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素质提升方案
爱习作提供的小学综合素质提升方案(精选18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综合素质提升方案 篇1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精神,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素质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全面性;通过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引导广大小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结合我校课程改革以及学生评价改革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本着“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原则,我校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淡化甄别与选拔,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通过评价,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把握优势,增强自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评价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评价应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引导学校正确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从德、智、体等诸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2.全面性原则
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要有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着眼于全面性,反映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发展性原则
评价要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评价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注重评价的过程,使多元评价更进一步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4.多元化原则
评价内容应体现多元,即从过去过分重视学业成绩转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及兴趣特长表现等多方面得到综合发展。其中科学文化素质及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5.差异性原则
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在坚持评定内容全面性的前提下,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现学生见的差异性,要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6.可操作性原则
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然要经历一个实验、积累、总结、完善的过程,要逐步完善评定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要做到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简单、易行、科学、合理。
7.人文性原则
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评价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激励学生增强自尊性、自信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评价内容
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及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考核情况、身体健康情况、兴趣特长表现、教师寄语及班主任评语。
1、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说明
思品习惯及心理素质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在文明礼貌、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劳动习惯、与人合作、不怕挫折、爱护环境的八项指标进行评价。统一制定评价标准,各年级依据标准做认真细致的考核。
科学文化素质按照课程计划要求,对学生所学的语文、数学、英语、思品、艺术(音乐、美术)、劳动共八门学科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五项指标进行评价。统一制定学科素质发展标准,各年级依据标准进行测试。
2、考核
情况语文学科素质的发展、知识的掌握;数学学科素质的发展、数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学校统一命制试题,对校学生进行集体与个别考核。
身体健康情况体育课成绩、体质健康标准。
1)运动与健康知识考核成绩(由相关教师提供学生的考每位核试卷);
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由相关教师提供);
3)学生到校率(由班主任提供,并签字);
4)参加体育课活动的情况(由相关教师提供,并签字);
5)参加学校与校级以上体育活动的情况(由相关教师提供,并签字);
6)参加学校与校级以上体育活动获奖情况(获奖证书的原件、复印件)。
兴趣特长表现兴趣爱好、社会活动、特长认定、获奖方面。
1)学校创设环境;;
2)定期组织社会活动
3)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
3、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技术与设计、信息技术考核成绩(由相关教师提供每位学生的考核试卷)
1、研究性学习成果(如:各学科的小制作、小设计、各类总结、活动报告、小论文等);
2.小制作、小论文、小发明,以及课题方案、报告等的获奖情况(获奖证书的原件、复印件)。
3.研究性学习、技术与设计、信息技术考核试题,由学校组织人员拟订,统一组织考试;
小学综合素质提升方案 篇2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落实。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一、对课程的本质和标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课程评价标准对于课程评价有很强的指向性,确定课程评价标准,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具体需要考虑的问题有:
2、学生与社会都是价值主体,作为评价主体的课程评价者如何综合考虑学生与社会的需要。
3、课程评价标准如何既体现学生主体的共同需要又体现学生的个性要求。
4、学生参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习程度的大小,是否有一定的兴趣。
5、当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不一致时,价值主体的需要只有通过评价主体的意识和理解才能起作用,因此,评价者对价值主体需要的认识、理解,是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即使当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趋于一致时,主体的真实需要与主体的愿望之间仍会有差距,因而应尽量使愿望与需要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主观价值标准与客观价值标准的一致性。
二、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学校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
三、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内容。
地方课程:探索活动(一——五年级)
校本课程: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共开发了以下课程作为我们各年级的校本课程。
一、二年级:小学生道德修养、安全教育、传统文化。
三年级:小学生道德修养、环境教育、国学启蒙、安全教育。
四年级:小学生道德修养、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传统文化。
五、六年级:小学生道德修养、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
四、评价标准与方法:
(一)地方课程评价内容、标准及方法:
内容与标准:学习兴趣与参与态度、学生认知与技能、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的养成、学习成果等方面(具体参看附表)。
方法:
1、学生自评互评,即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小组成员对伙伴的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出勤情况、学习材料准备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方面的内容给予学生评价。
(二)校本课程评价内容、标准及方法:
五、内容与标准: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学生情况的评价。对教师评价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材、教案等,主要看这些内容是否符合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符合“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情况主要指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态度、学生认知与技能、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的养成、学习成果等方面(具体参看附表)。
方法:
1、学生自评互评,即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小组成员对伙伴的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出勤情况、学习材料准备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方面的内容给予学生评价。
3、对教师的评价随学校对教师计划、备课等检查进行。
小学综合素质提升方案 篇3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精神,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素质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全面性;通过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引导广大小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结合我校课程改革以及学生评价改革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本着“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原则,我校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淡化甄别与选拔,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通过评价,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把握优势,增强自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评价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评价应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引导学校正确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从德、智、体等诸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2.全面性原则
