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红楼梦》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中国有一本古典名著,它闻名中外,深受读者喜爱,也曾经有大文豪为它创建一门学派“红学”,清华大学建筑系也要求学员观看大观园是怎么建的,可以看出这本书多么重要,你也能猜到这本书是《红楼梦》吧。
本书作者曹雪芹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后来家族败落,他饱受人世酸甜苦辣,历经多年创作完成《红楼梦》前八十回合。《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原名《石头记》。看似《红楼梦》与《石头记》内容毫无瓜葛,但作者为什么要取名为《石头记》?这就要从书中找答案啦。开篇就讲到一个神话故事:女娲补天时共炼36501块补天石,可补天却只用了36500块天石,有一块天石坠入山涧,日月唉叹。有一天,一僧一道路过说起了凡间俗事,天石很是向往人间生活,就乞求他们把自己送到凡间享一享福,两人便大展幻术,把巨大的顽石变成小巧的玉石,这一僧一道便把他带到太虚,然后命为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几生几世后,又化为顽石将经历过的事刻在自己身上,有一天一位老者看见此石,便抄下来,视为传奇,广为流传,命为《石头记》,这便是《石头记》的由来。
《红楼梦》还以两条线索为主线。第一条线索是贾府由盛到衰的一个过程。从黛玉刚进贾府时那个繁华和贾元春去世后贾府那个衰败的样子,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第二条线索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为主线,把人物刻画地淋漓尽致,满腹才华却又弱不禁风的`林黛玉,知书达理却又圆滑冷漠的薛宝钗,具有反叛精神,不愿读八股文,只喜欢姐姐妹妹的贾宝玉,美丽刁钻、阿谀奉承、手段毒辣的王熙凤,搞笑的刘姥姥……众多的人物形象给我们提供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值得借鉴。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黛玉有着真实与自由。在贾府,尽管被封建的枷锁所束缚,她还是不愿屈服,选择洗一身清洁,染一池灵动,追一方梦想,掀起自由与反抗的波澜。但,森严的贾府容不得她的无拘无束,她注定要如活水般流向远方。黛玉因“寄人篱下”和所谓的“金玉良缘”多生优愁伤感。于是,她以提锄揽蓝收落红,扶柳溅泪送飘絮,挥手焚稿断痴情作为感叹身世遭遇的哀音。最终,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泪,令一缕香魂随风飘散!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认木石前盟”!宝钗虽深爱着宝玉,却得不到宝玉的爱,得不到“木石前盟”的浪漫,难道她不痛心吗?狠毒冷漠的贾府众人不知“强扭的瓜不甜”,利用掉包计,撮合宝钗与宝玉成婚。而宝钗明知宝玉想娶的绝非自己,却仍要胜任这个尴尬的角色。怜她固执地认为:只要德,才,艺超过了黛玉,就能换回宝玉的爱。可她错了,宝玉最终意难平,选择了出家为僧。她梦寐以求的爱支离破碎。她伴着“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顺从地走在封建礼教为她安排的轨道上。到头来,只成为贾薛两家被利用的棋子,权势的牺牲品。宝钗的命运比黛玉更悲惨。
两个花容月貌,冰雪聪明的女子是两只林间的鸟,却被关进了金丝鸟笼;是两株野生的幽兰,却被栽进了名贵花盆。纵使锦衣玉食,也毫无快乐,毫无幸福!而今,中国社会经历了几百年的变革终于成立了一个自由民主的共和国。现代年轻人几乎已不再听命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享有恋爱,婚姻自由权。《红楼梦》的悲剧绝不会重演!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一部蕴含人间悲欢离合的巨作,有多少人读后发出了惋惜和感叹之情!
“花开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有人说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为何要惺惺作态的去葬花呢?林黛玉是把花看作自己,花期一过孤零零地落下,无人欣赏、无人过问。
故事当中的薛宝钗公于心计,城府颇深,这里我想说的不是宝钗的资容和黛玉的风韵,薛宝钗之痛苦也非林黛玉能觉察到的。贾府处处皆是勾心斗角,而薛宝钗很在意这一点,处事圆滑懂得如何明哲保身,“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人人都说她端庄贤淑,聪明伶俐。而黛玉则不同,锋芒毕露,引来很多人的`嫉恨。薛宝钗在《红楼梦》里的“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这一回,行酒令时薛宝钗抽到一签,签上画了一枝牡丹,并附上一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我认为这句诗用在薛宝钗身上,确实是绝妙。她对世事炎凉早已看透,好象她就是美丽动人的高山隐士,在用一颗清醒的心,冷静地看待别人的沉醉;这样一个异常聪慧的女子,也躲不过世俗金玉良缘的束缚,美好的时光就这样在贾府白白的荒费了。
贾母异常溺爱自己的子孙,她特别喜欢贾宝玉,但是在大婚之际,贾母却是很无奈,可以说这是贾母的亲情在家族利益面前作出的让步。
花开花落,不知是孤零零的花朵辜负了潺潺的流水,还是潺潺的流水辜负了孤零零的花朵。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薛宝钗,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海棠诗社别号蘅芜君。薛宝钗被作者描写成一个有文才、有教养而美丽的女子,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但却被脂砚斋评为是第一号无情的人物。红书作者曾盛赞宝钗的`美丽,说她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薛宝钗为金陵四大家族之薛家的掌上明珠,自小即被培养成才德兼备的女性。身上挂有一金锁,刻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字箴言,与贾宝玉随身所载之玉上所刻之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恰好是一对,因此贾府之人认为钗与宝玉之间有金玉良缘。
在《红楼梦》中,作者既写了她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和平的性格,又展示了她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同时也一针见血地写了她性格中的弱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在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足可与黛玉相媲美。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的确很美,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
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薛宝钗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评价;而我再次读完《红楼梦》用曹雪芹的话来说就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这部巅峰之作也许是曹雪芹的自叙吧。
文章以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荣辱为背景,勾勒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萌动。《红楼梦》的结构宏大、情节栩栩如生、细节精致,人物栩栩如生,声口毕现。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袭人、薛宝钗、贾母等人物活灵活现,给我留下深刻的象。
一个国家,一个家族的兴亡盛衰谁又能预料?谁又能掌控?《红楼梦》便是如此,现实生活便是如此。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繁荣昌盛,贾家却由鼎盛走向衰亡的结果,我并没有猜到,只是对结局莫名想哭。宝玉出家,黛玉、贾母的棺木被带回南方安葬,宝钗只能暗自落泪,袭人最终默默认命,王凤病故……为什么昔日繁荣昌盛的家族会忽然什么也没有?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归彼大荒。
珍惜眼前生活,我们要开始抓紧每一刻学习,为自己创建更加美好的生活,做一个有尊严,修养的.人。封建社会的压迫阻碍了人类最纯真的感情,禁锢了思想,自由是生命之花,宝玉、黛玉的悲剧告诉我们平等和自由的宝贵和封建伦理道下人们的悲哀。不管地位如何,尊严比权贵更高贵。
“梦”尽是哀伤,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无论怎样,尊严是生命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