只是一味的灌输,而是交互式的双方互动。老师的教,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这就更需要老师具有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教出有思想的学生。我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担心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总怕讲得不够全面。所以课堂上,我尽量把方方面面都讲到,但学生的成绩却非常不理想。经过反思,我想讲的过多,让学生参与互动的过程太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是我最头疼的问题。回想起来,为什么我做不好班主任,可能从一开始我就惧怕这个职位,充满了排斥。事实也证明,即使尽职尽责,内心的抗拒也让我把班级管理的并不成功。就像李老师所说的,首先必须享受职业,你才能做好这个职业。职业、事业、家庭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有所成就。问题就出在我总是希望把工作和生活分开,但却总是为工作的事烦心,在拉拉扯扯当中,生活工作皆不开心。可能是刚入职,工作的经验有所欠缺,不懂得调整自己,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所以陷入迷茫的境地。我怕学生不怕我,又怕学生不喜欢我,所以总把握不住“度”,想的太多反而更糟糕。或许,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会试着找到自己方法,不是害怕做这件事,而是想办法享受做这件事的乐趣,相信未来总会做好。
做好一个老师,做好一个班主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投入自己的时间、精力、感情、思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将是我人生不懈的奋斗目标,未来请继续努力。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55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一起培养卓越口才,一起建设数码社区,一起缔造完美教室,一起研发卓越课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1、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3、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4、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56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我对它的理念是:“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了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然而,在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57
时间过得飞快,很快半个学期的课程就要结束了。在假期里,我读了朋友给我推荐的好书。这本书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百多年前,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亚米契斯创作的。
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使我受益良多。《爱的教育》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其中“每月例话”里面的《马里奥的微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十分感人。本文记述了一个十二三岁的意大利少年马里奥乘上了一艘开往马耳他岛的巨轮。在船上,马里奥结识了一个好同伴,这个女孩子跟马里奥年龄差不多,只不过个子比马里奥高了一点儿。经过聊天,马里奥知道,原来这个女孩子叫克莉泰,跟他一样都失去了父母,是来投奔亲人的。深夜,可怕的风暴来了,甲板的东西都被卷走了,船底也经受不住风暴,破了,水汹涌的灌了进来,眼看船就要沉了。乘客们都惊慌失措,跑到甲板上号啕大哭起来。一半的乘客都跳入了事先准备的小艇里,可只有一艘小艇,小艇上已经坐满了人。只够再容纳一个小孩子了,而克莉泰和马里奥都十分想下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眼看小艇离船越来越远,马里奥把机会让给了女孩,女孩跳入小艇,得救了。大船即将沉没,但马里奥面对死亡反而从容镇定,十分开心。
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十分感动,我想我们大家都应该学习少年马里奥,学习马里奥舍己为人甘牺牲,面对危险十分镇定,十分坚强的品质。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58
教师节前夕,收到了在烟台工作的一名学生送给我的礼物——尹建莉老师写的教育读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看了这本书,身为人母又身为人师的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看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发现,原本我们一直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是完全错误的,从而大大地贻误了我们的孩子。
该书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她16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这到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们能感受到女儿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
文中:“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关于家庭教育,我们承认,孩子家庭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书中记叙了许多,作为一位充满良知又懂教育的妈妈,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险”抵抗女儿学校老师的不良教育。比如为了和女儿一起抵抗老师的“暴力”作业,她替女儿写了几年的家庭作业。为了抵抗老师不正当的处罚,她宁愿女儿再次接受处罚,也不让女儿做本来就是错误的事情。
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书中记叙了许多事情再次地证明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但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愿不愿意向孩子承认或向自己承认“我错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甚至我们有的家长或老师对孩子不满了,非打即骂,打骂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简直无懈可击。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我们作为老师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总是在强调“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问心无愧。”良心和爱固然是必须的,但这毕竟主观,而且我想这也是一种比较自私的想法,毕竟你主观感觉的是对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我们要求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树立起作为老师的理想;我们要求孩子从小认真学习,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把“教育”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如果我们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我们的孩子。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总是在强调一些客观因素,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师强调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师又抱怨初中老师无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如此,孩子便长大了,真的成为祸害别人的人了。谁为他负责呢?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忧虑。没有道德败坏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们没法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到我们手中的孩子感觉到幸运,要知道他已经不幸很久了。
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教师生活,许多事情感觉力不从心,我们总是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可我们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们犯了错误可以改,可我们孩子的生活却永远不能够从头来过。
书中说“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我们从来不否认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所以我们也从来不否认作为一个良苦用心的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爱孩子,那就从改变自己做起,从加强自身的学习做起。
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力不从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才是我当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59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我对它的理念是:“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了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然而,在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60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我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时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61