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要有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着眼于全面性,反映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发展性原则
评价要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评价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注重评价的过程,使多元评价更进一步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4.多元化原则
评价内容应体现多元,即从过去过分重视学业成绩转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及兴趣特长表现等多方面得到综合发展。其中科学文化素质及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5.差异性原则
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在坚持评定内容全面性的前提下,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现学生见的差异性,要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6.可操作性原则
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然要经历一个实验、积累、总结、完善的过程,要逐步完善评定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要做到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简单、易行、科学、合理。
7.人文性原则
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评价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激励学生增强自尊性、自信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评价内容
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及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考核情况、身体健康情况、兴趣特长表现、教师寄语及班主任评语。
1、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说明
思品习惯及心理素质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在文明礼貌、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劳动习惯、与人合作、不怕挫折、爱护环境的八项指标进行评价。统一制定评价标准,各年级依据标准做认真细致的考核。
科学文化素质按照课程计划要求,对学生所学的语文、数学、英语、思品、艺术(音乐、美术)、劳动共八门学科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五项指标进行评价。统一制定学科素质发展标准,各年级依据标准进行测试。
2、考核
情况语文学科素质的发展、知识的掌握;数学学科素质的发展、数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学校统一命制试题,对校学生进行集体与个别考核。
身体健康情况体育课成绩、体质健康标准。
1)运动与健康知识考核成绩(由相关教师提供学生的考每位核试卷);
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由相关教师提供);
3)学生到校率(由班主任提供,并签字);
4)参加体育课活动的情况(由相关教师提供,并签字);
5)参加学校与校级以上体育活动的情况(由相关教师提供,并签字);
6)参加学校与校级以上体育活动获奖情况(获奖证书的原件、复印件)。
兴趣特长表现兴趣爱好、社会活动、特长认定、获奖方面。
1)学校创设环境;;
2)定期组织社会活动
3)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
3、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技术与设计、信息技术考核成绩(由相关教师提供每位学生的考核试卷)
1、研究性学习成果(如:各学科的小制作、小设计、各类总结、活动报告、小论文等);
2.小制作、小论文、小发明,以及课题方案、报告等的获奖情况(获奖证书的原件、复印件)。
3.研究性学习、技术与设计、信息技术考核试题,由学校组织人员拟订,统一组织考试;
小学综合素质提升方案 篇4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xx]6号),根据《xx省“xx”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xx年度xx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管理干部培训工作安排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区教体局xx年暑期校本培训指导方案要求,特制订本培训方案。
一、培训目标:
1、以“立足课堂、聚焦课堂,提升技能,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有效学习评价”为主题。
2、培训主要内容:提升师德修养、研修教师专业标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研修有效学习评价等
3、面向全体教师,以提升教师有效学习指导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培训时效性为重点。
4、开展班主任主题培训,强化班主任班级管理、组织协调能力。
二、培训内容
板块一:教师师德培训
1、培训内容观看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视频,弘扬高尚师德,增强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教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结合价值观教育,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
2、形式:观看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视频,进行自我反思剖析活动。
3、要求:教师个人撰写师德反思报告或教育反思等。
板块二:教师专业标准学习
1、培训内容:分学科研读教师专业标准。
2、培训形式:结合课标的学习,组织教师进行分学科培训,邀请外校骨干教师进行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师说课活动。
3、培训要求:每位教师撰写一篇教育叙事,字数xx字左右。进行教师专业标准试卷测评,对前期已制定的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分教研组进行修改完善。
板块三:班主任专题研修
1、培训内容:专家讲座,主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培训形式:专家讲座,班主任经验交流。
3、要求:每位班主任老师撰写班级管理总结报告,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设想。
板块四:有效学习评价研修
1、培训内容:学习课程标准中“评价建议”的内容,以教师说课为基础,进行评课议课活动。结合北师大教授即将在下学期开展的课例研究活动,进行课堂观察量表的学习和使用的培训,将评课中的“123” (即“1”个亮点“2”个商榷“3”个建议)要求与课堂评价进行整合,让老师学会如何评价教学效果。
2、培训形式:课例研讨,观课议课。
3、培训要求:学会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分三个教研组分别分析一节优秀课例,在评课中将评课中的“123”说清楚。
板块五:信息素养提升培训
1、培训内容:45岁以下教师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微课制作的培训,45岁以上教师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和使用的培训。
2、要求:开展专家讲座和个人自学制作相结合的形式。每位教师根据学科教学要求撰写一篇教学设计,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学校骨干教师针对本学科制作一节微课。
板块六:教师读书交流活动
1、目的: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提升教师素养,指导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
2、内容:教师读书内容为教师专业发展类、课堂教学类、班级管理类等,暑期应完成6本书的阅读。
3、形式:以教师自学为主,举办读书沙龙,畅谈读书感悟,交流班级阅读活动开展的方式和方法。
三、校本培训领导小组:
组 长:窦
成 员:
职责:
1、全面负责学校教师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管理和总结工作;
2、负责校本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考核工作;
3、整理、留存有关继续教育的资料、考核成绩、建立培训档案等。
四、培训要求:
1、参加培训的每位教师每天应及时签到,如要请假,须履行请假手续,学校同意方可。
2、校本培训考勤将纳入绩效考核中。
3、每位教师应积极对待校本培训工作,将校本培训作为提高自己专业的重要途径。
4、每位教师应及时完成培训作业,认真填写培训研修录,各项材料及时交教导处留存。
小学综合素质提升方案 篇5
一、开放目的:
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途径和机会,使学生在参观、体验过程中,提高动手实践、研究创造、思维拓展等综合能力,丰富假期生活。
二、开放时间:
1月19日——2月26日
三、开放内容:
(一)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
1、活动内容:针对各活动课特点,开展相应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2、活动形式:学习及实践探究(详见附件)
3、实施过程:公布各室活动内容,学生自主选择参与
4、活动对象:全市5-8年级学生
5、活动时间:20xx年1月19日—2月9日(详见附件)
(二)科技展品参观体验
1、活动内容:
参观体验走廊及各展室的科技展品
2、活动形式:
参观体验
3、实施过程:
在中心,专人指导下,进行参观及体验
4、活动对象:
全市中小学生(可由家长陪同参观体验)
5、活动时间:
20xx年1月19日—2月26日(需提前预约)
周一至周五(春节期间除外) 8:30—3:30
四、有关要求:
1、本次开放活动,学生均自愿参加,学校及家庭要提前做好学生往来及活动中的安全、纪律等方面的教育,确保活动安全、有益。
2、学生到中心开展参观及实践体验期间,中心将对每名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记录与评价,评价结果将通过适当的方式反馈给学校或家长。
五、开放地点及联系方式:
1、开放地点:
西岗区中小学综合素质教育中心
2、具体地址:
西岗区工人村工十巷2号
3、乘车路线:
18、19、414、407路公交车工人村站下车,海达广场大连锁厂后身
4、联系电话:
5、电子邮箱:
小学综合素质提升方案 篇6
