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边城》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边城》读后感 篇1
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充满物欲的地方,很多人都会这样说。对于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的我们,我们无法抗拒人类生存的本能——竞争,我们无法脱离世界,因为我们承担着对世界,对人类,对社会,对家庭的那份责任。既然我们无法改变世界,就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人类本性真善美的一面——品味《边城》。
人之初,性本善。翠翠正是人性真善美的化身,她用她那种最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人类最美的语言——爱。
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是美的。他们之间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感情是纯洁 的,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自然。
翠翠与爷爷之间的亲情是美的。湘西渡口的宁静是祖孙俩生活的主旋律,爷爷身上那种淳朴厚道的倔强似一台加速器,使翠翠一步一步走向爱河的边缘,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微,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 为了翠翠的幸福,他一次又一次地打听傩送的消息,当他听到傩送为翠翠半夜献歌时,心中的那份高兴劲,几乎让他彻夜难眠。他为翠翠唱歌,带着翠翠走过人生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刻。
渡口周围的民风是美的。类似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淳朴互助互爱的民俗展示了湘西自然与人性的交融,渡口也成为了展示人性美的平台。即使是最卑微,身处最底层也依然保持着湘西人特有的那份淳朴。
傩送与大老之间的兄弟之情是美丽的,傩送为哥哥在月色下唱歌,平等向翠翠示爱,他没有自恃有唱歌的才能而把自己置于有利的位置,让哥哥失去竞争真爱的机会,后来大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而死,更彰显出了兄弟之间真挚无私的情谊。而傩送也因此而内疚,忍痛割舍了这段难能可贵的爱情,从此离家出走,杳无音讯。
或许美丽的背后总是深藏悲伤,爷爷死了,带着未完成的心愿,走了。翠翠孤独了,最爱的两个人都离她而去,留下的只有无尽的等待,等待那遥遥无期的爱,等待......
到了冬天,那个塌了的白塔又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中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茶峒。
凄凉朴素,忧伤无语。
那幅宁静的画卷,那段动人的爱情.......
亲爱的朋友,人性中并不缺乏美,关键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用真心去发现,领略人性光辉。让我们的人生行囊充满人性的真善美,让我们的脚步迈的更加坚实,更加豪迈。
《边城》读后感 篇2
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有一个地方:那里没有城市的高楼大厦,只有绿竹摇曳的山林和清澈见底的小溪;那里没有刺耳的汽笛声,只有清凉的山风和动人的山歌;那里没有玻璃般易碎的情感,只有善良淳朴的民风和如清风的心动……那里就是茶峒,湘西的一个无人知晓的小山城,宛如一个隔绝尘世的世外桃源。茶峒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令人向往——那里的景,那里的人,那里的情……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美境中,悄悄地上演了一场令人忧伤和无奈的生命之曲。
这里有一条小溪,溪边有一座白塔,塔下住着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条黄狗。女孩梳着长长的辫子,黑黑的面颊上两只眼睛清明如水晶,在山林间自由成长的她总是洋溢着甜蜜的微笑。她是那么淳朴善良,宛如天空中的白云,宛如含苞待放的山花——她就是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靠摆渡为生。小溪那边有一个男孩,他有着被天使吻过的好嗓子,却只为她一人唱响整座山城;他不太会说情话,却总是为她一人遮天蔽日。他就是性情爽快却情感细腻的二老——傩送。他们的故事从那个河边的晚上开始:懵懂的心在朦胧的`夜色中,在流淌的溪水边相遇,爱的萌芽从小小的误解与吵嘴中滋生。傩送打开了她心灵的窗扉,守住了她心中的那座城。翠翠和二老本该谱写一段令人羡慕的爱情故事,而命运却给他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同样爱上翠翠的大老为了成全弟弟,出海做生意却意外落水身亡。傩送不怨翠翠,只恨自己,于是他选择了逃避——傩送走了,离开这个让他想念却又伤痛的地方和人。爷爷也走了,摆渡船上只留下了翠翠,一个人守着那条小溪,望着对面的山城。茶峒还是原来的茶峒,那里的翠竹依旧摇曳,有情人的山歌还是一句接着一句地响着,而翠翠的心却是凉的,她孤独地等在白塔下,抱着一丝微弱的希望——“这个人也许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有一天,那个曾经跟她拌嘴却深爱着她,愿永远为她高歌的傩送会回来,他们的故事仍然会继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个故事没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情,没有王子与公主童话的浪漫,它却带给每个读者那么多的忧伤和惋惜。它本没有结局,可是常常在我的梦里,翠翠终究等到了傩送,他们在春天烂漫的桃树下相拥,粉嫩的花瓣在他们身边飞舞——原来蓦然回首,她永远都在那里,等着那一树桃花,等着他抵达。
