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城南旧事》读后感

2025/04/26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城南旧事》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城南旧事》读后感 篇1

“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这是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中谈到的。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童年生活的写照,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林海音是伴随“五四”新文化运动成长的,她看到了变革时代新与旧的双面景象。而在她家中,经常出入各式各样的人,有躲风声的学生,有逃到家里的一位世伯的姨太太,这给她提供了观察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的机会,这也是她著成《城南旧事》这部经典的原因之一。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借英子纯洁的目光,以北平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惠安馆”秀贞认亲、“荒草丛”中小偷的故事、兰姨娘与德先叔、宋妈痛惜死儿失女、父亲离世……仅仅六年的时间,仅仅六个故事,便在英子的童年记忆里留下不可泯灭的回忆。细心的也会发现一个不同寻常的规律:文章主角无一不离英子而去:秀贞与妞儿死于火车下、小偷被捕、兰姨娘与德先叔离开、宋妈回家、以及最后父亲的离世。英子记忆中的童年的消逝。而这些都反映了一个主题——成长与离别。六年,一个懵懂的孩子长成了一个镇定的“小大人”,渐渐地,小孩子开始负起了一份责任……人生的泪与痛,都化作淡淡的`哀伤渗进了《城南旧事》的回忆中。

最近在读《居里夫人传》,这本书讲的是居里夫人生平的一些事,她同样也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离别。玛尼娅对母亲的记忆并不多,渴望得到母亲的爱,可不幸的是,母亲的早逝让小玛丽娅永远失去了母爱。在此之前,最敬爱的姐姐素希雅的死,兴许就是让本来就重病缠身的母亲伤心而死的原因,无耐,玛丽娅生活中重要的两个人还是离她而去了。之后又出国留学不得不离开依恋的父亲,这无疑也是一大打击。与比埃尔共事的一段时光是最快乐的,可一场灾难无情的夺走了玛丽娅的至亲……这不都是居里夫人成长路上的离别吗?

也许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成长永远伴随着别离,可别离何尝不是另一种开始呢?英子从一个单纯不谙世事的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次的离别,直到那起偷盗事件,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英子意识的成长。

其实我们也是一样的在经历着离别,成长,蜕变。我们离开妈妈的怀抱被关进了一个叫做幼儿园的地方,我们用眼泪告诉她们,我们有多么的不情愿,事实上无济于事,该离开还是要离开;其实这里有新朋友,老师,玩具,还有吃的,还可以睡觉,真不错!等我们慢慢适应了,我们又被送到另一个叫小学的地方,这里不但不能迟到,还要上课,还有作业,天哪,还要考试!我们不要!咦,其实也不错,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这里的老师也很温柔,课程也不多,我们还可以玩!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又被送到了一个叫中学的地方,这里不但课程多,老师严,还要住校,我们离开了家人,离开了电视,离开了童年,埋头于题海,就像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必须前行,我们学会了不放弃……

不得不说,时间是本太快的书,在出神之间,已是下一页风光,告别了上一页的我们,又收获了多少呢?成长与别离,离别亦是一种出发和长大……

《城南旧事》读后感 篇2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薄薄的一本书,之前读了一遍,假期又花了两个多小时读了一遍。五个小故事串联成一个中篇小说,故事看似独立,又相互联系,通过回忆童年往事,描述了英子眼中见到,耳中听到,心中感悟到的那个悲欢离合的社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送别》在《城南旧事》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一年级时,一次是毕业时,意味着从童年的开始到童年的结束。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英子历经了很多人,文中写到了“疯子”、“小偷”、德先叔、兰阿姨、宋妈等,每一个人都使英子成长。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日莫徘徊”,这句歌词意味着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别离。作品中英子身边的人一个个走了,最后英子的爸爸也走了,她终于告别了童年。父亲的离世也是英子人生路途上的一个节点,让她学会了坚强地面对生活,去承担生活中的责任。小院里夹竹桃的散落暗示着爸爸的逝世,然而英子却在刹那间成长起来了,爸爸的花儿落了,她已不再是孩子。这与爸爸对他平时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慈爱却又严格。“闯练”一词,一直回响在我耳旁,的确,学习和生活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只要勇敢地去面对,总会闯过去的。我也能明白爸爸对我的严格和无情了,这只是希望我能尽早地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本书在介绍英子的童年时光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人民的贫困生活,新旧两个时代的交替。秀贞和兰姨同为女性,但秀贞在世俗的礼教下,孩子没了,自己也疯了。兰姨却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生活,敢于跳出火坑,并且最终和德先叔走在了起,焕然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女子,一个知识女性。这就是作品中守旧和革新的不同命运吧,读书总是好的',兰姨走之前不也教育英子要好好读书,还有宋妈也是这么说的。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全书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英子结成了朋友,又一个个悄然离开。作者在写分别时一反常态,没有更多地写分别时的痛苦,而是从侧面的问答体现了英子的成长,对离别的认识以及对离别的态度。这就是一个孩子眼中的离别,看似很快就忘了,其实总会有伤感,一个个回忆的故事不就是抒发了英子那淡淡的哀伤吗?我又想到那么句话:离别不是最痛苦的,痛苦的是离别后的回忆。然而长大后的英子也会是坚强的,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次次的分别不是造就了英子最后的坚强吗?人生本就聚散无常,留住相聚时的美好片段就够了。