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以下这个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日常评价和学生的成长记录为基础,力求内容全面、客观,程序科学、规范,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建立科学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教学预定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二、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评价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过程性原则。评价要关注学生成长历程,把日常评价、成长记录与学科模块测试结合起来,把纸笔测试与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实验操作等结合起来,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三)激励性原则。评价要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肯定成绩、表彰先进、树立榜样,使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从而使评价成为一种激励学生不断发展的动力。
(四)科学性原则。评价要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努力获取学生的全面信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特长发展,扩大评价的涵盖面。
(五)互动性原则。评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交流互动,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参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三、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
(一)评价内容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项内容。
1、基础性发展目标主要有: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
(1)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家乡、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等)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主动维护民族团结,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行为习惯。
(2)学习愿望和能力:具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结合所学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3)交流与合作: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各项文体及社会实践活动,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学会尊重和理解对方。
(4)个性与情感:能够注重情感体验,逐步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对生活、学习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能积极乐观地对待困难,逐步养成勤奋、自律、宽容、自强的个性品质。
(5)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和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主动参与教学环境,养成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具有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学会质疑、调查和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6)运动与健康:热爱体育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具有一定的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7)审美与表现:拥有健康的'审美世界,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积极参加各项艺术活动,能用适当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或有一项艺术特长。
2、学科学习目标
学科学习目标即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学习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
(二)评价标准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主要指基础性发展评价标准。
1、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方面的评定,凡符合基本标准者,可评为合格。凡有突出问题,不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基本标准,可暂不评定等级,但要将突出问题如实记载。
在关心集体、爱护国家和集体财产、保护环境、参加公益活动方面有突出表现并得到省、市、县(区)有关部门嘉奖的,将具体内容填写在相应评价项目的“突出表现”栏中。
2、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评定等级分A、B、C、D四级。
凡符合标准并有突出表现,且有详细、明确证据的(以附件形式提供),经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确认,可评定为A;凡符合基本标准者,可评定为B或C;不符合基本要求者,评定为D。
凡评定为A等级的学生,必须有突出表现的有效记载,否则,视为无效。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学习能力方面评定为A:学习主动、积极,各科成绩一贯优秀;小创造、小发明经过专业评价机构认证或者在省、市组织的相关活动中获奖;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文学艺术作品;在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竞赛活动中获得等级奖等。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方面评定为A:在校内外大型体育、文艺活动中有突出表现;身体素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到优秀等级;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相关部门组织被认可的体育比赛的前十名获奖者,音乐、美术等比赛获三等奖以上(含集体项目);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体育比赛的前六名获奖者和各项音乐、美术等比赛中获二等奖以上获得者(含集体项目)。
四、评价方式与方法
(一)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方式
1、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教学即时评价和单元测试评价
(1)课堂教学即时评价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学习目标或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具体表现,给以及时的肯定、表扬、鼓励或纠正。
(2)单元测试评价: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单元学习内容,采用书面、口试或实践活动等方式来检测学生对每单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情况。
2、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一学期学习的综合性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成绩、期末学科测试成绩、总结性评价成绩三者相加,最后形成终结性评价并以等级形式呈现。
(二)评价方法
1、重视日常评价。班主任、学科教师要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习惯、学习状况与发展、学习特点与潜能等情况,对学生达到的学科和学段目标进行随机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成长记录中要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社会实践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期末考试和单元测试的信息等。成长记录要典型、客观、真实。
五、评价结果
(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客观、公正的整体描述。评语应在教师对搜集到的学生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学、家长、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产生。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注意积极鼓励,正面肯定成绩为主。
评价等级分为A、B、C、D、E五级,依次对应优秀、良好、中等、一般、不合格,描述小学生综合素质不同方面的发展状况。对学生某一方面表现评价为“不合格”时,应极其慎重。
(二)小学生毕业标准由小学生毕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两部分组成。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及格以上和综合素质评价一般以上,准予毕业。
小学生升入初中时,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小学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和成长手册应一并装入学生个人档案带到初中。
六、评价的组织实施
(一)建立组织机构。各市(县)区教育局要成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地区详细的评价工作方案,指导学校的评价工作,监控评价过程,查处违规行为。各小学要成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作为本校评价工作的领导和仲裁机构。委员会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一般为7—9人,在本校公示后报本地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每班都要成立班级评价小组,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每个小组成员5—7人,由班主任担任组长。
(二)建立公示制度。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及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应向学生及家长做出明确的解释并公示。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对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
(三)建立申诉和举报制度。对评价的结论,如果班级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分歧,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结论;对于原则性的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委员会,经过广泛和深入调查和讨论后做出决定。