《边城》读后感 篇3
《边城》主要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陲小城茶洞为背景,描绘湘西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以船夫少女崔璀的爱情悲剧,凸显人性的善与美,灵魂的澄明与纯净。
在川湘交界的茶洞附近,小西白塔旁,住着英雄崔璀和她祖父的老船夫。察东市有一条船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长子是天宝,次子是罗松。崔璀在端午节去看了龙舟比赛,遇到了送走他们的年轻英俊的水手,给崔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哥哥天宝也爱上了崔璀,提前请媒人吻她。天宝告诉我,一年前他爱上了崔璀,诺告诉天宝,两年前他爱上了崔璀,天宝吃了一惊。但这时候当地团总拿新磨当嫁妆,要把女儿许配给诺。而诺派宁愿继承一艘破船也不愿嫁给崔璀。两兄弟没有按照当地的习俗进行决斗,而是用唱民歌的公平浪漫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感情,让崔璀从中选择。诺松是个好歌手,天宝知道除了弟弟他不会唱歌,于是心灰意冷,大老远去做生意。在碧溪河边,只听到连夜送来的歌。后来,歌曲再也没有响起。老船夫忍不住问。我以为是老板唱的,后来才知道:歌手是个信差。老板说了实话就去做生意了。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板在一艘水船上出事了,淹死了.码头的船总是很平稳,因为他的儿子天宝死了,对老船夫变得冷淡了。顺顺船长不愿意再做崔璀派来的媳妇了。老船夫不得不沮丧地回家。崔璀问他,但他什么也没说。夜里雨下得很大,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崔璀起床发现船被冲走了,房子后面的白塔倒塌了。崔璀去找她的祖父,但发现老人在雷死的时候已经死了.老兵杨,热心地陪伴,靠摆渡谋生,等待她归来。
《边城》被大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存下来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被摧毁,唯物主义货币主义无处不在的浅薄、庸俗、腐败的现实而言的。《边城》描述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不讲等级,不讲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亲相爱。祖父对孙女的爱,崔璀对诺翠的爱,天宝兄弟对崔璀的赤诚之爱,兄弟之间赤诚的兄弟之爱,都代表着无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力图描述湘西自然的澄明,也要描述湘西人心灵的澄明。《边城》写歌求婚,兄弟结婚,祖父和崔璀相依为命,这些湘西人的生活形式和方式,都隐含着现实生活中失去古代美德和价值观的悲哀,以及对现代文明中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仰慕湘西人的生活方式,也想重建民族道德和人格。
世界上有纯洁自然的爱,生活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边城》读后感 篇4
中时第一次读《边城》,急匆匆地,有点心焦,只顾着在书中找寻翠翠的爱情命运,读完之后大发感慨、叹息、伤感。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开始我对于翠翠在那美丽的黄昏所感觉到的“薄薄的凄凉的味道”很不理解,想了许久,似乎有了点模模糊糊的感受。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一直记得那种感觉。
第二次读《边城》,我已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在文学院接受了点文学熏陶,于是不再急于情节,细细读来。看到的不再仅仅是翠翠、傩送以及天保的爱情故事,而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放在了书中描绘的宁静、美丽的世界里,品味那淳朴、善良、真挚的人性之美。读完之后还阅读了沈从文的传记和一些赏析文章,知道了沈从文对那片土地的特殊感情,知道了他的'古朴的写作语言精炼生动而又贴近生活。这以后再回顾《边城》,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今天三读《边城》,即将大学毕业的我已经积累了许多文学理论知识,但我却只能默默无言。心静如水地读完,依然有一种淡淡的心酸缭绕心间,久久不能释怀。“美丽会让人心变得脆弱”,我忽然想起这么一句话,顿觉深有同感。
