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这个假期,我一直在看《三国演义》,虽然到现在只看完了第一本,却也是百感交集。
《三国演义》讲的是汉末时期军阀割据,朝廷也很昏庸,卖官职、收贿赂更令很多心怀大志的英雄们奋起反抗,最后经过战争,只剩下魏蜀吴三国鼎立,争夺天下。
令我感触最大、印象最深的就属官渡之战了。曹操退兵至官渡,死守不出。然而他们的军粮太少,不过几日粮草已尽。袁绍固执己见,不肯听从谋士许攸的话取粮草,反而怀疑其与曹操暗中勾结,一怒之下,许攸干脆直接投奔曹操,告诉他军草均积于鸟巢,让他假扮袁军去劫粮,曹从。随后,在袁绍帐中,“见北方火光满天,知鸟巢有失。”听起来很爽对不对?后来袁军“大败”。你可能觉得是袁绍自作自受,但是再深入想想,前几年大荒,现在又要出征,军粮究竟从何而来?自然不是从天上降下来,那些普通的农民,好不容易缓过来,种出了点麦子、水稻,转眼连碗热腾腾的米饭还没吃上就要送去做军粮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会发生很多“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情况。想几年都吃不上几口饭,不知屯在鸟巢的这堆“重粮”,究竟有多少具尸体堆积,是用多少生命换来的。然而,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只要一位将军、一个谋士振臂一挥,一颗小小的火星飞过,一切粮草化为灰烬,一切付出的生命都已湮灭。更可笑的是,他们都是打着正义旗号的`“使者”,都自称是英雄、豪杰。
很多人美其名曰——自己是为了老百姓,曹操是奸臣,是反贼,是下一个董卓,要代表月亮消灭他。可是曹操不过只是在皇帝面前狂了一下,用了皇帝的箭没还而已,当时多少人还吃不上饭,穿不上衣服,垂死挣扎着,那些人明明就在眼前,普天之下难道只有皇帝一人是人吗?又有很多人说当时局面太混乱,自己以正义的力量要为老百姓统一天下,那为什么你不踏踏实实的找一个主人为他服务,帮助他治理国家?为什么三个人不能一起推选一个更有能力的丞相,共同定规矩?为什么几天不上马就觉得虚度了光阴?难道普天之下只有你家掌控了皇位才叫统一天下?这些不过都只是个幌子罢了,掰开了揉碎了,还是想满足自己的野心和欲望,实现自己的皇帝梦。为什么一定要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呢?
这不禁让我想到一千多年后的海湾战争,美国以伊拉克“疑似”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出兵挑起战争,但直到战争结束却还是没有明确指出究竟是什么杀伤性武器。历史为什么这样反复无常,为什么千年过去了人类还是这样没有丝毫的变化,扩大版图的野心一直是人类的本能,没它世界就不是现在的世界,人类也不是现在的人类了。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直视它?
在正义的披风下掩盖杀戮,在微笑的面具里痛哭流涕,这样真的不累吗?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培根说:"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它满载着人类的智慧运送给一代又一代。"一本好的书籍就是一位智慧的长者,也是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深受感动。《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晋朝那个时代。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感受。
给我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非常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礼贤下士,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一定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的大英雄。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可以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反间计,就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提供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最后让司马家篡位一统了乱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我们现在看电视新闻中有的公司,工厂倒闭,不景气,都是因为领导内部之间不团结,互相猜疑,勾心斗角造成的!可想而知信任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我们只要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历史是死的,没有多少人会对枯燥无味的历史感兴趣,惟有在历史中注入民俗文化情感,使历史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故事,那么它才会生动形象惹人喜爱,《三国演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三国是一段纷争的历史,一百多年的腥风血雨在中国历史中,可它却成广大民众茶余饭后喜爱谈论的话题,这主要归功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倾注的民俗文化情感。
罗贯中曾云游四海,网罗天下对三国的民族记忆,这种记忆其实受到人们对历史的改编,融合人们的爱狠情仇,包含人们的真是理想,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民俗文化情感。
