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2025/04/24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非暴力沟通》有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篇1

由于时间紧迫,对于非暴力沟通只能做到浅尝辄止。虽然只是随机选读了一部分章节,也不乏有所收获。

我耐性不好,在倾听这一方面表现差强人意,所以我选读的这部分就是关于倾听的。我赞同书上很多观点,也能理解,我们在倾听别人时,需要认真并放下自己的想法,这是我们对他人表现出的一份尊重和真诚,不然,我们将辜负了他人对我们倾诉的信任。

用心倾听他人的苦痛不容易,如果我们内心不够强大,则受到他人负面情绪的影响。对此,我不禁想到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看来做一名心理咨询师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和素养,更需要一颗强大的宽容的心灵。

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舒服。这句话浅显易懂,却是我们容易忽视和做的不恰当的一种行为。

我想,大多数倾诉的人都会经历过这种感受吧,虽然得到了朋友的关怀,但是却感觉不到满足感,好像他们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挺苦闷的;对于倾听者来说,发觉自己的`关怀没有起到作用,也会有或多或少的挫败感吧。在看到一些建议性的例句,我发现,那些话语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也不好意思说出口,更像是在影视上听到的台词,由此可见,我们是不善表达的。

书中不仅阐述理论知识,更是举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经常遇见的例这些举例具有代表性又切实,便于人们的理论理解,也能与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在这些举例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则是一对关系紧张的夫妻之间对话,妻子指责丈夫不好好听她讲话,丈夫不以为然。

他们两个人因为站的角度不同,考虑的问题重点不同,以至于交流目的没有达到,反而适得其反,造成双方失望关系紧张。通过作者在中调解,双方都意识到对方对自己的需要,两人都得到了理解和接纳,关系自然也得到了好转。文章中说这段是对他人反馈,我想到在管理学上学到的信息传递的反馈,反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时,我们无法顾及他人的感觉和需要,自然也不能给予倾诉者想要的东西,这时,为了不让双方都感觉不舒服,我们需要及时告诉他们我们也处于痛苦中。虽然不至于让他人反过来安慰自己,但自己一定要重视起来自己的感觉,自我调节,自我排解。

我们继续读下去这本书,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沟通方式。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篇2

回顾一下这两个月的日子,感觉过的很快,其实亏了我进了精进八组,不然凭借自己的毅力很难坚持每天看书,一个月一本的速度。如果不是大家相互比较鼓励很难坚持下去,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迟吧!感谢这本书带来我不一样的观点,毕竟我以前虽然生气但是从来没有认真的.表达过我内心的需求,也就没有时刻理解别人的需求。

明天老大该参加学校的考试了,我是很希望她今天晚上能再坚持写写作业看看书的,但是似乎她没有这样的想法,放学后看电视吃零食,提醒了她好几次她都不为所动,到吃完晚饭了她爸爸让她去学习一会,结果她哭了。本来今天回家来给我看看她的试卷,考试比以前进步了,她跟我说她要明天争取考试到95分以前,她有信心,我很高兴她这么想。

我试着和她沟通,我说:“你是不是觉得反正明天就要考试了写不写作业无所谓了?是不是这两次数学语文考试都是90分以上了所以你很满足了?是不是想玩一晚上?放松一下?”

我问的这些孩子都点头,那么我理解了她的需求。后来她跳到床上,不夸张真的是跳起来的,她说羡慕老二天天可以自由自在,然后说了一句很戳我心的话:“今天终于这么早上床了,还自己早早洗漱完毕。妈妈我好高兴啊终于可以自由自在了,放假一个星期呢,不用写作业想干嘛干嘛,只是提前一天吧了。”

唉,没再催她写作业,就今晚玩吧。实在是不好再让她写作业了。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篇3