(四)学生、家长和教师对评价过程中的违纪行为,可向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和投诉,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负责调查和处理。对评价工作委员会答复或处理不满意的,可向本地教育行政部门反映。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详细记录各项举报、申诉、查处过程及结果。
(五)建立诚信制度。对参加评价工作的人员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应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取消其参与评价工作资格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六)建立监控制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应组织人员对评价工作不定期进行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估,全面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纠正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评价工作结束后,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在各学校按照一定的比例抽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核实,尤其是对获得“优秀”等级学生的状况进行复核。
小学综合素质提升方案 篇7
一、评价目的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生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通过形式多样的全面评价获得的多源反馈信息而深刻的积极的改进教学,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对学生科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的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的文化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评价原则
激励性原则:让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要使学生喜欢科学喜欢评价
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要承认学生有两种或多种差异,允许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误。
参与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评价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
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原则:对学生平时参与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态度、情感、合作与交流能力进行评价。
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时间,阶段评——终评相结合;评价方法,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评价准则,定性描述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三、评价措施
1、建立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制度
课堂表现记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科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角度的发展目标进行观察记录和评定。通过课堂表现记录,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关注的就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更关注了学生整个科学探究中对知识技能、掌握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采用教师定期量评价的方式,划分好、较好、一般三个等级,并记录下学生的课堂精彩表现,最后综合起来给予总评,给出鼓励性的评语或者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发展。
2、建立小组合作评价制度
合作评价是指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中组评。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有谁的解决问题思路广泛,谁的`方法最精妙,谁在本次合作中的进步最大,谁的贡献最多等等。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全面评价,包括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主要目标是给学生的学业和其他发展评定成绩,提供及时的建设性的成绩反馈。
4、具体几个方面评价:
1>、平时表现(由教师评)30%
A、课堂表现(10%)
B、书面作业(10%)
C、其它学习态度10%)
2>、期末考查50%
A、书面考试(30%或略高)
B、实践考试(20%或稍低)
3>、自评、互评20%
A、自评(10%)B、互评(10%)
4>、具体评价要求:
①、平时表现(由教师评)30%
A、课堂表现(10%)
操作办法:教师每班准备一份名单类似点名册。在每次上课时把学生的表现记录下来,主要看学生回答问题,实验分析,实验操作中的表现等,有好的表现就打五角星。不认真行为,就记三角形。期末根据所得五角星和三角形,确定在课堂表现方面的分数。
B、书面作业(10%)
操作办法:根据平时作业的批阅情况记载确定该学生获得的分数。作业一般是打等级制的,可分派任务给课代表或小组长列表记载。
C、其它学习态度(10%)
操作办法:主要包括教师布置的实验材料的准备情况,科学课上的积极性,作业的订正情况等。根据记载情况给予一定的分数。
②、期末考查50%
A、书面考试(30%或略高):具体操作方法应该和以往的考查一样,主要应提高命题质量。
B、实践考试(20%或稍低):由教师出题由学生单独以实践操作完成一定的实验答题,也可采用抽题方式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和实验,实验中的现象分析等情况可以让学生记录在纸上,实际是一种实践和书面相结合的考查方法。
③、自评、互评20%
A、自评(10%):
可以编制问卷让学生自评,看结果确定学生的分值。主要是列举本学期学生应做到的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对照自己做到了哪几条,再加上最后几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答。
B、互评(10%):
通过小组讨论对小组中的成员进行评价是有其合理性的。
具体操作办法:自评中的问卷由小组中的成员共同讨论,给本小组中的成员进行评定。
④、最终结果的呈现
把学生三个方面所得的百分数按以下标准转换成等级。如:90-100为“优”,80-89为“良”,60-79为“及格”,59及以下为“不及格”。
小学综合素质提升方案 篇8
体育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体育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体育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一、评价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它明确了学生、教师和课程自身是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体育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
二、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
体育课程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
1、对课程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体育课程开发委员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应占多大的权重,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体育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3、对课程评价体系的评价
1、学校体育课程评价任务由课程实验研究小组具体承担。校长担任课程改革组长,全面负责制定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2、学校体育课程的评价标准要分学科制订,科学、合理、细致,具有教育和发展功能。精心设计符合李家小学实际的评价标准,注重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水平。
3、对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评价要以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为准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生动化。
4、体育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5、体育课程评价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以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研究体育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体育课程的开发水平。
6、体育课程的评价要注重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体育课程不断革新、不断适应学校学生学习需求的机制。
三、体育课程评价的对象:
对体育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对体育课程方案的可行性的评价、对体育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
评价内容分为“对体育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分析、对体育课程方案可行性的评价、对体育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体育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我们所应用的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全面、有效、可信等。
1.背景评价。背景评价是最基本的评价,包括界定学校的背景,确认课程的服务对象并评估其需求,确认满足需求的可能方式,诊断需求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判断目标是否能响应已知的需求。背景评价旨在提供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2.输入评价。这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而且可以得到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价,是对课程实施可行性的评估。它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各种方案的潜在成本;课程的优势与劣势;课程伦理问题;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等问题。
