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百科 > 总结精选 > 正文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

2024/12/30总结精选

爱习作提供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精选20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自己承当了六年级下学期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年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自己尽职尽责.依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

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时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果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协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规范,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平安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示的学生,和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协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身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维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另外,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和考虑问题的取向,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时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本学年,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当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时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对比实验体会集体的涵义,集体的作用.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 篇2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这一学期,按照教学目标有计划的完成了本册书的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比较强,通过自学、讨论、交流等形式的教学,学生的认知能力都有所提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 篇3

本学期我们根据思想品德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全学期依照教学内容和结合班的实际进行授课,重点做了下面几点工作。

一、基本情况概述

认真做好制订的“思品、社会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的学习、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组织思想品德、社会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研讨讲座。积极开展全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积极参与课程的新教材辅导,并在实验中整理经验,发现问题。

二、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习。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在班上搞了一次“优秀作业评比”活动,对被选到优秀作业的同学给予奖励,对没有选上的同学教育他们今后要努力,争取下次被选上。

2、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的“三化”建设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市民,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3、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4、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教学资源。

(3)教师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把课上“乐”。大多数教师都不同程度的可以做到以上几点。

(4)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四、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老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上(搜集材料的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学校应注意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问题,应加强学科组集体备课,在教学设备、资料上加大投入,引导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这样会更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 篇4

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习。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在班上搞了一次“优秀作业评比”活动,对被选到优秀作业的同学给予奖励,对没有选上的同学教育他们今后要努力,争取下次被选上。

2、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的环境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市民。

3、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4、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5、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6、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孩子,通过我在课后耐心的指导与交流,学业成绩有所提高,学习习惯也越来越好。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教学资源。

3、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课上“乐”。

4、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上。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 篇5

为了提高以后的教育教学技能,深刻反思本学期教育教学的存在的问题,特作总结,以便搞好下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基本情况

我六(7)班共有学生54人,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课后不温习,导致本次检查成绩极不理想,这有学生问题,也有我自身问题。

二、取得的成绩

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我主要实施的措施有: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

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我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学习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色、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知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注重实效情感的评价标准。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道德评价标准难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导行阶段的教学首先借助教材,从理性的角度向学生阐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是非标准,但仅有这些理性的标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树立起情感的评价标准。通过介绍一些英雄或老一辈革命家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让学生真切感悟到什么叫高尚,什么是自己应该学习的榜样。在指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时,不仅让学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备什么样的高尚品质,而且让学生记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一些感人的细节。让学生从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伟大,从而产生热爱英雄人物之情。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 篇6

在新学期伊始,我承担了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一次担任这个学科的教学,我做了许多尝试,现对半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挖掘教材,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

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以“参加集体活动有益还是无益”为题展开辩论会,学生积极性很高,多方搜集资料,派选正、反方队员,积极进行辩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更深地认识到了参加集体活动的好处。在学习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时,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让学生让王查一查、实地看一看培养学生动手搜集能力。

二、进行热爱家乡教育,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教材的`第二单元是《欢迎到我家乡来》,教材充分关注本省的社会发展特点,突出地域特色,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将“一山一水一圣人”拓展出去,将我国的名山大川、传统文化、古老文明、历史人物等知识有机的串联起来。我充分挖掘本地资源,让学生通过问大人、上网调查、搜集资料等方式搜集本地的名胜古迹、风景秀丽的地方、土特产、传统风俗、家乡工艺品、家乡名人,举行家乡风情博览会让学生认识家乡的美丽,感受家乡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宣传环保,让学生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第三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生活环境,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本单元“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引导生活”,我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为探究性学习,在“垃圾带来的烦恼”、“节约用水”、“环境好我快乐”这几个主题活动中,我安排了讨论、调查、表演、制作、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有充分的认识。同时我也给学生补充大量的资料,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认识更充分,通过举行保护环境报做什么“演讲会、“环境保护从我做起”黑板报等让学生在自己环保的同时宣传环保。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体现的道德对儿童的发胀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在教育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担负的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教育。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 篇7

本学期,我担任了五年级五个班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下来,我和我的学生都收获不少。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和教学目标。

本学科开设的目的我想应该是,让学生们明白,从他们出生就是一个社会人,社会即学校,学校即社会的道理,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们正确的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一个具有爱心,责任心,以及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

在这本教材中,融合和了历史文化,和地理知识等很多百科的知识。比如,我们为什么叫"炎黄子孙"。讲了炎帝和黄帝的历史和功绩,使我和我的学生从中学到了很多。更因为我们了解了我们的"根"!

