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孟子》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孟子》读后感 篇1
今日我读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这段时间有时候为这个事情烦恼,因为我前段时间被一个朋友说我不信守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事半途而废。我先不管他说的有理无理。但是我觉得自己这方面确实不够好,有时候,会做一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话,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应该从我做事的目的开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义的,一定会信守自己的承诺,把事情进行到底。而有时候,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我以后要是想做一个信守诺言,做事有始有终的人,定当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义上。
有时候碰见别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诺言或者半途而废的时候,那得看看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义。
有时候我们经常像圣经里的法利赛人一样,用小义来标榜自己,“看见了没有,我都没有违反自己的诺言。我做事都会坚持到底的。”我们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诺,坚持到底。试问我们所要求他人的承诺和事情都符合圣经上的教导吗?圣经上说,没有一个人是义人。耶稣来是给人带来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着,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样遵守他们规矩的人都见鬼去吧。合乎圣经上的教导,我都会听从。
我活着是为了荣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没有这么做,求神的怜悯我,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错,请大家留言纠正!
《孟子》读后感 篇2
暑假里,我读了《穷人》这篇文章,很受感动,主人公桑那一家家境贫寒,她和丈夫靠捕鱼维持包括四个孩子在内的艰苦生活。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当她突然发现女邻居因穷困过度而死,只留下两个孤儿时,经过一番思考,她将那两个孩子抱回了家,而她的丈夫——一位憨厚、淳朴的渔夫也与她不谋而和,决定共同抚养这两个孩子。
他们虽然贫穷,但他们的心是善良的,是美好的,这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在当今这个富裕的社会里,人们往往一切往“钱”看,这些人是生活富裕,心灵贫穷。作为一名小学生,祖国的接班人,我们不仅要生活富裕,更要心灵富裕。不仅要使自己心灵富裕,更要使人们的心灵都富裕起来。
今年暑假,我来到远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妈妈那儿。一天,我和妈妈一起买菜回来,在一个十字路口,遇到一位年迈的老奶奶,不知怎么的摔倒在地,看表情老奶奶摔的'不轻,在地上痛苦的呻吟,过往的行人,有的驻足观看犹豫了片刻,便溜走了,有的在谈论着,老人为什么会摔在这儿——我和妈妈急忙走过去,慢慢的扶起了老人,询问老人的电话,联系了她的家人。这时,旁边有人急忙阻拦说:“老人扶不起,电视上经常播放这些事件。”“是呀,是呀,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周围的人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我和妈妈没有理会,不一会儿,老奶奶的家人来了,千言万语的感谢,并没有如人们所说的“扶不起”。人们给予我们赞许的目光。我们也给大都市里的富裕人们竖起了榜样。
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爸爸妈妈在此打工,物质上,我们是贫穷的,但在心灵上,我们是善良的,美好的,我们更要把这美好的精神发扬光大。
《孟子》读后感 篇3
今日读到孟子与尽心篇之“什么是正命”,觉得有一点感触:孟子曰:“顺受其正”,南先生解读为不怨天不尤人。真正的修养在动心忍性之间,能够确实检查出自己的错误。“不迁怒,不贰过”,有时候明明自己错了而不自知或反省不出来,反而迁怒与别人。这种错误也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我们总会为自己的错误找出很多条主客观理由,但很少从自身反省错误;往往为了掩盖自己的一个过错,而去编造很多谎言,把大量的时间浪费了。有时部门工作出现错误的时候,很少从自己管理中找问题,总是盯着问题本身和犯了错误的直接责任人,每次如果能够多想一点,找出问题产生的制度或流程缺陷,尽可能完善制度流程,防微杜渐,确保同样的问题不会再次出现。对照财务工作,个人觉得财务案例分析是提高财务人员技能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我中心财务管理部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收集和更新财务案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过过往的教训,我们及时修订制度流程,通过案例培训,让财务人员知道有些做法的危害性。“是故知命者,不立于危墙之下”,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把控风险是第一要务;风险过大的事情,须尽量提醒并阻止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决不可为了表现自己而去做一些风险较大的财务处理,给公司带来潜在的危害。
反省错误的同时也是提高自己修养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主要是自己的修养不足,而修养不足的原因很多,但客观原因主要是工作经历不足,见识不够。今年公司提倡的轮岗制和项目组工作制都是帮助管理人员解决工作经历不足和见识不够的问题,让管理人员通过不同岗位历练,了解不同岗位特性,不断积累各方面的工作经验,从专业性人才向复合型全面性管理人才过渡,增强管理人员的学习能力,为公司管理团队建设打好基础。
《孟子》读后感 篇4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孟子》读后感 篇5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是《孟子》中《滕文公(下)》篇里的一句话。是孟子同滕文公对话讲仁道时所论述的一个观点。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矣’。”百姓的基本情况是,有固定职业的人才能安分守己,没有固定职业的人就不能安分守己。如果不能安分守己,就放荡不羁,胡作非为,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再去惩罚他们,这是陷害百姓,哪里有仁君在位做出陷害老百姓的事情呢?所以仁爱贤明的君主一定要谨慎从事,节省开支,尊重百姓,对社会取之有度,不能贪财。阳虎说过:‘要财富就不能仁爱,要仁爱就发不了财’。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针对百姓,二是针对君王及统治阶层。针对百姓是讲要有自己的事业,有固定的.收入,爱岗敬业,生财有道。如果没有固定的职业与收入,则形同市井游民,无业盲流的无道德、无操守、无底线之人,邪恶异端之事往往发生在这类人身上,这是社会的悲哀,也是统治者的无能。仅仅惩罚而不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不是贤明的君王所为,也不是有道的王国;针对君王及统治阶层而言,是告诫他们要体谅民生,体察民情,鼓励有恒产者置业生产,服务社会,引导无恒产者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不要好逸恶劳,要勤劳致富,安居乐业。同时统治者不要对民众索取无度,要多听取老百姓意见,倾听民间疾苦,做一个廉洁清明的人。鲁国大夫阳虎曾说过:‘想发财就不能有仁爱,想仁爱就不要想发财’。类似今天我们说的当干部别想发财,想发财别来当干部。这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仁道的思想,于我们当下很有借鉴意义。
《孟子》读后感 篇6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所以才会大胆提出民为贵,社稷其次,君为轻的理念,以彰显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有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从这里也足以看出孟子对于平民百姓的热爱之心。
孟子继承了孔子,并提出了忧患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业之兴败,国家之存亡,都与是否具有忧患意识相关联。忧国忧民之心也便是责任意识与承担意识的重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其意为:君主若把百姓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样百姓也会把君主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也是孟子对于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为国,爱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两个方面内容,一为孟子与君主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儒家其他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知道。《孟子》的文笔犀利,富有说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万章·上》中所提出对于诗理解的`方法。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就断章取义,曲解诗句,也不能有辞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诗句的真实含义,而因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论世也便是评论他人作品的原则。
对于孟子,我们并不能以三言两语概括全部,因为他的思想,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透彻的,他的精神和气魄,犹如拨开云雾的万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1723年了,但我们局限于世的视野和眼识,亦能感受到他散发出的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