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后有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论语》后有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论语》后有感 篇1
“这本书太精彩了”,当我津津有味地读起《论语》这本书时,不禁赞叹起来。
在这本书当中有一句孔子说的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我教你的东西你都知道吗?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样才是明智的。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想起了读三年级的一件后悔事。
记得事情是这样的:一次课堂上,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本来想问徐老师的,但是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心里暗自思索:还是算了吧,回家问爸爸。可是回到家爸爸妈妈都不在,我后悔极了,但是也没有多想就把题空在了那里。第二天,我一大早来到学校,听同学们说今天要进行数学测试,当老师发下试卷,我一下子懵了,上面有很多是我不会做的`题,并且也是我遇到过而没有勇气问老师的题。想到这里,我打了个冷战,一下醒悟了过来,但是为时已晚。
通过这件事使我明白了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或者同学,要不求甚解。孔子的这句话让我终生难忘。
读《论语》后有感 篇2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让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都将此书奉为经典的书,《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它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语录,其中的许多话也成为格言流传于世。《论语》有《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等20篇,只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以及与我们切身相关的道理。
在这20篇中,我最喜欢《八佾第三》一篇。“八佾”是如今在孔庙中拿羽毛,在祭孔典礼中所舞蹈的叫八佾之舞,但孔子不是叫大家跳舞,而是代表了文化精神。他的内容讲“礼”,“礼”就是孔子一生做学问之所在。
我最喜欢其中一句“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子游问孝道。孔子说:“今天,人们把孝说成是能养活父母。就连狗、马都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不尊敬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又怎样区别呢?”
这让我想起了东汉时期的大孝子黄香,他在夏天用扇子扇凉父亲的枕头和凉席;冬天,有用自己的身体捂热被窝。他很值得我们学习。
知道了孔子告诉我们礼的学问之所在,我会更爱自己的父母,珍惜自己的父母,明白父母的唠叨与操劳与唠叨都是为我们好,不能让父母感到自己就像狗、马一样。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好,我们要记得,长大之后,我们也要好好的回报父母。
读《论语》后有感 篇3
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举足轻重,其文化影响与政治地位都是其他学术无法相比的。因此,《论语》成了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先贤政要的必读科目。可以说,大凡是中国人没有不知道《论语》的。对于《论语》的解说也很广泛,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读了《论语》,一直都没有完整过,其中读过的一些语句,也只是一知半解,没下多少功夫。直到我来北关小学后,才得以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了一回。说到这儿,还得感谢我们的孙常青校长,他在校园里积极推行书礼文化、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青年教师中成立了读书学习社,并拨出专门经费用于购买书籍,我荣幸地成为其中的一员。孙校长发给我们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
时值寒假,身边又没有多少琐事,正是读书的好机会。真是不读不知道,读过才知道孔子着实伟大。
他的远见卓识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就是对几千年后的我们也深有启迪,有着烛照千秋的意义。
读《论语》后有感 篇4
我是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现在正学《论语》。我理解最深的一句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到了知识后,你经常去温习它,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在我没学《论语》之前,我对学过的课文,很少去温习它,我把许多大好的时光都浪费了。每天放学回家,妈妈总是叫我去读书,而我却找各种借口出去玩,还时常惹妈妈生气。自从诵读《论语》之后,对照书中的内容,我羞愧万分。心想:我一定要按照孔子说的话去做。于是,我试着去做了两周。每天放学后都温习功课,并做简单的笔记。两周之后,我的学习果然有了些变化。就拿这件事来说吧!
那天,老师走上讲台,对同学们说:“今天考试。”虽然同学们复习过了,可还是非常紧张。只有我感到浑身轻松。因为我将那部分内容已熟记在心。结果我考了全班第一,我终于尝到了温习功课的甜头。
还有一次,下课之后,同学们在玩游戏,我也加入了进去,原来同学们再一起玩抢答题这个游戏。一个同学负责翻书找题,我们其他人抢答。我连续答对了好几道题。那是的我真得很自豪,温习功课真好!
孔子写的《论语》给我们带来很大的益处。今后,我还要深入地去学习。按照那上面的要求努力去做。
读《论语》后有感 篇5
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值得观察的事物,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它们,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奥妙。再往远处看,那娇艳的蝴蝶花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花在风中摇摆。于是,我拿起一个小型的烟花;涂上了美丽的颜色。”看到奇奇很有智有谋,老狼便从身上拿出一颗蓝宝石对奇奇说:“你可别小瞧这颗蓝宝石,它能给你变出美味可口的食物,还能逢凶化吉,请你收下吧。
这两座山虽然高,却不会再长,我每天挖一点,总有一天会把它挖掉。”愚公的这种坚持不懈、不畏艰难险阻、不屈不饶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值得我们学习。记得我曾经在数学小测验上,考得不理想,很多题目都不会做。回家后我也不管了。
就在这时,妈妈拿了一本我已经读烂了的书,告诉我不要一遇到困难就气馁,一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不做了,而是我先要心静下来,万变不离其中,多看书,仔细想一想,肯定能做出来。所有的题目平时我要多做一些练习,关键是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越是遇到困难,越要去战胜它。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论语》,要把愚公移山的精神运用到学习当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有再多的困难,只要怀着一颗坚定的心,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我们一定会成功的!当我们学到了知识本领后,长大后才能回报祖国。
读《论语》后有感 篇6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莫属《论语》最为经典了。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一生的言行。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在《论语》中分24个章节,分别是子路、颜渊等,在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学而篇》。这篇讲述了为人如何学习与做人的道理。这篇中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使我颇受启发。它告诉了我们学习要有无时不学、无处不学的态度,才能使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快;远方的朋友来了,应该因可以一起切磋知识而感到快乐;人为人处事不能因小事而自寻烦恼。如果做到这些,就可以更好地成为有作为的人了。
确实,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人的记忆有遗忘性,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就象我在复习阶段遇到以前学过的知识,因为平时也没有很好地巩固,有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竞一直想不起来。平时有什么疑问我也很喜欢与同学一起讨论,虽然有时候会争论起来,但与同学的相处会让我获得很多一个人思考不能获得的快乐。以后,在生活中,与周围的同学相处,我一定不能因为一点点小事情而与同学争吵起来,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友情。
《论语》这本书确实无愧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俗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将始终是我人生中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