时间过得飞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几年了。送走的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样,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渐渐和潇洒自如越离越远,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62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写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肖川老师的文字里也会常常读到这样的一种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总能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确实是”缓慢“然而又是”坚定“的。每一次考试之前的班会课,学校都安排主题为诚信教育,考风考纪讲了又讲,诚信签名也是签了又签。然而,作弊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每次年级通报作弊的学生名单时,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生怕听到自己班级孩子的名字。不知道是对学生不信任还是对自己不信任,总之会有一种紧张的情绪。虽然每次考前动员,我都费尽心思,总要讲一些他们之前没听过的故事。因为,我担心老生常谈最后会变成空谈。比如这次期末考前,我讲了一个留学生到德国去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件事。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可以顺利通过检查,唯独来自中国的学生要被留下来详细检查,他们不大相信文凭上的钢印,不大相信身份证是真实的,因为中国假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他们觉得这个民族他们不敢随意相信。你在国内,觉得处处防假,经常打假,都习以为常了。然而,走出国门,你才会发现,原来,民族的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尊严了。国有国格,人有人格。面对这样的诚信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每一次考试,希望我们都能想到我们的责任。类似这样的教育很多,我们得不厌其烦地去寻找新鲜的教育故事,因为我们一直希望孩子们的生命会很美丽,能尽量少沾染一些市侩的污浊气。
孩子们今后走上社会,会看到很多阴暗面,会遇到很多挫折,会遇到很多与学校所教育的价值观相冲突的东西。然后,我想,只要每个生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么,他会知道该怎么去面对阴暗面,该怎么去阳光地、积极地对待挫折。
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坚持更久。也只有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就是这么一个工作。每带一批学生,我便投入极大的心力。收获的就是艰辛与幸福。每次非常疲惫之后,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我也不全心投入了。然而,当接手一个班级之后,又不自觉地投入进去了。我发现自己没法不投入。于是就难免很累。现在慢慢的也接受这么一个事实了,我就是这么一个控制不住会牵挂人的人。也许,这正证明着我”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润泽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且贯穿生命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得时时在场。不能含糊,不能应付。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63
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在灌南交流学习期间。还记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县六塘小学教科室相帆主任荣膺灌南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县教育局为了勉励大家,特选赠了几本具有纪念价值的教育专著作为奖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随后,相主任就在每周举行的“主题分享”活动中,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而,在六小校园内掀起了一股研读“生本”,践行“生本”的改革热潮。
现如今,我县教育局也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为我县教师今年上半年的必读书目,足见这本书的教育指导意义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生本,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根本,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根本,以强力保持学生追求的天性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回归的深切呼唤,郭教授作为“生本理念“的呐喊者,倡导者以及践行者,很是关注现行教育是否能够依据“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他显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标杆,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随者: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闹、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64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65
“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的更远”。
在一次特殊的机会下,使我有幸读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是一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孙浦远老师所著。孙浦远老师用43年的心血与智慧洒在了教育这块土地上,其态度之严谨、功夫之深厚,《美丽的教育》是她一生的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栩栩如生、纷繁多样的儿童现实生活,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读了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惑,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后,我吸取了许多教学与经验,掌握了许多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它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对我的班级工作管理起到了及时有效的作用。一个个班主任工作案例,传达着孙浦远老师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思想,传播着她从爱入手的教育理念。“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一个班级能否形成坚强而和谐的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的试金石。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如果把孙浦远老师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培养了一个好的班集体,让集体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
从《美丽的教育》众多案例中,我学到了两大法宝:
一、注意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优点。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
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所以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于是思维定势就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懂得欣赏、善于赞扬的教师。
二、学会宽容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孙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孙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美丽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她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66
初读《教育有悟》感觉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同时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如学生考试作弊、新生点名、教师板书、课堂上表扬……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形成反馈,从而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学生”当成“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和感动,这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67
翻开《教育有悟》,初读感觉这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学生考试作弊啦、新生点名啦、教师板书啦、课堂上表扬啦……
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莫不形成反馈,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生”当“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所感动,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68