在教学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了我们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造纸术的'流程甚至是在当时卖纸的价钱。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这节课。

二、让品德课回归生活,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

在课程中,我们还学到了抗日战争。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大多数孩子都是将近出生在21世纪,所以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并没有我们这代人了解的更加透彻和深刻。所以在给学生们讲清楚抗日战争的故事后,再结合电视剧《李小龙传奇》开展了讨论。讨论李小龙为什么要学武术,为什么要在战胜对手后大声的说出,"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这些话。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平等又而激烈的讨论。丛中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只有了国家的强大,我们才能够跟好的过上幸福的生活!在这节课后同学们都被李小龙的这种爱国精神震撼了,都表示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争取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国家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为孩子们将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打好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做人的原则等等。使他们将来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热爱生活,丛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真正的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在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道德的认识,培养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

在教学中,我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知为,"析辨导行"十分重要。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注重实效情感的评价标准。动情用理,辨析导行。我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动情用理导行,让学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脑。我相信只要肯努力,不断改进,以后一定会想到更好的方法的。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 篇8

本学期我们根据思想品德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全学期依照教学内容和结合班的实际进行授课,重点做了下面几点工作。

一、基本情况概述

认真做好制订的“思品、社会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的学习、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组织思想品德、社会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研讨讲座。积极开展全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积极参与课程的新教材辅导,并在实验中整理经验,发现问题。

二、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习。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在班上搞了一次“优秀作业评比”活动,对被选到优秀作业的同学给予奖励,对没有选上的同学教育他们今后要努力,争取下次被选上。

2、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的“三化”建设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市民,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3、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4、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教学资源。

(3)教师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把课上“乐”。大多数教师都不同程度的可以做到以上几点。

(4)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四、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老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上(搜集材料的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学校应注意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问题,应加强学科组集体备课,在教学设备、资料上加大投入,引导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这样会更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 篇9

本学期,我担任了五年级五个班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下来,我和我的学生都收获不少。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和教学目标。

本学科开设的目的我想应该是,让学生们明白,从他们出生就是一个社会人,社会即学校,学校即社会的道理,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们正确的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一个具有爱心,责任心,以及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

在这本教材中,融合和了历史文化,和地理知识等很多百科的知识。比如,我们为什么叫"炎黄子孙"。讲了炎帝和黄帝的历史和功绩,使我和我的学生从中学到了很多。更因为我们了解了我们的"根"!

在教学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了我们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造纸术的.流程甚至是在当时卖纸的价钱。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这节课。

二、让品德课回归生活,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

在课程中,我们还学到了抗日战争。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大多数孩子都是将近出生在21世纪,所以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并没有我们这代人了解的更加透彻和深刻。所以在给学生们讲清楚抗日战争的故事后,再结合电视剧《李小龙传奇》开展了讨论。讨论李小龙为什么要学武术,为什么要在战胜对手后大声的说出,"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这些话。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平等又而激烈的讨论。丛中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只有了国家的强大,我们才能够跟好的过上幸福的生活!在这节课后同学们都被李小龙的这种爱国精神震撼了,都表示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争取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国家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为孩子们将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打好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做人的原则等等。使他们将来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热爱生活,丛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真正的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在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道德的认识,培养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

在教学中,我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知为,"析辨导行"十分重要。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注重实效情感的评价标准。动情用理,辨析导行。我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动情用理导行,让学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脑。我相信只要肯努力,不断改进,以后一定会想到更好的方法的。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 篇10

本学年自己承当了六年级下学期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年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自己尽职尽责.依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

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时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果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协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规范,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平安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示的学生,和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协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身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维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另外,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和考虑问题的取向,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时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本学年,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当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时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对比实验体会集体的涵义,集体的作用.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 篇11

为了提高以后的教育教学技能,深刻反思本学期教育教学的存在的问题,特作总结,以便搞好下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基本情况