看过这一部分内容之前,我曾经无数次的跟自己讲过,我有多少多少问题,遇到棘手问题我都处理不好,我总是爱钻牛角尖,我处理不好这样,那样的问题,很真实,真的太多太多了……我几乎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把我的烦恼,忧郁等一些的负面情绪,带到了家庭中去,带到了工作中去,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看过这部分以后,我豁然开朗,仿佛有太阳的光芒穿过了乌云照到我心里来了。我理解了我的不完美,我是一个有意义的生命的存在,我尊重、爱护我自己。但我面对挫折、面对遗憾时,我可以把这当做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我专注于我的需要,爱惜自己。以前,我跟我爱人交流时,总是争锋相对,我们总是在指责对方的`我们自己认为的不足,几乎每一次交流都是不愉快的的收场。现在,我会去体会他的想法和体会他的想法后带给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我们的观点不一致,那么我可以从体会中学到什么,很不错的感受,现在我们可以沟通的内容越来越多了。当然,不能否认,还是会在一些问题上(比如孩子教育)有一些争执,但是好很多了。以前会认为这种行为叫做妥协,不,我现在不这么认为了,这是尊重、理解和包容,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

再说一下关于生气的理解。面对一件我不能认同,或者完全不能理解的事情的时候,通常我会很愤怒,生气,用暴力的方式发泄。比如,这次孩子的周考很差,他爸爸已经很愤怒了,险些失去理智。因为孩子开学前两周还可以,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被同寝室的孩子影响,注意力放在了打扮自己(这是我的猜想,孩子没有认同)上,不想做复习,整理。班主任也说的很严重,他的状态很浮躁,对老师的批评嗤之以鼻,一副很不在乎的样子,对老师的批评很不礼貌。按照我以前,我肯定会大喊大叫,拿出一大堆我认为对孩子好的道理来,最终换取的是孩子对抗,然后……恶性循环就开始了。我想了想,还是选择体会孩子的感受,体会老师的感受,体会我自己的感受。很奇怪,我的心里很平静。

晚上,孩子做完作业,我尝试着运用倾听的方法,然后去和孩子一起分析整件事情,其实是有两个方面组成的。首先,是成绩的下降;然后,是面对下降的成绩的我们的感受。我们着重交流了一下第二方面,听听他生气的地方,感受一下我们和老师生气的地方。最后再谈他在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我不能很有把握的说,对孩子起到了翻天覆地的作用,但是,我观察到,至少他也是用一种平和的心情和我交流的。关于改进学习的方法,我们有了一些一致的想法。

学的还是肤浅,多多学习,反复练习,功夫为王!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篇4

今天读到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包含的三个部分:

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这让我想到我们读的第一本书中所说的赞赏孩子的三个技巧:1、描述你所看到的;2、描述你的感受;3、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就像一个升级版的方法,适用于家庭和人际交往。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充分表达感激,当别人以同样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感激时,我们可以做到既不自大也不假谦虚。不要让我们的赞扬成为实现某个目的的工具。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认真感悟书中的内容,让自己变得更好。

关于惩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孩子的淘气而对她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有的时候是以暴制暴,也有否定他人的方式,目的性很强,就是要征服她。可事后常常后悔自责,事后看着她熟睡的样子如此酣甜,就像个天使,真后悔当初去体罚她。有时女儿没有照我的话去做,我会对她说不尊重父母而冷漠她,可是小家伙过一会主动过来抱我,真是一抱解怨气。