3.过程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描述课程实施过程,从而确定或者预测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有关活动是否按预定计划得到实施;是否在以有效的方式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等,从而为课程开发者提供修正课程的有效信息。
4.成果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测量、解释和判断课程的成效。具体的做法是收集一些与结果有关的各种描述与判断,把它们与前三个方面的评价联系起来,对课程的价值与优点作出判断与解释。在斯塔弗比尔姆看来,成果评价仍然是质量控制的一种手段,而不只是最终的鉴定。
小学综合素质提升方案 篇9
为认真做好我校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我校办学和教学实际,特制定本评价方案。
一、组织机构
领导组组长:王彩玲
副组长:杨焕珍关红梅
成员:全体班主任
二、评价原则和内容
(一)坚持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多样化和评价工作民主化原则,充分体现过程性、发展性、激励性评价要求,注重质性评价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二)评价内容
小学毕业综合素质评定内容:学生的学习与探究能力、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交流与合能力,审美与表现,体育与健康五个方面,从五个维度23个要素,若干个突出表现对小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评价方案
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1、学生自评:学生通过自我陈述、自我鉴定,按评价内容的方面对自己在小学里的成长过程,所取得的成绩(如:荣誉证书、书画作品等)及今后努力方向进行充分展示和自我描述,并给出自评等级。
2、家长评价:以各学生法定监护人对学生在家庭中生活、劳动、习惯等方面表现给学生进行评价。
3、同学互评:全班同学在听取学生个人自我陈述,展示和作出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互相评价。
4、教师评价:由了解学生的5名教师(含班主任1人)组成评价小组,根据学生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与探究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审美与表现、体育与健康五个方面给予全面评价并给出评价等级。
同学评价、教师评价采取多档生效或中档生效的原则进行,严禁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一人填写等级,使评价过程化。
小学综合素质提升方案 篇10
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以下这个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日常评价和学生的成长记录为基础,力求内容全面、客观,程序科学、规范,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建立科学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教学预定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二、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评价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过程性原则。评价要关注学生成长历程,把日常评价、成长记录与学科模块测试结合起来,把纸笔测试与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实验操作等结合起来,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三)激励性原则。评价要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肯定成绩、表彰先进、树立榜样,使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从而使评价成为一种激励学生不断发展的动力。
(四)科学性原则。评价要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努力获取学生的全面信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特长发展,扩大评价的涵盖面。
(五)互动性原则。评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交流互动,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参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三、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
(一)评价内容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项内容。
1、基础性发展目标主要有: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
(1)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家乡、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等)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主动维护民族团结,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行为习惯。
(2)学习愿望和能力:具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结合所学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3)交流与合作: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各项文体及社会实践活动,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学会尊重和理解对方。
(4)个性与情感:能够注重情感体验,逐步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对生活、学习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能积极乐观地对待困难,逐步养成勤奋、自律、宽容、自强的个性品质。
(5)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和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主动参与教学环境,养成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具有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学会质疑、调查和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6)运动与健康:热爱体育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具有一定的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7)审美与表现:拥有健康的审美世界,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积极参加各项艺术活动,能用适当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或有一项艺术特长。
2、学科学习目标
学科学习目标即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学习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
(二)评价标准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主要指基础性发展评价标准。
1、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方面的评定,凡符合基本标准者,可评为合格。凡有突出问题,不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基本标准,可暂不评定等级,但要将突出问题如实记载。
在关心集体、爱护国家和集体财产、保护环境、参加公益活动方面有突出表现并得到省、市、县(区)有关部门嘉奖的,将具体内容填写在相应评价项目的“突出表现”栏中。
2、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评定等级分A、B、C、D四级。
凡符合标准并有突出表现,且有详细、明确证据的(以附件形式提供),经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确认,可评定为A;凡符合基本标准者,可评定为B或C;不符合基本要求者,评定为D。
凡评定为A等级的学生,必须有突出表现的有效记载,否则,视为无效。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学习能力方面评定为A:学习主动、积极,各科成绩一贯优秀;小创造、小发明经过专业评价机构认证或者在省、市组织的相关活动中获奖;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文学艺术作品;在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竞赛活动中获得等级奖等。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方面评定为A:在校内外大型体育、文艺活动中有突出表现;身体素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到优秀等级;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相关部门组织被认可的体育比赛的前十名获奖者,音乐、美术等比赛获三等奖以上(含集体项目);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体育比赛的前六名获奖者和各项音乐、美术等比赛中获二等奖以上获得者(含集体项目)。
四、评价方式与方法
(一)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方式
1、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教学即时评价和单元测试评价
(1)课堂教学即时评价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学习目标或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具体表现,给以及时的肯定、表扬、鼓励或纠正。
(2)单元测试评价: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单元学习内容,采用书面、口试或实践活动等方式来检测学生对每单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情况。
2、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一学期学习的综合性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成绩、期末学科测试成绩、总结性评价成绩三者相加,最后形成终结性评价并以等级形式呈现。
(二)评价方法
1、重视日常评价。班主任、学科教师要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习惯、学习状况与发展、学习特点与潜能等情况,对学生达到的学科和学段目标进行随机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成长记录中要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社会实践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期末考试和单元测试的'信息等。成长记录要典型、客观、真实。
五、评价结果
