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心得
爱习作提供的论语读书心得(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论语读书心得 篇1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个好朋友——题记
《论语》是一部流传千古的作品,是记录孔子和弟子言行生活的点点滴滴,有着深刻的理论。宋代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著称。几千年来,风雨洗涤依然经久不衰,依然璀璨如星。
从那以后,我开始接触《论语》。今天,虽然我还没有学到一半,但我受益匪浅。
现在,中国人和外国人都说:如果人类想在本世纪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回到孔子2500多年前的家乡,以吸收孔子的智慧。孔子有这样的魅力,让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记住。在卡通片《孔子》中,鲁的王室权力被季夺走,鲁被迫赶往齐。当孔子告别国王时,国王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使用孔子。
论语教会了我学习的`方法。子说:学而时习,不亦乐乎意思是:学习后经常复习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每次学到新的知识,我的学习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经常回头复习,让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我很高兴。学完每节课的英语,我都要经常读每节课的课文和单词。时间长了,课文和单词自然会被记住,考试会写得像神,这样我就能考出好成绩,考出好成绩我就开心了!
论语教会了我孝敬父母的道理。儿子说:父母可以尽力而为。父母可以尽力而为的意思是:为父母服务,尽力而为。我做到了。平时有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论语教会了我做人诚实的道理。子说:和朋友交朋友,言而有信。意思是: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信用。我没有做到。在学校,我答应给朋友一些东西,总是一次又一次的拖延时间。最后我干脆说我没说过算。以后一定要纠正这个问题。
通过学习《论语》,我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了解世界著名的圣人孔子。
更重要的是,读《论语》可以享受快乐。中国文化大师于丹说了我的心,她说:《论语》告诉你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正意义是告诉你如何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幸福生活。它是教我们在生活中获得精神幸福,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愿《论语》成为大家的好朋友。
论语读书心得 篇2
老师让我们学习《论语》。在所有的论语中,有一个是我印象最深刻、最感人的论语,那就是:岁寒,知松柏后枯萎。
这篇论文说:寒冷的冬天过后,松柏是最后一片落叶。它告诉我们,只有经过艰苦的环境训练,才能更好地体现人们的毅力和意志。
有一次,我帮妈妈捡柴火,我的朋友陪我去。但是那些树枝上长满了尖刺。我的朋友们经常被刺伤,哭泣和嚎叫。我的手很不幸,伤口被刺伤了。渐渐地,我的朋友们放弃了,建议我和他们一起玩。我看着身边汗流浃背的母亲,咬紧牙关,拒绝了我的朋友,埋头工作。
下午回午回到家时,我妈妈为我挑出了小刺,并称赞了我。那时,我手上的痛苦仍然无法掩饰我心中的喜悦。
没有风雨,你怎么能看到彩虹?剑锋来自磨砺,梅花香来自苦寒。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经历过逆境。在逆境中挣扎和生存是痛苦的'、困难的和痛苦的。然而,只有在逆境中,我们才能进步和磨练自己。
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幸福。在这个社会里,如果你不逆流而上,只在原地踏步,别人就会超越你。众所周知,我们应该学会磨炼自己。无论条件多么恶劣,环境多么艰苦,我们都应该坚持下去,做一棵不怕寒冷的松柏。
风浪越大,九越戳越勇,让他的破坏,我们都要逆风飞翔。
论语读书心得 篇3
一看见《论语》,就让我回想起以前在初中时代的课程中学的几篇《论语》精文,在那个年龄阶段,那些之乎者也的俗套,直叫我觉得牙酸。
一恍,就时隔春秋二十余年了,今天再次拿起《论语》,又是别一样的体味,认真读了几遍后,真的感觉到: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
深读《论语》后,悟出以下学习、做事、择友的心得体会:
一、以《论语》学习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若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意义重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也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二、以《论语》做事篇
子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告诉我们想要先做事,必须先把做事的工具磨锋利。
那么,我们做事的利器是什么呢?扪心自问,做事无利器,唯有对待做事的诚实,对工作诚实、就不要自欺。
每个人心里都对自己有一个期许,比如,希望做好事而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等等。
但是,有的人希望受尊敬,却去做不诚实的事情,对所做的事诚实,就是凡事要尽全力做好。
做到六七十分就觉得做好了,这是不诚实。
对所做的工作诚实,就是多去实践多去思考,用知者不惑的态度去对待现今的工作,正如一例:孔子30岁跟师襄子学琴。
师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后,他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手法从生疏渐至熟练。
过了10天,师襄子让他再学一首新曲子。
孔子答到其弹奏的技巧还未会。
又过了10天,师襄子认为孔子弹曲很是熟练,要求他再学一首新曲子时。
孔子说:“我虽然掌握了弹奏技巧,可是还没有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和作曲者啊!”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来到孔子家里听琴。