《城南旧事》读完了,匆匆两遍,我也要与它离别了,故事中的一些人一些事也会刻在我的阅读经历中。尽管生活中充满了匆匆的相逢,又充满了匆匆的别离,但珍惜拥有时的欢愉也就足够了。用着善良去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学会坚强地面对生活,是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

《城南旧事》读后感 篇3

《城南旧事》读后感 翻开《城南旧事》这本书,不知为何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海音,书中讲了林海音童年时代的生活。淡淡的文字,悠悠的叙述将我领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在娓娓动人的真挚叙述中抒发了对童年的缅怀和对人间温暖的呼唤,不但写得亲切动人,而且每个故事都能令我思绪起伏,多种交集的感觉同时在心头涌现。这本书是描写旧北京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从童年的骆驼队到爸爸的花落了,中间英子经历了许多成长的变故。

也就是这样,一个个人物开始走进故事里:惠安馆内被称做疯子的姑娘秀贞、英子的好朋友妞儿、为供弟弟上学而无奈做小偷的哥哥、常住在英子家躲风声的德先叔、被施家赶出来留宿英子家的兰姨娘、英子家的仆人宋妈、因病去世的爸爸……他们都是英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教会她许多道理的人。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充满疑问的,她从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总是任由别人进进出出。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我们看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虽然很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本书的每一篇到结尾,主角似乎总是离开英子,像惠安馆的疯子秀贞,我们看海去里面的那个小偷,奶妈,最后连她的爸爸也离她而去了,当时她才小学毕业呢!看着无人修剪的花任意雕落,也为本书画上句点。 本书中的英子用自己稚嫩的眼光看着这个杂乱的社会,对那些复杂的人和事,她有着自己特殊的理解和看法,但她也有分不清的事,像她分不清海和天、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因为她觉得太阳是从碧蓝的大海上升上来的,但是它也是从淡蓝的天空上升上来的呀。

而她更有一种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乐于助人的善心,像那次她为了别人家一家团聚,竟把妈妈的.金手镯都拿去给别人做盘缠,这是件几乎连一个成人都做不到的事,这让我想起了一句俗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想这本书也是林海音为了怀念她的童年而写的吧。 虽然《城南旧事》看后叫人心酸落泪,可是它的每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都洋溢着温馨的亲情和友爱。虽然每个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作者而去,可是作者透过正面的描写和反面的烘托,把每个人物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性格表露无遗,即使闭上眼睛,他们的影子还盈盈浮现眼前:井边的小伙伴,椿树胡同的疯女人,藏在草堆里的偷儿,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加上聪明伶俐的英子,组成了作者的写作世界,在这世界里,带着人间温暖的风吹遍了每个角落,吹醒了读者和平的心灵,这是一本散发着芬芳的书,更是一本开卷有益的书,它能使人从中领略到很多人生道理。 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幺,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介绍它自己。其实这本书就是作者童年的自传,。整部小说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像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那样清新隽永 ,让我回味无穷。

《城南旧事》读后感 篇4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影,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长篇小说,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