我六(7)班共有学生54人,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课后不温习,导致本次检查成绩极不理想,这有学生问题,也有我自身问题。

二、取得的成绩

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我主要实施的措施有: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

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我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学习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色、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知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注重实效情感的评价标准。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道德评价标准难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导行阶段的教学首先借助教材,从理性的角度向学生阐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是非标准,但仅有这些理性的标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树立起情感的评价标准。通过介绍一些英雄或老一辈革命家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让学生真切感悟到什么叫高尚,什么是自己应该学习的榜样。在指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时,不仅让学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备什么样的高尚品质,而且让学生记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一些感人的细节。让学生从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伟大,从而产生热爱英雄人物之情。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 篇12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学校的一门重要学科,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为了使今后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克服缺点。现将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

首先根据教材内容,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对课文内容作了具体的安排,重点讲述的课文针对班内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如在讲述一、二课时教育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小朋友对学习耐心、认真,不懂就问,同时从小认真学习长大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在实践上。如谢飞、李秋贤等学生他们也学会了不懂就问的'道理,后来学习有了较大的进步。

其次在讲述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一章时,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劳动人们的辛苦和勤劳,是我们的伟大领袖的正确领导,以及革命先辈不怕牺牲换来的今天美好的生活,现在我们要学好本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强大。特别是我们的祖国有强大的科学,有宇宙飞船的上太空,说明了我们祖国的科学先进。我们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主人,所以我们更加要努力学好文化,同时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有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再次,课文用较大的篇幅来教育学生要团结同学,帮助同学,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善心,培养学生有一种积极的上进心和集体主义感。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有待于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为教育教学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 篇13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品生课和三、四年级品社课的教学任务。低年级的教学注重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而中年级的教学则注重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两个年级虽然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教育的凸显性,都是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本着这种理念,此学期在教学上总结如下。

一、撰写计划,完善教学

开学初,在学校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导下,我细心地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领会其教育思想,认真撰写教学计划,做到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把握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适时拓展资源,注重人文关怀,做到有的放矢。

二、以人为本,营造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给予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师生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释放,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得以调动,课堂得以真正“活”起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要让其活力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就要让课堂完全成为他们自我发展和自我展示的舞台。对他们而言,课堂不能是一个简单的探求知识的过程,而是他们快乐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们不能是“配角”,不能只是在老师的指挥下沿固定轨道前进去捕获某个答案,而是实际的参与者,教育教学中的主角。课堂是他们的,自由而且快乐,他们是在快乐中学习。这样,每个学生作为有生命的个体,作为活生生的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让他们的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俭以养德,创设情境

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在教学中我补充了低碳与我们的生活的相关知识,引导孩子们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因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四、拓展训练,指导行为

课堂上在认真学习教科书的知识之外,精心设计课外阅读资料:如国家大事,身边模范等,用品德与社会的眼光给予学生拓展训练,打开他们的思路,使课本知识得以有效的补充。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与辉煌,感受社会,感受历史,让他们对社会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样潜移默化地指导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本学期由于改革了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听其声”、“观其形”、“动其情”、“悟其理”,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如: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够丰富,教学媒体的设计还有待提高,个别学生的耐心辅导还欠缺等等。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做好课后的反思。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在这一学期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新课标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

1、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2、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虽然本学期所承担的品德与社会课的学生比较少,但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完成品德课的互动活动。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调动学生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本学期我们根据思想品德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全学期依照教学内容和结合班的实际进行授课,重点做了下面几点工作。

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习。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

2、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的“三化”建设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市民。

3、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4、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5、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教学资源。

(3)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课上“乐”。

(4)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上(搜集材料的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 篇14

在新学期伊始,我承担了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一次担任这个学科的教学,我做了许多尝试,现对半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挖掘教材,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

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以“参加集体活动有益还是无益”为题展开辩论会,学生积极性很高,多方搜集资料,派选正、反方队员,积极进行辩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更深地认识到了参加集体活动的好处。在学习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时,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让学生让王查一查、实地看一看培养学生动手搜集能力。