(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客观、公正的整体描述。评语应在教师对搜集到的学生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学、家长、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产生。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注意积极鼓励,正面肯定成绩为主。
评价等级分为A、B、C、D、E五级,依次对应优秀、良好、中等、一般、不合格,描述小学生综合素质不同方面的发展状况。对学生某一方面表现评价为“不合格”时,应极其慎重。
(二)小学生毕业标准由小学生毕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两部分组成。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及格以上和综合素质评价一般以上,准予毕业。
小学生升入初中时,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小学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和成长手册应一并装入学生个人档案带到初中。
六、评价的组织实施
(一)建立组织机构。各市(县)区教育局要成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地区详细的评价工作方案,指导学校的评价工作,监控评价过程,查处违规行为。各小学要成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作为本校评价工作的领导和仲裁机构。委员会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一般为7—9人,在本校公示后报本地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每班都要成立班级评价小组,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每个小组成员5—7人,由班主任担任组长。
(二)建立公示制度。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及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应向学生及家长做出明确的解释并公示。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对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
(三)建立申诉和举报制度。对评价的结论,如果班级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分歧,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结论;对于原则性的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委员会,经过广泛和深入调查和讨论后做出决定。
(四)学生、家长和教师对评价过程中的违纪行为,可向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和投诉,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负责调查和处理。对评价工作委员会答复或处理不满意的,可向本地教育行政部门反映。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详细记录各项举报、申诉、查处过程及结果。
(五)建立诚信制度。对参加评价工作的人员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应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取消其参与评价工作资格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六)建立监控制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应组织人员对评价工作不定期进行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估,全面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纠正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评价工作结束后,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在各学校按照一定的比例抽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核实,尤其是对获得“优秀”等级学生的状况进行复核。
小学综合素质提升方案 篇11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精神,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素质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全面性;通过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引导广大小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结合我校课程改革以及学生评价改革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本着“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原则,我校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淡化甄别与选拔,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通过评价,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把握优势,增强自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评价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评价应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引导学校正确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从德、智、体等诸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2.全面性原则
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要有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着眼于全面性,反映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发展性原则
评价要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评价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注重评价的过程,使多元评价更进一步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4.多元化原则
评价内容应体现多元,即从过去过分重视学业成绩转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及兴趣特长表现等多方面得到综合发展。其中科学文化素质及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5.差异性原则
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在坚持评定内容全面性的前提下,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现学生见的差异性,要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6.可操作性原则
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然要经历一个实验、积累、总结、完善的过程,要逐步完善评定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要做到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简单、易行、科学、合理。
7.人文性原则
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评价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激励学生增强自尊性、自信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评价内容
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及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考核情况、身体健康情况、兴趣特长表现、教师寄语及班主任评语。
1、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说明
思品习惯及心理素质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在文明礼貌、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劳动习惯、与人合作、不怕挫折、爱护环境的八项指标进行评价。统一制定评价标准,各年级依据标准做认真细致的考核。
科学文化素质按照课程计划要求,对学生所学的语文、数学、英语、思品、艺术(音乐、美术)、劳动共八门学科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五项指标进行评价。统一制定学科素质发展标准,各年级依据标准进行测试。
2、考核
情况语文学科素质的发展、知识的掌握;数学学科素质的发展、数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学校统一命制试题,对校学生进行集体与个别考核。
身体健康情况体育课成绩、体质健康标准。
1)运动与健康知识考核成绩(由相关教师提供学生的考每位核试卷);
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由相关教师提供);
3)学生到校率(由班主任提供,并签字);
4)参加体育课活动的情况(由相关教师提供,并签字);
5)参加学校与校级以上体育活动的情况(由相关教师提供,并签字);
6)参加学校与校级以上体育活动获奖情况(获奖证书的原件、复印件)。
兴趣特长表现兴趣爱好、社会活动、特长认定、获奖方面。
1)学校创设环境;;
2)定期组织社会活动
3)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
3、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技术与设计、信息技术考核成绩(由相关教师提供每位学生的考核试卷)
1、研究性学习成果(如:各学科的小制作、小设计、各类总结、活动报告、小论文等);
2.小制作、小论文、小发明,以及课题方案、报告等的获奖情况(获奖证书的原件、复印件)。
3.研究性学习、技术与设计、信息技术考核试题,由学校组织人员拟订,统一组织考试;
小学综合素质提升方案 篇12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这一理念简约而明确地要求教师构建一种全面完善的、重过程的、重创新的教学体系,而美术评价也不例外,作为美术教师,同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关注对学生学习目的、态度、审美意识的评价,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与评价。
二、评价目标
1、通过全方位动态评价,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评价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得到发展,并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肯定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水平以外,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情感的评价。