一曲既罢,师襄子感慨地问:“你已经知道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和作曲者是谁了吧?”孔子兴奋地说:“是的!此人魁梧的身躯,黝黑的脸庞,两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
他莫非是周文王吗?”师襄子既惊讶又敬佩,激动地说:“你说得对,我的老师曾告诉我,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
你百学不厌才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如果我们每一人都能按这种态度去对待工作,那么,纰漏百出、衔接断链的现象就不会出现,工作的效能与成绩就会更鲜明可见。
三、以《论语》择友篇
人生在世,除了亲属,还要有朋友。
没有朋友的人,是被人鄙视的人;没有朋友的人,是孤寂的人。
所以,俗语讲:“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仇人多一堵墙。
”如何与朋友交往呢?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清楚地给我们归纳出了哪三种人作为朋友对自己有益,哪三种人作为朋友对自己有害。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人:一是正直的人。
二是诚信的人。
三是博学多闻的人。
损友也有三种:谄媚逢迎的人,态度伪善的人,夸夸其谈的人。
北师大教授于丹又进一步给我们表明了什么是三益、什么是三损。
“三益”的朋友是:交“有质”的朋友。
是在做事和做人时表现出的正直,诚实,不骄不躁;交“有量”的朋友。
对人宽容,心胸要豁达大度,要有做人的情怀。
交“多闻”的朋友。
广见博识,内涵深厚,知识丰富。
“三损”的朋友是指性情暴躁。
这种人头脑简单,自控力差,给你带来诸多的麻烦;另一种人是“善柔”型的,做事优柔寡断,容易干扰你的行为,误导你的决策;还有一种人更可怕,心怀鬼胎,表面称朋友,背后下毒手。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要做到时时事事与人与已都满意是很难的,需要我们结交好的朋友,从中收益,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论语》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的继承价值,读《论语》、悟《论语》,这就是我从中觅得的修身、齐家的体会。
论语读书心得 篇4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意思是: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论述,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夫子即孔子,夫子的文章暨有文字的书籍,夫子的言性与天道暨无字之书了。对无字之书,只有用“心”去解读,去领会了。
有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擅长做车轮的能工巧匠叫轮扁。一天,他看到齐桓公在读书,于是他问齐桓公看的`什么书,都写的什么?齐桓公告诉轮扁,是圣人讲道理的书。轮扁又问,这些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说都死了。轮扁说那就是圣人留下的糟粕了。齐桓公让轮扁拿出合理的解释。轮扁以做车轮为例,所有工匠都能讲出相同的制作车轮的技巧,但谁都没有他做的好。每次制作,轮扁都是凭心的感觉去做。做他们这一行的,那些不可言传的诀窍,会随着他们的死亡而离去。圣人心中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精华也会随着圣人的死亡而死去,留下的只是肤浅粗略的东西。
姑且不去评论轮扁所谓的糟粕论,意中认为轮扁的话是符合现实的,也是有一定的哲理性的。毋庸置喙,世界上不可言传的事物很多,就如所说的无字书,就不是通过传授可以得到的。要想有所感悟,首先要通过老师传授有字书本的知识后,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有了自己的见解和理解能力,进而才有对社会的领悟和体会,并逐步达到能够解读无字书籍的程度。
之所以写下如此感悟,是因为此前意中一直抱怨自己的写作能力有限,不能把一些自己领悟很深的观点、看法写出来。对照“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及轮扁的话,意中感悟尤深:连圣人都无法把自己对性与天道的感悟描述清楚明白,让后人一目了然,何况意中?遂释然。
论语读书心得 篇5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朱熹说:“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无论怎样读,最关键的是要读好书。
一本好的书,能够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洗涤,一本好的书能够为我们的一生做指引,一本好的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一本好的书能够让我们受益无穷。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想而知它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从资料上看《论语》包括伦理教育、哲学、政治、经济、历史、艺术、宗教等方面,许多资料从量上看并不多,但却十分深刻,孔子主张仁,是要推行仁政,期望经过实行仁政,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孔子主张仁是要加强人的.自我修养,孔子主张仁最基本的意思是爱人。
从体例上看,它属于早期的语录散文,一是口语化,明白易懂,二是格言话,三是对华能够体现出人的性格品质甚至气质。
从教育的意义上看,它更是意义非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我们如何有修养,“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教我们如何学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教我们要有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我们要谦虚,“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教我们要珍惜时间。
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很多杰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时代都酷爱读书,以书会友,以书为乐。
在书中遨游,在书中畅想,与书携手,读书,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