二、进行热爱家乡教育,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教材的第二单元是《欢迎到我家乡来》,教材充分关注本省的'社会发展特点,突出地域特色,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将“一山一水一圣人”拓展出去,将我国的名山大川、传统文化、古老文明、历史人物等知识有机的串联起来。我充分挖掘本地资源,让学生通过问大人、上网调查、搜集资料等方式搜集本地的名胜古迹、风景秀丽的地方、土特产、传统风俗、家乡工艺品、家乡名人,举行家乡风情博览会让学生认识家乡的美丽,感受家乡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宣传环保,让学生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第三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生活环境,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本单元“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引导生活”,我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为探究性学习,在“垃圾带来的烦恼”、“节约用水”、“环境好我快乐”这几个主题活动中,我安排了讨论、调查、表演、制作、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有充分的认识。同时我也给学生补充大量的资料,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认识更充分,通过举行保护环境报做什么“演讲会、“环境保护从我做起”黑板报等让学生在自己环保的同时宣传环保。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体现的道德对儿童的发胀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在教育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担负的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教育。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 篇15

本学期,我承担了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制定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现将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采取互动的动态式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与各项活动相结合

1、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2、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

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

纵观得失,觉得社会学科面对不同的学生,面对不同的内容,要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教学,并着眼于更开放的、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力图在短短的40分钟内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更感兴趣,更想探究,更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做自己的小主人,做社会的小主人。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 篇16

本学期,我承担了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制定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现将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采取互动的动态式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与各项活动相结合

1、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2、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

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

纵观得失,觉得社会学科面对不同的学生,面对不同的内容,要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教学,并着眼于更开放的、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力图在短短的40分钟内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更感兴趣,更想探究,更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做自己的小主人,做社会的小主人。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 篇17

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习。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在班上搞了一次“优秀作业评比”活动,对被选到优秀作业的同学给予奖励,对没有选上的同学教育他们今后要努力,争取下次被选上。

2、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的环境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市民。

3、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4、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5、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6、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孩子,通过我在课后耐心的.指导与交流,学业成绩有所提高,学习习惯也越来越好。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教学资源。

3、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课上“乐”。

4、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上。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 篇18

本人承担了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年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

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中把思品与社会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 篇19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品生课和三、四年级品社课的教学任务。低年级的教学注重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而中年级的教学则注重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两个年级虽然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教育的凸显性,都是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本着这种理念,此学期在教学上总结如下。

一、撰写计划,完善教学

开学初,在学校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导下,我细心地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领会其教育思想,认真撰写教学计划,做到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把握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适时拓展资源,注重人文关怀,做到有的放矢。

二、以人为本,营造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给予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师生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释放,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得以调动,课堂得以真正“活”起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要让其活力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就要让课堂完全成为他们自我发展和自我展示的舞台。对他们而言,课堂不能是一个简单的探求知识的过程,而是他们快乐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们不能是“配角”,不能只是在老师的指挥下沿固定轨道前进去捕获某个答案,而是实际的参与者,教育教学中的主角。课堂是他们的,自由而且快乐,他们是在快乐中学习。这样,每个学生作为有生命的个体,作为活生生的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让他们的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俭以养德,创设情境

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在教学中我补充了低碳与我们的生活的相关知识,引导孩子们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因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四、拓展训练,指导行为

课堂上在认真学习教科书的知识之外,精心设计课外阅读资料:如国家大事,身边模范等,用品德与社会的眼光给予学生拓展训练,打开他们的思路,使课本知识得以有效的补充。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与辉煌,感受社会,感受历史,让他们对社会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样潜移默化地指导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本学期由于改革了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听其声”、“观其形”、“动其情”、“悟其理”,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如: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够丰富,教学媒体的设计还有待提高,个别学生的耐心辅导还欠缺等等。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做好课后的反思。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在这一学期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新课标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

1、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2、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虽然本学期所承担的品德与社会课的学生比较少,但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完成品德课的互动活动。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调动学生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本学期我们根据思想品德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全学期依照教学内容和结合班的实际进行授课,重点做了下面几点工作。

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习。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

2、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的“三化”建设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市民。

3、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4、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5、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教学资源。

(3)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课上“乐”。

(4)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上(搜集材料的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 篇20

品德在当今社会可以说是一张名片,有品德之人方能成就大业,孔孟也提到礼义廉耻,也就是我们的品德修养,讲求做人处世的道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持。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学期目标

本期来,本人承担了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实施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三、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