2、通过有效的评价,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
3、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着力于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多的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评价内容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美术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总目标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书画特长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四、评价形式和方式
1、以过程评价方式评价: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听听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解释,尤其是对那些很特别的'画,比如画面看起来显“乱”,不容易看明白画面意思和内容的时候,老师需要和他们耐心的交流,了解过程和意图,并肯定他们在创作上的大胆和创新。
2、以评语的方式评价:以口头、笔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口头上评价外,还可以在学生创作的作品上写上“色彩丰富!” “造型独特!” “有创意!”等书面评价。
3、以自评、互评的方式评价:学生作业完成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举办一些有趣的作品展,将学生所有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欣赏、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把对作品的评价用语言表述出来。
4、美术成绩以平时为主,期末为辅,既要看结果,更注重看过程,提高平时的课堂效率。因此美术评价的方式分为两部分:“过程性”评价和“期末综合等级”评价。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个性特点,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美术考核成绩采用“优良中差”等级评价的方式,结合平时学生的课堂表现,期末测试,给予综合成绩。
5、根据《美术标准》的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依照年龄分成三个年龄段,即低年级段(一二年级)、中年级段(三四年级)、高年级段(五六年级)。设置考核细则如下:
①低年级段:通过用不同工具或材料将所感,所想表现出来。
A、能使用各种线条,形状,色彩进行绘画表现。
B、表现大胆创新。
C、对材料有大致了解,能进行简单造型制作。
②中年级:通过用不同工具或材料将所感,所想表现出来。
A、大胆的进行想象,表达自己的创意。
B、用不同的工具进行设计与制作活动。
C、运用撕、剪、刻、折、卷、粘接等基本技法进行立体、半立体纸工制作。
③高年级:用不同工具或材料将所感所想表现出来,考核综合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A、用近大远小和平行透视的规律,初步表现空间关系。
B、在造型活动中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和协调的知识。
C、用不同的材质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
D、用语言和短文的形式,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评述。
E、与同学进行良好的合作。
六、评价工具
(一)“过程性”评价
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一方面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一方面能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该评价的内容是对学生学期每堂课学习情况的评价,也有对学生整个学期学习情况的总评。评价者由学生自己、同学、老师三方面构成,评价的形式是优良中差。
(二)“期末综合等级”评价
美术综合评价包括造型设计、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方面。因此将学期的过程评价与期末的综合评价相结合,得出学生最终的学期美术综合成绩。
在开学初对学生作出说明,美术考核成绩以平时评价为主,期末评价为辅。平时得评定的总和与期末评定相累计得出学期综合评价成绩。
七、实行免试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美术课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对平时作业完成得非常认真、出色,参加区级以上比赛获奖,或者其他方面为学校赢得荣誉的学生,实行美术期末免试制,直接晋级为“优”。既能激发学生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肯定一部分孩子的突出表现,还能激励其他孩子认识不足,完善自己。
教师在评价中利用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成功。参照新课程标准,为我们的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并将课上内容延伸到课外,让我们的学生像雏鹰一样在广阔的天空中展翅飞翔。
小学综合素质提升方案 篇13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精神,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素质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全面性;通过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引导广大小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结合我校课程改革以及学生评价改革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本着“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原则,我校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淡化甄别与选拔,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通过评价,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把握优势,增强自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评价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评价应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引导学校正确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从德、智、体等诸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2.全面性原则
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要有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着眼于全面性,反映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发展性原则
评价要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评价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注重评价的过程,使多元评价更进一步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4.多元化原则
评价内容应体现多元,即从过去过分重视学业成绩转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及兴趣特长表现等多方面得到综合发展。其中科学文化素质及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5.差异性原则
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在坚持评定内容全面性的前提下,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现学生见的差异性,要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6.可操作性原则
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然要经历一个实验、积累、总结、完善的过程,要逐步完善评定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要做到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简单、易行、科学、合理。
7.人文性原则
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评价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激励学生增强自尊性、自信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评价内容
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及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考核情况、身体健康情况、兴趣特长表现、教师寄语及班主任评语。
1、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说明
思品习惯及心理素质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在文明礼貌、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劳动习惯、与人合作、不怕挫折、爱护环境的八项指标进行评价。统一制定评价标准,各年级依据标准做认真细致的考核。
科学文化素质按照课程计划要求,对学生所学的语文、数学、英语、思品、艺术(音乐、美术)、劳动共八门学科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五项指标进行评价。统一制定学科素质发展标准,各年级依据标准进行测试。
2、考核
情况语文学科素质的发展、知识的掌握;数学学科素质的发展、数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学校统一命制试题,对校学生进行集体与个别考核。
身体健康情况体育课成绩、体质健康标准。
1)运动与健康知识考核成绩(由相关教师提供学生的考每位核试卷);
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由相关教师提供);
3)学生到校率(由班主任提供,并签字);
4)参加体育课活动的情况(由相关教师提供,并签字);
5)参加学校与校级以上体育活动的情况(由相关教师提供,并签字);
6)参加学校与校级以上体育活动获奖情况(获奖证书的原件、复印件)。
兴趣特长表现兴趣爱好、社会活动、特长认定、获奖方面。
1)学校创设环境;;
2)定期组织社会活动
3)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
3、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技术与设计、信息技术考核成绩(由相关教师提供每位学生的考核试卷)
1、研究性学习成果(如:各学科的小制作、小设计、各类总结、活动报告、小论文等);
2.小制作、小论文、小发明,以及课题方案、报告等的获奖情况(获奖证书的原件、复印件)。
3.研究性学习、技术与设计、信息技术考核试题,由学校组织人员拟订,统一组织考试;
小学综合素质提升方案 篇14
为认真做好我校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我校办学和教学实际,特制定本评价方案。
一、组织机构
领导组组长:王彩玲
副组长:杨焕珍关红梅
成员:全体班主任
二、评价原则和内容