沈从文先生在《〈边城〉题记》中写道:“因此这个作品即或与某种文学理论相符合,批评家便加以各种赞美,这种批评其实仍然不免成为作者的侮辱。他们既并不想明白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便无法说明这个作品的得失——这本书不是为他们而写的。……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这才明白对于我来说,默默无言是对的。“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又岂是我所能把握。对于《边城》,我没有妄加评论的权利。虽有溢美之词藏于心里,欲开口言说,才发觉根本找不到合适的言辞来表达。用沈老先生的话来说,这种赞美“不免成为作者的侮辱”,我想受侮辱的不仅是作者,还有《边城》。或许《边城》本身就是《边城》的最好诠释和概括,除此之外,任何的对《边城》的评论都是拙劣的。在《边城》这样的作品面前,只要安静地欣赏,细细品读就好。
去年电视剧《血色湘西》热播,我也曾痴痴守候观看。电视画面唯美,情节跌宕起伏,爱恨情仇,生生死死,可谓精彩动人。当时一直觉得《血色湘西》是根据《边城》改编的,二者很有相似之处。今三读《边城》,不以为然。
我想《边城》不仅是沈从文的故乡,而且是你的、我的、所有人的故乡。
《边城》读后感 篇5
放寒假了,我手捧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一口气读完了,受益匪浅,让人浮想联翩。
《边城》这部小说,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展开的。小说描绘了湘西美丽的桃源世界:茶峒的小山城中,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便是故事的开头。
小山城中的人家三三二二,都依山傍水,房前屋后掩映着桃花、梨花……山是绿的,水是绿的,两岸的翠竹也是绿的,小女孩的名字就由两岸的翠竹的颜色而取名为翠翠。青山绿水养育了她,也养了她清澈纯净的性格。读着读着,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立刻让我联想到电影《少林寺》的插曲《牧羊曲》中优美画面:桃花源处的'人家,小溪流水潺潺,阿黄狗通晓人性……
《边城》这部小说中的人物,融入了作者的理想:老船夫对生活的满足、对于人的厚道;天保的豁达大度;傩送的笃情专情……当然湘西淳朴的民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爷爷摆渡不肯收钱,甚至到了撒钱丢地上相背而行的地步,小说中爷爷买猪肉互相推钱的情景描写也是如此。即使是城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十分不在意钱的人。总之这是一个没有功利性的边城,人人重义轻利。这又让我想起童年在农村生活:你家送我河塘里捉的鱼,我家送你鸡下的蛋;小伙伴们在别人家的花草田里打滚,上树掏鸟窝、摘桑椹,下地里摘别人家的黄瓜;小时候当放牛娃,小河边捉鱼虾……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翠翠。天保在求爱无望后退出,后驾船闯滩而死,傩送因为家庭的阻力,舍弃翠翠下桃源而去,而翠翠仍与黄狗坚守渡口……
如果说这个爱情故事是个悲剧,倒不如说它是一种无奈。俗话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人生谁能说都如人所愿?我曾经也时常绕着校园的围墙独步,常想起鲁迅在《少年闰土》中写的那句话:“只看见院子里的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心中的不如意、心中的无奈与烦恼怎好向园外人诉说?
冬日读《边城》犹如暖阳照射人心,让人有净化心灵之感。《边城》的人生是纯洁的,翠翠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她做摆渡人默默付出却不贪图虚荣,她心中有所爱有所求,却并不为此挣扎。从某种角度可不可以这样说呢,学校这方净土可不可以算作是沈从文理想的“边城”甘做“摆渡人”,是不是还要有精神层面上更高的追求?我是不是应该在心灵的高处,修座纯洁的白塔?
《边城》读后感 篇6
《边城》讲的是一个古朴美丽的世界里的人与事,这篇文章围绕着翠翠与大老、二老间的爱情,展开了一个美中带有哀愁的故事。这里所有的人,无论贫富贵贱,几乎都是纯朴善良、可敬可爱的。我想这便是作者心中的乌托邦吧,但,对于梦,它是美的,对于现实,他是残酷的。
边城如同世外桃源,这里不同于金钱至上,追名逐利、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这里的社会该是善良的人都向往的地方吧,但谁又能逃离命运的捉弄呢?
《边城》应该更适合社会上的人读,因为他们受社会的影响将心中的天平向物质方面倾斜,有的已忘却了曾经学生时代的美好,童年的天真,这本书更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内心。这本书轻轻地告诉人们:淡化金钱,注重感情,珍惜爱你的'人,要有生活的希望,保护淳朴之心,不包藏祸心......倘若人人向往“边城”,那这个世界会离美好和谐更进一步。
我并不很了解社会,但在道听途说中便猜想,社会是绝对比不上学校的,社会上的人充斥了经济上的纠纷,利益的争夺,这很刺激,也容易让人心碎。“不要到了社会才说这个世界怎么是这样”这是我母亲告诫我说的,她说“你应该了解社会及其走向”。她是过来人,总是讲些让我听后不可思议的事情。世界果真如此吗?我没见过诸如偷窃、凶杀、投毒等事件。在我心中,这个世界就差不多同边城一样,是美好的。所有不好的是几乎都只是不凑巧罢了。
但我常听我母亲说,现在的人可不同于以前了......那些事在我心中,是那么可怕,我也恐惧我会走向社会。我想,与沈从文截然相反的人该是莫言了吧。一个是理想的,一个是现实的。在读《边城》之前,我刚读完莫言的《红树林》,这是两个极端化的世界。但更打动我的不是《边城》,而是《红树林》,因为里面描写了光明外表下的黑暗,它更接近现实。一个让我谨记过去的淳朴,一个则让我有认识社会、防范灾祸之心。他们的伟岸为我的平凡增添了力量,希望能看破红尘,并爱上红尘......
最后以莫言的一句话来告诫自己:只有正视生活中的和人性中的黑暗与丑恶,才能彰显光明与美好,才能使人们透过现实中的黑暗云雾看到理想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