《玫瑰与教育》是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集。这本书记录了她最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和其他一些书籍相比它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理念论述,而是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刚拿到这本书,就对书名感到好奇,读来原来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着,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品味这朵这芬芳的玫瑰,她为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样。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69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
一、“慢”而不“怠慢”。
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
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
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我以此作为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具体做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当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他们的优点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武器,营建“赞美文化”。告诉他们“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恒的责任
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毕业时的他,还有那么多的不完善,一个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师生之间的偶尔一个短信、一句问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对一个人的激励、鼓舞、发展导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之处吧?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吧。
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70
我经常对家人说,当老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对朋友说,当老师很累,没有意思。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心累,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简单的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没有主动去做。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届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记一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确实,做教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71
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在灌南交流学习期间。还记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县六塘小学教科室相帆主任荣膺灌南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县教育局为了勉励大家,特选赠了几本具有纪念价值的教育专著作为奖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随后,相主任就在每周举行的“主题分享”活动中,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而,在六小校园内掀起了一股研读“生本”,践行“生本”的改革热潮。
现如今,我县教育局也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为我县教师今年上半年的必读书目,足见这本书的教育指导意义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生本,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根本,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根本,以强力保持学生追求的天性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回归的深切呼唤,郭教授作为“生本理念“的呐喊者,倡导者以及践行者,很是关注现行教育是否能够依据“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他显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标杆,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随者: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闹、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72
“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的更远”。
在一次特殊的机会下,使我有幸读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是一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孙浦远老师所著。孙浦远老师用43年的心血与智慧洒在了教育这块土地上,其态度之严谨、功夫之深厚,《美丽的教育》是她一生的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栩栩如生、纷繁多样的儿童现实生活,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读了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惑,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后,我吸取了许多教学与经验,掌握了许多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它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对我的班级工作管理起到了及时有效的作用。一个个班主任工作案例,传达着孙浦远老师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思想,传播着她从爱入手的教育理念。“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一个班级能否形成坚强而和谐的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的试金石。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如果把孙浦远老师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培养了一个好的班集体,让集体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
从《美丽的教育》众多案例中,我学到了两大法宝:
一、注意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优点。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
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所以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于是思维定势就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懂得欣赏、善于赞扬的教师。
二、学会宽容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孙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孙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美丽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她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73
书籍作为生活的一个载体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经我市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成员推荐,我有幸阅读了《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这本书,这本书内容丰富,它是开启幼儿教育的一扇门,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实实在在帮助我们幼儿教师释疑教育困惑,指导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书。
《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是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策略汇集。内容包括《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三部分,用52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了当前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教育技能。每个问题中均设置了五个环节:体验分享、案例、分析和提示、教育策略、资源库。这几个环节能引导我们在自我体验下,逐步参与教育思考和研究;其中每一个主题的内容和形式都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从具体的、容易理解的案例、分析、教育策略、新信息等的阅读过程中,渐渐领悟新的教育观点、学习新的教育技能。从而使我们懂得如何利用周围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改善幼儿受教育环境、促进家长和社区参与早期教育的新策略。帮助我们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教育理论与日常生活、教学活动的相关性,在新教育观念与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这本书中举了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是经常会碰到的,看着就很能引起共鸣。在每一篇案例下都有相应的教育策略,可以帮助我们遇到相应的事情来解决问题,如当我们遇到这些状况的时候是怎么在想的,怎么在做的,而书中的作者又向我们传达了哪些教育理念和策略,看着看着总能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案例:《感动的微笑》,讲述的是刘教师的一个语言教学活动案例,这样的活动案例再寻常不过了,很多老师也都会碰到,但它却给我印象比较深刻。活动讲述的是刘老师上的一个语言活动《微笑》,活动开始,刘老师以微笑的表情给幼儿一个轻松、自由的交谈氛围和与他们生活经验相适应的话题,促使幼儿交流的愿望,使幼儿表达的积极性得以激发,对孩子们的各不相同表达,刘老师都能用微笑来认可回报,并抓住教育契机,对不爱讲话的张赛月及时的启发,使孩子们都能感到非常的开心,引发了孩子的主动参与交流,让我们感悟到了语言美对孩子的感染和教育价值。书中在案例的描述后有一个“分析和提示”,就是对这个案例的剖析,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分析孩子之所以产生这一行为的原因。