《三国演义》中,神化两位关键人物,一位是武圣关羽,另一位是诸葛亮。
关羽有着“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的健朗体魄,又有将义气看成是比生命比战争胜负更重要的事。这俨然是一个人民心中的理想形象,人民十分渴望有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出现。关羽“温酒斩华雄”估计是人们最喜爱的篇目,位居弓马手,武艺擎天地,温酒未凉而取强敌首级,转瞬之间,数行之言而关羽武艺,气质,威严全显,怎能不让人惊叹。后来关羽被孙权,吕蒙等人设计杀害,其灵魂附身吕蒙痛骂孙权:“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认我否!我来汉寿亭侯关云长也”让孙权魂不附体。吕蒙七窍流血而死。这样的死后复仇怎不让人惊叹,让人大呼痛快!因此,关羽正在小说中并非人的形象,而是神,是世人推崇向往的`神。
诸葛亮又是一个典型,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锦囊杀魏延等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不是都发生过,有些可能是人民添加上去体现诸葛亮智的,当他们都体现当时人们希望当朝统治者任用像诸葛亮这样的贤能之人的愿望。其中最精彩的我认为就是智激周瑜的故事,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原本不希望江东发生战争,希望请和于曹魏,诸葛亮在于他一次交谈中,不经意间默诵曹操的儿子曹植所赋的《铜雀台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大乔可是孙权的妻子啊,小乔又嫁给周瑜,怎能不让周瑜愤怒!“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老贼欺我太甚。””。可见诸葛亮不仅让周瑜改编观念,又让他与曹氏集团结下不共戴天之仇。我想各位读过后都会对诸葛亮的只会感到敬佩。
《三国演义》中的民俗文化不仅为整部小说增添别样的风味,有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人民群众的理想,有君主,就会有文臣武将,《三国演义》是以刘备为正统的,刘备旗下五虎上将,刘备庞统的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表现当时人们渴望社会安定,渴望生活幸福美满的愿望。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孙权在整个《三国演义》之中可谓是一个最低调的霸主,然而他却并非平庸的霸主。他的管理才能丝毫不亚于足智多谋的曹操,甚至要强于没有诸葛亮撑腰的`刘备。只是由于他的低调,没有过多地被人们所重视,才会被人们误认为他一生仅靠着:“内文张昭、外问周瑜”而活着。
只要我们细心发现,就不难发现孙权其实是一位管理学的高手。尤其是在处理甘宁与凌统的内部矛盾问题上的态度及方法。
起初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之后,为了独占长江沿岸的地理优势,于是便率兵到江夏去抢黄祖的地盘儿。结果事与愿违,不但没有成功,部将凌操也被黄祖手下的甘宁射死了。
后来,当孙权听说甘宁因于黄祖发生矛盾,欲投奔自己又恐江东记旧日之恨,犹豫不决之时,孙权主动将甘宁招致了帐下,并对他说:“兴霸来此,大获我心,岂有记恨之理?”于是甘宁受到了重用,甘宁也在破黄祖的战役中立了大功。
事隔多年,凌操的儿子凌统也效力在孙权营中,常常想向甘宁报杀父之仇。在一次宴会上,他拔剑直砍甘宁,二人刀枪相对,孙权急忙劝住,并耐心地对凌统讲:“今既为一家人,岂可复理旧仇?万事皆看吾面。”孙权自知这件事并不简单,于是又做了人事调动:一是安排甘宁领兵去夏口镇守,以避凌统;二是加封凌统为都尉,以慰其心。这才是内部安定下来。
然而当孙权决定要围攻曹操的皖城时,甘宁与凌统又在阵前发生冲突,孙权闻讯顾不得危险,急忙骑马前去劝解,二人矛盾才得以暂时平定。
而后在一次出战中,凌统因马伤趴落地下,在曹即将刺杀他的关键时刻,吴军阵中发出一箭射伤曹将,救了凌统性命。凌统回阵拜谢孙权。孙权则抓住关键时刻说了这样一句话:“放箭救你者,甘宁也。”凌统闻知此讯,遂与甘宁结为生死之交。此后的数次联手也是胜多败少,为孙权能够稳守江东立下了无数战功。
试想,倘若孙权不说这句话,甘宁是永远不会说的,因为他知道即使是自己说了,凌统也不会领自己情的。而此时孙权站出来化解矛盾是最适合不过了,这一矛盾的化解,可以说孙权心头就少了一块心病,而凌统与甘宁的威力也能发挥出来了。他们一个不用总惦记报仇,另一个也不用总惦记被报复了。
“群下外异者沦。”白菜总是从心里往外坏,部下人心涣散,甚至勾心斗角、自相残杀,这样的局面不沦亡才怪。
成就一番伟业,其根基在于大家同心同德,协力并进,这样才能化零为整,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如果在对手攻击之前,自己内部先出了问题,内江四起,互不信任,这无疑是自杀的行为。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审时度势之后再择机行事,是一种智慧。
——题记
寒假里,我又一次捧起了从三年级就开始阅读的《三国演义》。这一次阅读,我不仅领略了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通过与书中英雄的对话,学会了在生活中明辨是非,坚持正义,汲取了许多为人处世之道。