这一点真要好好向她学习,想想自己很少会在有怨气的时候主动抱她而化解矛盾。都说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可是我们往往会在惩罚的时候忽视事情本身的价值而陷于失败,导致深省自责,惩罚不仅会疏远彼此的关系还会适得其反,的确要慎用。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篇5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很多年前就买了,对于一个爱读纯文学类书籍的我来说,干货满满的工具书读起来有点困难。因为高一年级的老班们有一个读书会,于是责令自己两天读完——有压力才有动力呀,终于在读书会前1个小时读完。虽然有一种囫囵吞枣之感,但感同身受也的确帮助我更快的理解了作者所倡导的“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外国人写的心理学的书还是会存在文化的差异,语言翻译的转换让人不容易很快的理解消化。有些繁冗的内容阅读的时候就直接略过。作者重点谈到日常生活的我们从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我们并不自知。作者借用甘地曾用过的“非暴力”一词,来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这种沟通方式被称为“爱的语言”。看到这,谁不想继续看下去,究竟什么是爱的语言,难道我们对最亲的人说的话不是“爱的语言”吗?作者一语蔽之:非暴力沟通就是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作者在书里用了十三个章节来生动形象的告诉我们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如何才是“爱的语言”。

1.观察和评论——观察源于客观,评论源于主观。人太喜欢进行“道德评判”,太喜欢主观的标签化,而作者所说的观察是不带任何情绪的准确的表述。

2.体会和表达感受。中国人的内敛总会羞于表达感受,于是在揣测中参杂了各种主观情绪和臆断,这时候你需要闭上眼睛体会自己的情绪,然后准确的表达出来。句式应该是这样的:我感到……因为我……

3.请求帮助。就是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这个请求要清晰明了且具体。

4.倾听的力量。当有人求助的时候,你要的不是立刻说解决的办法,而是倾听,体会。

5.爱自己。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了解自己的需要。作者特别的告诉我们,“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学会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学会用“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这样的句式帮助我们探寻做事情的初心。

6.充分表达愤怒。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你需要体会,发现自己的需要,然后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时候你的愤怒才会有价值。

应该说翻完这本书,道理基本明白了,但更为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反思我们日常沟通的状态,哪些还需要改进,比如对孩子、对学生是不是容易一概而论,标签化。在和别人的沟通时,尽量不带着预设立场和感受,尽量保持冷静客观地聆听对方想要表述的内容。一语蔽之,这本书让我们平和心态,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最舒适的重要他人。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篇6

在读《非暴力沟通》一书之前,我以为“暴力沟通”只是“冲突”和“争端”。但是现在,读了《非暴力沟通》之后,我认识到了“暴力沟通”不止是这些,在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暴力行为”。语言暴力就是一种隐性的暴力行为,杀人于无形!

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和快踏入更年期的父母的相状态就是互相伤害的状态。典型的暴力沟通!

在家中,妈妈就像是清晨的麻雀,叭叭个没完。从进入房间叫你起床,她会说:“怎么又把房间弄得这么乱啊!这垃圾也不扔进垃圾桶里!”这个时候,本来睡意还未散去的你可能会顶上去“不用你管,我等等会收拾!”正是你下意识的一句话,也许并没有恶意,语气也很平缓,那也不行!你已经扳了机关,子弹止不住的往外飞!妈妈是时候拿你跟XX比较了!“不用我管!不用我管!你什么时候能像XX那么棒就不用我管了!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家务,家务不行,学习,学习不灵!跟你爸一个样,没出息!”你还没接上话呢!你爸就登场了。爸爸这一个角色亦敌亦友,不只要他不说话那一句话,就还好。哪一句?就是“我是你爸,所以你......”

很多中国家庭是不会直接地,露骨地表达爱意。中国的许多孩子也是怯于表达自已内心的想法。家长们觉得自已对孩子已经是够上心,给的爱已经够多的了,但是有没有想过您付出的爱,您的孩子没有感受到,或者他拒绝接受呢?不停地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打击往往大于激励,而命令式的`“我是你爸爸”更是让人产生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窒息感!

家庭是由爱建筑的,是成员们获取温暖的避风港。如果因为沟通不得当,而破坏了家庭和睦,那就不好了!我们要勇敢迈出第一步,示爱。表达清楚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需求。还要常怀感恩之心,父母是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把我们养育成人,对我们呵护备至的人。我们不能一昧地索取而不付出。我们要出自己的一份力让家更牢固,让爱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