接下来一个内容是“教育策略”,也就是我们老师可以怎么做,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教育策略帮助孩子改变这一现状,很具体,这个《感动的微笑》的案例,书中给予的“教育策略”。
1、创设让幼儿自由表达,有话就说的语言环境。
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意识扩展幼儿语言交流的内容。
3、创造个别交流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平等对话。
4、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5、鼓励幼儿进行合作交流的活动。
6、通过设计、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有话可说。
7、主动与不爱说话的幼儿交谈(具体的内容在书P45页)。
我班大多的孩子就是不敢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讲话,我运用了好多的方法对他们的帮助也不大,通过这个案例、分析与提示、加上教育策略对我有了很大的提示,使我茅塞顿开,知道了怎样让幼儿爱说会讲。
《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吸引我的是大量来自一线教师所写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教育案例,及非常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指导。现在我们教师专业学习时常不知道如何将先进的理论具体地转化为自身的教育实践,往往是对《纲要》的理论耳熟能详,就是不知道如何去操作。《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门,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它里面里还有很多其它的案例,看了之后都很有用,所以建议年轻的老师们,都可以来看看这本书,这会成为我们自身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阶梯,它会让我们在专业路上越走越自信,越走越轻松。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74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一起培养卓越口才,一起建设数码社区,一起缔造完美教室,一起研发卓越课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1、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3、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4、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75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我对它的理念是:“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了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然而,在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76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77
这本专着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孩子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孩子,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孩子了。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高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78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正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79
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在灌南交流学习期间。还记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县六塘小学教科室相帆主任荣膺灌南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县教育局为了勉励大家,特选赠了几本具有纪念价值的教育专著作为奖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随后,相主任就在每周举行的“主题分享”活动中,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而,在六小校园内掀起了一股研读“生本”,践行“生本”的改革热潮。
现如今,我县教育局也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为我县教师今年上半年的必读书目,足见这本书的教育指导意义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生本,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根本,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根本,以强力保持学生追求的天性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回归的深切呼唤,郭教授作为“生本理念“的呐喊者,倡导者以及践行者,很是关注现行教育是否能够依据“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他显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标杆,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随者: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闹、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80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我对它的理念是:“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了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然而,在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81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我对它的理念是:“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了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然而,在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82
国庆假来临了,我阅读了些的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以往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我,时时反思自我,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一、读书一生,以写促思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我觉得这句话是最能够引起教师们共勉的。我到此刻也依然记得我的大学班主任对我说过的这句话,而似乎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已经抛却了这些意识,我又何尝不是呢。如果这次不是校方让我们教师写一篇读教育专业书籍的读后感,我也不明白是否还会记得这句话。写作不仅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我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想自我以后也还是要坚持用文字记录自我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理解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理解理论的我的提升。
二、慎独养身,伸展个性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应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能够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我。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我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我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我的教学,不要研究完美,要研究最有特色。
三、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四、海纳百川,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所以,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必须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我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主角──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我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83