翻开书页,一股书香味扑鼻。我看了看序言,隐隐约约懂了这里面所写的内容。但,当我真正读完,我才发现,这本书留给我的不止是优美的文字,还有令人深思的人生。

这本书以第一人称描写了一位小女孩的故事。全书又分为五个小故事。最让我感触良多的还是《惠安馆》与《我们看海去》这两个故事。

《惠安馆》讲述了主人公英子在惠安馆里认识了一个新朋友——秀贞。秀贞为了寻找女儿,丈夫而意志变得模糊,与此同时,英子的另一位朋友,妞儿,也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或许是造物弄人,或许是老天给她们母女开了个玩笑。最后,两人在英子的帮助下相认了。可就在寻找妞儿的生父时,两人又不幸的惨死在火车轮下。而英子也因发高烧,失去了与她们的记忆。失散多年的母女,好不容易相认,却因为一场意外而离开人世,或许,她们已经满足了,毕竟找到了一个亲人。站在外人的角度,我替她们可怜。可是,站在她们的角度,我又为她们庆幸。因为再也没有什么能让她们分开了。或许妞儿已经记不得她生父的样子了,或许秀贞与她的丈夫感情变淡了,可是那又如何。在她们心里,这些早已不重要了。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主人公。英子她或许是幸运的,因失忆而忘记的事有时不一定是坏事。读完这个故事,英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映象。与一个被别人成为“疯子”的人交朋友,且她们的关系还那么好。想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现在的社会。我们经常排斥一些我们不了解的人,甚至嘲讽讥笑他们。可是,我们何时考虑过他们的感受?不记得在什么时候,我看过这样一段话:疯子,疯了就咬人。那么你知道他疯了的心在想什么吗?他想有个人拉住他,这样他会觉得他是被人在乎的。当时看到这段话,觉得只是很有哲理,可是,现在再看看,这句解释了现在的人性与社会不是么?

《我们看海去》讲述了英子认识了一个藏在草丛间的小偷。他为了家庭,不得不出来偷窃。后因为英子的'好奇心与不小心,使得小偷被捕。这个故事,好像打破了我们的正常理解。在我们的意识里,小偷是坏人,警察是好人,这种思想已牢牢扎了根。可是在这篇故事里,我反而没有觉得小偷是坏人。孩子的世界是最天真无邪的,在她们眼里,一切都是好的。或许正是因为这个思想,我才觉得这篇故事里的小偷并不是坏人。百善孝为先,这个男孩为了母亲出来拼搏,可是社会太残忍,他无奈,只得踏上歧途。好在,他的目的是好的,所以不论这个世界多么乱,他还是他,是为了母亲和妹妹出来谋生的男孩。在现在的社会上,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欺骗,虚伪,那些坦诚相见好像早已消失在这个社会里。不过,只要我们的心灵是纯洁的,不管社会再怎么乱,不管世界再怎么复杂,我们还会是我们,那个最简单的我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那些年,我们在城南遇到过的人;那些年,我们城南经历过的快乐与痛;那些年,我们在城南的回忆;那些年,我们在城南发生的事。

《城南旧事》读后感 篇5

城里一点小事,泛起点点温情,当年的城南小院,是英子心中抹不去的一点柔情,发生了许多的人和事,令她怀念,于是《城南旧事》出版了。

寒假时日,手捧一本散发淡淡纸香的书,靠在沙发上,静静的拜读这本文学经典。所谓经典的前身,亦是一个时代的潮流,只不过,像退潮后仍能留在沙滩上的贝壳一样,能留下,印在人们心中的,才是好书。才是经典!这是经得起考验的存在。

其实,从客观上来讲,城南旧事就是一本故事书,写的都是英子小时候身边的事,许多鲜活的人物,英子,秀贞,宋妈,兰姨娘……英子小时候经历过一些奇人异事,像自己的好朋友小桂子是另一个朋友疯女人秀贞的亲骨肉,自己捡到小铜佛却被误解抓进警察局,还有许多虽然平凡却值得回味的事。书中没有章节标题,好像在叙述往事一般,更添一分真实感。在看这本书的同时,也会身临其境,隐约自己就是英子,经历这一切的是自己,又或是从俯视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一切的发生,有时,看到一处,忍不住伤心落泪,甚至想修改其情节,落笔处却又虚无缥缈,不知从何写起,令人产生一种无力感。这,毕竟不属于我……

读了这本书前后,会让人察觉到一种明显的蜕变,像经历了风雨,变得成熟了一般,也让人的心灵变得更平静,更祥和。读这样一本书,就像经历了一场人生一样,体验一个时代的世态,进化另一种人格。

英子的童年与我们太遥远,我们身处的幸福与她所历的悲苦无可比之处。我们的童年中,青梅竹马,举家三代至亲都环绕在身边,就像一个小皇帝,而英子的童年中,亲人们却都因为各种事情最终远离她而去,她幼小的心灵不断受到冲击,他的心灵也在这种刺激下越发成熟。相比而言,我们就是象牙塔中的幼童,不谙世事,年岁大了,心智却不成熟,仅在生活自理能力上就有所不足之处。这让人觉得悲哀,由此可见,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会令人今后的处世态度发生极大的转变。