《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没有主人公,只有强者。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有的诸侯心胸狭窄,只计较一时得失,却终失天下;有的封建守旧,一心只想匡扶汉王朝,却败于汉室的不为;而有的重用贤能之士,心系百姓疾苦,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群雄,我最崇拜的,当属曹操。下邳城中,曹操降了关羽,并接受了关羽受降的.条件。许多谋士劝曹操杀了关羽,以绝后患,曹操却爱惜关羽的才华和义气,不但不杀关羽,反而送战袍,送赤兔马,意图感化他。后来见关羽去意已决,干脆送他平安离开曹营。通过这件事,我看到了一个仁义、惜才的曹操。也正因为如此,在他败逃华容道时,幸得关羽放行,才得以保全性命。看到这,我不禁为曹操的深谋远略叫好。我崇拜曹操,不仅在于他兼有刘备的仁、关羽的义、张飞的勇、诸葛亮的谋,还在于他有处变不惊,审时度势的大智慧。
曹操戎马一生,几次经历生死,但是每一次,他都能沉着冷静地应对,每一次,都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董卓欺君弄权,嚣张跋扈,满朝文武大臣都非常痛恨,却又想不出对策。曹操向司徒王允大人请命,借取王大人的七星宝刀,去相府刺杀董卓。无奈事情败露,正在曹操陷入险境之时,他急中生智,双手奉刀,顺势跪下,说:“恩相赐我好马,我无以报答,有一把祖传的七星宝刀,想献给恩相,肯望恩相收下。”这一跪,不仅打消了董卓的疑虑,还使曹操得到了好马,及时逃脱。潼关之战,曹操被马超率领的西凉军队追杀,在慌乱逃跑途中,曹操时而脱下红袍,时而割断长须,时而用旗角围住下巴,时而绕着大树转圈,最终成功地摆脱了敌军的追捕。好一个处变不惊,这不仅在关键时候能救曹操的命,也是成就他日后成为一方霸主的法宝。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会经历战乱时的命悬一线,但是我们却可以学习曹操处变不惊的智慧,无论顺境或是逆境,都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记得一二年级乒乓球比赛时,一遇到强大的对手,我立刻慌了神,平时训练的技能一点儿也发挥不出来。自从“认识”了曹操,不管再遇到多么厉害的对手,我都会想,假如是曹操,他会怎么做?那一刻,真的像曹操附体,我会沉着冷静地处理每一个球,切球、削球、拉球,不一定每次都会赢,但一定会判断准确,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极致。厉害了,我的三国!厉害了,我的曹操!
如果可以穿越,我一定要回到三国时期,我愿化作江面上的浓雾,助诸葛亮草船借箭;我愿成为一匹骏马,陪赵云驰骋沙场;我愿化作一腔热血,在关羽胸中流淌;我更愿意成为曹操的一个脑细胞,去了解这位“盛世的能臣,乱世的奸雄”心中所想!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今天我阅读了《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袁本初败兵折将,关云长挂印封金。
却说袁绍欲斩玄德。玄德从容进曰:“明公只听一面之词,而绝向日之情耶?备自徐州失散,二弟云长未知存否;天下同貌者不少,岂赤面长须之人,即为关某也?明公何不察之?”袁绍是个没主张的人,闻玄德之言,责沮授曰:“误听汝言,险杀好人。”遂仍请玄德上帐坐,议报颜良之仇。帐下一人应声而进曰:“颜良与我如兄弟,今被曹贼所杀,我安得不雪其恨?”玄德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獬豸,乃河北名将文丑也。袁绍大喜曰:“非汝不能报颜良之仇。吾与十万军兵,便渡黄河,追杀曹贼!”沮授曰:“不可。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乃为上策。若轻举渡河,设或有变,众皆不能还矣。”
绍怒曰:“皆是汝等迟缓军心,迁延日月,有妨大事!岂不闻兵贵神速乎?”沮授出,叹曰:“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遂托疾不出议事。玄德曰:“备蒙大恩,无可报效,意欲与文将军同行:一者报明公之德,二者就探云长的实信。”绍喜,唤文丑与玄德同领前部。文丑曰:“刘玄德屡败之将,于军不利。既主公要他去时,某分三万军,教他为后部。”于是文丑自领七万军先行,令玄德引三万军随后。且说曹操见云长斩了颜良,倍加钦敬,表奏朝廷,封云长为汉寿亭侯,铸印送关公。忽报袁绍又使大将文丑渡黄河,已据延津之上。操乃先使人移徙居民于西河,然后自领兵迎之;
传下将令:以后军为前军,以前军为后军;粮草先行,军兵在后。吕虔曰:“粮草在先,军兵在后,何意也?”操曰:“粮草在后,多被剽掠,故令在前。”虔曰:“倘遇敌军劫去,如之奈何?”操曰:“且待敌军到时,却又理会。”虚心疑未决。操令粮食辎重沿河堑至延津。操在后军,听得前军发喊,急教人看时,报说:“河北大将文丑兵至,我军皆弃粮草,四散奔走。后军又远,将如之何?”操以鞭指南阜曰:“此可暂避。”人马急奔土阜。操令军士皆解衣卸甲少歇,尽放其马。文丑军掩至。众将曰:“贼至矣!可急收马匹,退回白马!”荀攸急止之曰:“此正可以饵敌,何故反退?”操急以目视荀攸而笑。攸知其意,不复言。文丑军既得粮草车仗,又来抢马。军士不依队伍,自相杂乱。袁绍又派文丑去报颜良之仇,但文丑又被关羽所杀。刘备写书欲与关羽联络,关羽得到刘备来信后,毅然决定离开曹操,前去河北寻找刘备。
在生活中: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有自信心,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自信心的话,就永远别想干好任何一件事情。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认识自己的意志。”所以,无论干什么事情自信心是不可以缺少的。
在学习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难题和困哪都不可以想着放弃,而要坚持不懈,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有可能把这个难题和困哪克服,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所以,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