时间过得飞快,很快半个学期的课程就要结束了。在假期里,我读了朋友给我推荐的好书。这本书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百多年前,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亚米契斯创作的。
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使我受益良多。《爱的教育》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其中“每月例话”里面的《马里奥的微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十分感人。本文记述了一个十二三岁的意大利少年马里奥乘上了一艘开往马耳他岛的巨轮。在船上,马里奥结识了一个好同伴,这个女孩子跟马里奥年龄差不多,只不过个子比马里奥高了一点儿。经过聊天,马里奥知道,原来这个女孩子叫克莉泰,跟他一样都失去了父母,是来投奔亲人的。深夜,可怕的风暴来了,甲板的东西都被卷走了,船底也经受不住风暴,破了,水汹涌的灌了进来,眼看船就要沉了。乘客们都惊慌失措,跑到甲板上号啕大哭起来。一半的乘客都跳入了事先准备的小艇里,可只有一艘小艇,小艇上已经坐满了人。只够再容纳一个小孩子了,而克莉泰和马里奥都十分想下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眼看小艇离船越来越远,马里奥把机会让给了女孩,女孩跳入小艇,得救了。大船即将沉没,但马里奥面对死亡反而从容镇定,十分开心。
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十分感动,我想我们大家都应该学习少年马里奥,学习马里奥舍己为人甘牺牲,面对危险十分镇定,十分坚强的品质。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84
最近,我认真阅读《有效老师》,捧读此书,我收获很大。这本书所给出的教学上的许多建议,使我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每次读到其中的案例时,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地应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只有再度作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编者在《有效老师》一书中将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在教学工作中,应关注全体,特别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学生进行关心、鼓励、帮助、引导,时常对他们报以“你真行,你真棒”的暗示,这犹如涓涓细流,流淌在学生心灵之间,让他们享受到教育的温暖,激发起求起的欲望。学生的茁壮成长,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御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主动思考,虚心求教,肯干、实干,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尽全力把工作做得细致、扎实。同时,细心总结工作经验,在摸索中前进。“昨天的孩子,课本是他们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们的课本”,身处课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今天的教育?我想,我应该快乐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事业,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去研究课程、教材、学生、教法等,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德才兼备。抓住“课改”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较强的科研意识,走进新课程,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争做善于吸收的学习型教师,善于研究的反思型教师,敢于探索的创新型教师。
其实,做名好老师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认清教师岗位职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不会落空,那么,每一位教师都会成为一名好教师。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85
初读《教育有悟》感觉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同时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如学生考试作弊、新生点名、教师板书、课堂上表扬……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形成反馈,从而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学生”当成“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和感动,这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86
翻开《教育有悟》,初读感觉这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学生考试作弊啦、新生点名啦、教师板书啦、课堂上表扬啦……
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莫不形成反馈,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生”当“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所感动,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87
时间过得飞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几年了。送走的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样,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渐渐和潇洒自如越离越远,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88
初读《教育有悟》感觉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同时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如学生考试作弊、新生点名、教师板书、课堂上表扬……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形成反馈,从而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学生”当成“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和感动,这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89
“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的更远”。
在一次特殊的机会下,使我有幸读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是一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孙浦远老师所著。孙浦远老师用43年的心血与智慧洒在了教育这块土地上,其态度之严谨、功夫之深厚,《美丽的教育》是她一生的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栩栩如生、纷繁多样的儿童现实生活,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读了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惑,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后,我吸取了许多教学与经验,掌握了许多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它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对我的班级工作管理起到了及时有效的作用。一个个班主任工作案例,传达着孙浦远老师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思想,传播着她从爱入手的教育理念。“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一个班级能否形成坚强而和谐的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的试金石。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如果把孙浦远老师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培养了一个好的班集体,让集体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
从《美丽的教育》众多案例中,我学到了两大法宝:
一、注意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优点。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
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所以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于是思维定势就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懂得欣赏、善于赞扬的教师。
二、学会宽容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孙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孙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美丽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她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90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正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91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92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是一本凝聚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美术教学理论教材,全书分三编。第一编美术教学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美术教学的前提、理论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的演变及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第二编美术教学方法,主要论述了美术教学设计、内容及方法、评价和研究;第三编美术教学研究,主要阐述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研究及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等。