英子,就是一面镜子,坐在镜子对面的,就是林海音本人,如果不是本人的切身体悟,又怎能描述的如此极致,如此通透,说到底,她本人就是通过英子的眼睛来“看”曾经的属于自己的世界。“城南旧事”,听着让人感到苍凉,却也是她心中那一抹悲凉与温柔同存的地方。

当合上最后一页的刹那,我有种眩晕的感觉,就像从遥远的过去回到现代一样,英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的生活仍要继续,或许,从书中我们无法学习到知识,但获得的却是心灵的进化,这是纯粹的知识积累所无法拟补的。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没错,小说的主角就是她,或是说,童年的她。为什么最后提及,因为这样在了解后重新审视一个人才会有最深的体悟。出生于日本的她幼年举家迁至北京,她的成长岁月于大半的20世纪50年代的作者相同,都经历了文化变革,富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她的作品也值得现在的我们去了解,去拜读。所以,每个经历过幸福童年的温室花朵都应该关注她和她的作品,为成长“沉淀”。

“城南旧事”就像迷蒙江南烟雨,不清新,不真实,却仍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无可磨灭的神秘烙印。

《城南旧事》读后感 篇6

《城南旧事》,看似平凡的一本书,却讲述了一个悲惨且又意味深厚的故事。

这本书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集。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那双童稚的眼睛,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与单纯,却道尽了人世间复杂的情感纠纷。

文章描写旧北京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从童年的骆驼队到爸爸的花落了,中间英子经历了许多成长的变故。也就是这样,一个个人物开始走进故事里:惠安馆内被称做疯子的姑娘秀贞、英子的好朋友妞儿、为供弟弟上学而无奈做小偷的哥哥、常住在英子家躲风声的德先叔、被施家赶出来留宿英子家的兰姨娘、英子家的'仆人宋妈、因病去世的爸爸……他们都是英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教会她许多道理的人。

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惠安馆那章。秀贞是英子搬到新家认识的新朋友之一。她天天听着她念叨着小桂子之类的话,使英子很好奇,她觉得假装有一个小桂子很好玩,于是她每天上午偷偷跑去惠安馆和秀贞玩,听她讲小桂子的事。可是似乎胡同里谁都说秀贞是疯子,不许自己家的孩子靠近惠安馆。但是在英子的眼里,秀贞跟其他人家的姑娘没什么两样嘛。直到有一次,她无意中听到了宋妈说的话,才知道秀贞为什么会变疯的。原来,秀贞和一个借宿在惠安馆的学生相爱,有了孩子,但是他必须得回家一趟,可怕是被***扣在了那里,一走就是六年。

后来秀贞生下来一个女孩,却被***丢到了齐化门城根下,她从那时开始就疯了。英子从秀贞口中得知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她还告诉英子小桂子的脖子后面有一块青疤,拜托英子帮忙找到小桂子。秀贞的眼睛下面有两个泪坑,英子的好朋友妞儿也有两个泪坑,英子经常把妞儿和小桂子混在一起。直到有一天,妞儿和英子哭着说她不是她爸妈亲生的,说要回齐化门找她的亲生父母时,英子恍恍惚惚地去掀开妞儿的头发,发现妞儿的脖子后面真的有一块青疤。

她想让秀贞和妞儿回惠安找她爸去,于是拿上妈妈的金手镯,带着妞儿跑去找秀贞了。秀贞连夜整理好行李,带着妞儿去搭火车。可是英子不舍得妞儿,便使劲跑去追赶妞儿。那天夜里,又下着大雨,英子还发着烧,但她最后还是顶不住了,幸亏刚好遇见了妈妈,她才不至于晕倒在马路上。后来,英子有一次听妈妈说原来那天晚上秀贞和妞儿被压在了火车底下了。英子突然想起了一个人,她那又湿又长的睫毛一闪动,眼泪就淌过泪坑流到嘴边了。

本书中的英子用自己稚嫩的眼光看着这个杂乱的社会,对那些复杂的人和事,她有着自己特殊的理解和看法,但她也有分不清的事,像她分不清海和天、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因为她觉得太阳是从碧蓝的大海上升上来的,但是它也是从淡蓝的天空上升上来的呀。而她更有一种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乐于助人的善心,像那次她为了别人家一家团聚,竟把妈妈的金手镯都拿去给别人做盘缠,这是件几乎连一个成人都做不到的事,这让我想起了一句俗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想这本书也是林海音为了怀念她的童年而写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