该书的第二编第七章美术教育评价中,主要描述了美术教育评价是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并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课程与评价之间的界限并未刻意划分,评价存在并贯穿于课程与每天的教学之中。鉴于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在美术教学中提倡采用多样化评价模式、表现性评价模式、档案袋性评价模式。其中档案袋评价最具有实用性。档案袋评价的功能在于真实描绘出学生美术学习的完整图像,并促进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此外它还可以把家庭也带入美术教学评价中,让学校和家庭共同为学生建立起成长的桥梁。通过本章节的阅读使我思考了很多。作为一个美术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所教的`学科,所教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有一个科学的、有效的评价。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作业的评价是每一节都要做到的,时刻提醒自己:每一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认可,尤其是小孩子更喜欢夸奖,做老师的更有理由去夸赞他们。上美术课的时候,有的同学会边画边问我:“老师,你看我画的漂亮吗”“我画的好看吗”,针对这种情况我从不敢敷衍了事,比如“差不多”“还可以”“画得像什么,乱七八糟的!”这类词我从来不用。或许这位同学画得的确不好,但作为老师,我都要充满赞赏地对他对竖起大拇指,用鼓励的语气告诉他:“画得不错,你比起以前有了进步”,并且告诉他该如何改进,耐心的给他提建议,或者给他作个师范,告诉他如果你稍稍地认真改动一下,颜色涂匀一些就会好看得多。在进行作业展评的时候,我也不千篇一律地说同学们的作业做得都很好,尤其是某某同学的,总是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细致、具体的评价,评到优秀的作品时,我这样说:老师特别喜欢你这次画的人物,很生动活泼颜色涂得也很漂亮,比以前画得更好。不那么令人满意的作品,即使是找不到表扬的地方,我也要用鼓励的声音说:你看你这根线画得多好啊,这块颜色涂得多漂亮啊,如果其它的地方也这样画,老师就会更喜欢。同时,在学生评价自己或者他人的作品时,我也要求他们多采用鼓励的语言去进行评价。
即便如此,也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遗憾。比如,有的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喜欢做作业,不喜欢画画,如果是这样的学生应用档案袋评价,我想会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因为档案袋评价可以弥补在一般性作业评价中的不足,更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可以把家庭也参与进来。它的作用相当于学生成长袋,在档案袋中,作者自己可以把作品创作过程和入选说明写进去,包括自己对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也可以收录进去其它同学对作品的评价,以及家长对作品的看法与建议,档案袋里的作品定期进行公开展示,小学生都喜欢别人的夸赞,都希望自己的作业得到好评,这种评价方法本身对他就是一种促进的方式,档案袋评价还有一个更为充足的理由,那就是自己对作品进行保存。这真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评价方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有选择地利用。
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更是打开了一扇启迪智慧的大门。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93
时间过得飞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几年了。送走的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样,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渐渐和潇洒自如越离越远,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94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一起培养卓越口才,一起建设数码社区,一起缔造完美教室,一起研发卓越课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1、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3、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4、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95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96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 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看了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具体地说,以前只知道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知道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比如张兴华老师在《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一文中提到:南京师大涂荣豹教授在其著作《数学教学认识论》中鲜明地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郑毓信教授也曾经说:“建构主义似乎并不能看成一个全新的主张。”张老师据此提出:实现建构的途径无非是传统心理学中“同化和顺应”的缘故,意义建构的过程无非是同化和顺应。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当时看到这里时心中打了个问号。这一次,算是对此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比如书中这样说:“学习的同化论或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结构同化(或建构)新知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同化和建构是同一件事情。因此,说“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是完全正确的。换句话说,传统心理学虽然只是研究动物和低级思维,例如机械记忆或反应之类的,但其原理在人的学习过程中是通用的。
再如,我们来思考“用圆规画圆”属于什么学习?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动作技能。而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来看,“用圆规画圆”是智慧技能。既然是智慧技能,那么在教学时就得按照智慧技能的教学策略展开,而不是去思考“动作”的问题。
看了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奥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尝试。
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著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著相关。
再如,调查显示,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97
彭兴顺老师,我记得前几年暑假教育局组织学校中层领导进行培训时曾给我们上过课,现在拿着他新出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一一阅读下来,感受颇深。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其中的一些语句吧。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育根本,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唤醒家长的发现智慧,开发孩子的优势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育人先育心,浇树要浇根。唤醒孩子,就要唤醒孩子的责任与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唤醒孩子追逐人生梦想,成就自己美丽人生。
不一而足,有见地的语句比比皆是。全书分为七讲,内容分别是守望道德星空、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就这样成为名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用美德占领孩子心灵。希望老师们认真读读。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98
彭兴顺老师,我记得前几年暑假教育局组织学校中层领导进行培训时曾给我们上过课,现在拿着他新出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一一阅读下来,感受颇深。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其中的一些语句吧。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育根本,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唤醒家长的.发现智慧,开发孩子的优势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育人先育心,浇树要浇根。唤醒孩子,就要唤醒孩子的责任与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唤醒孩子追逐人生梦想,成就自己美丽人生。
不一而足,有见地的语句比比皆是。全书分为七讲,内容分别是守望道德星空、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就这样成为名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用美德占领孩子心灵。希望老师们认真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