(一)坚持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多样化和评价工作民主化原则,充分体现过程性、发展性、激励性评价要求,注重质性评价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二)评价内容
小学毕业综合素质评定内容:学生的.学习与探究能力、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交流与合能力,审美与表现,体育与健康五个方面,从五个维度23个要素,若干个突出表现对小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评价方案
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1、学生自评:学生通过自我陈述、自我鉴定,按评价内容的方面对自己在小学里的成长过程,所取得的成绩(如:荣誉证书、书画作品等)及今后努力方向进行充分展示和自我描述,并给出自评等级。
2、家长评价:以各学生法定监护人对学生在家庭中生活、劳动、习惯等方面表现给学生进行评价。
3、同学互评:全班同学在听取学生个人自我陈述,展示和作出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互相评价。
4、教师评价:由了解学生的5名教师(含班主任1人)组成评价小组,根据学生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与探究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审美与表现、体育与健康五个方面给予全面评价并给出评价等级。
同学评价、教师评价采取多档生效或中档生效的原则进行,严禁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一人填写等级,使评价过程化。
小学综合素质提升方案 篇15
一、开放目的:
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途径和机会,使学生在参观、体验过程中,提高动手实践、研究创造、思维拓展等综合能力,丰富假期生活。
二、开放时间:
1月19日——2月26日
三、开放内容:
(一)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
1、活动内容:针对各活动课特点,开展相应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2、活动形式:学习及实践探究
3、实施过程:公布各室活动内容,学生自主选择参与
4、活动对象:全市5-8年级学生
5、活动时间:20xx年1月19日—2月9日
(二)科技展品参观体验
1、活动内容:
参观体验走廊及各展室的科技展品
2、活动形式:
参观体验
3、实施过程:
在中心,专人指导下,进行参观及体验
4、活动对象:
全市中小学生(可由家长陪同参观体验)
5、活动时间:
20xx年1月19日—2月26日(需提前预约)
周一至周五(春节期间除外)8:30—3:30
四、有关要求:
1、本次开放活动,学生均自愿参加,学校及家庭要提前做好学生往来及活动中的安全、纪律等方面的教育,确保活动安全、有益。
2、学生到中心开展参观及实践体验期间,中心将对每名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记录与评价,评价结果将通过适当的方式反馈给学校或家长。
五、开放地点及联系方式:
1、开放地点:
西岗区中小学综合素质教育中心
2、具体地址:
西岗区工人村工十巷2号
3、乘车路线:
18、19、414、407路公交车工人村站下车,海达广场大连锁厂后身
4、联系电话:xxxxx
5、电子邮箱:xxxx
小学综合素质提升方案 篇16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落实。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一、对课程的本质和标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课程评价标准对于课程评价有很强的指向性,确定课程评价标准,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具体需要考虑的问题有:
2、学生与社会都是价值主体,作为评价主体的课程评价者如何综合考虑学生与社会的需要。
3、课程评价标准如何既体现学生主体的共同需要又体现学生的个性要求。
4、学生参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习程度的大小,是否有一定的兴趣。
5、当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不一致时,价值主体的需要只有通过评价主体的意识和理解才能起作用,因此,评价者对价值主体需要的认识、理解,是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即使当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趋于一致时,主体的真实需要与主体的愿望之间仍会有差距,因而应尽量使愿望与需要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主观价值标准与客观价值标准的一致性。
二、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学校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
三、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内容。
地方课程:探索活动(一——五年级)
校本课程: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共开发了以下课程作为我们各年级的校本课程。
一、二年级:小学生道德修养、安全教育、传统文化。
三年级:小学生道德修养、环境教育、国学启蒙、安全教育。
四年级:小学生道德修养、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传统文化。
五、六年级:小学生道德修养、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
四、评价标准与方法:
(一)地方课程评价内容、标准及方法:
内容与标准:学习兴趣与参与态度、学生认知与技能、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的养成、学习成果等方面(具体参看附表)。
方法:
1、学生自评互评,即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小组成员对伙伴的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出勤情况、学习材料准备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方面的内容给予学生评价。
(二)校本课程评价内容、标准及方法:
五、内容与标准: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学生情况的评价。对教师评价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材、教案等,主要看这些内容是否符合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符合“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情况主要指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态度、学生认知与技能、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的养成、学习成果等方面(具体参看附表)。
方法:
1、学生自评互评,即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小组成员对伙伴的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出勤情况、学习材料准备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方面的内容给予学生评价。
3、对教师的评价随学校对教师计划、备课等检查进行。
小学综合素质提升方案 篇17
一、评价目的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生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通过形式多样的全面评价获得的多源反馈信息而深刻的积极的改进教学,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对学生科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的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的文化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评价原则
激励性原则:让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要使学生喜欢科学喜欢评价
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要承认学生有两种或多种差异,允许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误。
参与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评价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
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原则:对学生平时参与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态度、情感、合作与交流能力进行评价。
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时间,阶段评——终评相结合;评价方法,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评价准则,定性描述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三、评价措施
1、建立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制度
课堂表现记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科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角度的发展目标进行观察记录和评定。通过课堂表现记录,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关注的就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更关注了学生整个科学探究中对知识技能、掌握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采用教师定期量评价的方式,划分好、较好、一般三个等级,并记录下学生的课堂精彩表现,最后综合起来给予总评,给出鼓励性的评语或者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发展。
2、建立小组合作评价制度
合作评价是指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中组评。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有谁的解决问题思路广泛,谁的方法最精妙,谁在本次合作中的进步最大,谁的贡献最多等等。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全面评价,包括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主要目标是给学生的学业和其他发展评定成绩,提供及时的建设性的成绩反馈。
4、具体几个方面评价:
1>、平时表现(由教师评)30%
A、课堂表现(10%)
B、书面作业(10%)
C、其它学习态度10%)
2>、期末考查50%
A、书面考试(30%或略高)
B、实践考试(20%或稍低)
3>、自评、互评20%
A、自评(10%)B、互评(10%)
4>、具体评价要求:
①、平时表现(由教师评)30%
A、课堂表现(10%)
操作办法:教师每班准备一份名单类似点名册。在每次上课时把学生的表现记录下来,主要看学生回答问题,实验分析,实验操作中的表现等,有好的表现就打五角星。不认真行为,就记三角形。期末根据所得五角星和三角形,确定在课堂表现方面的分数。
B、书面作业(10%)
操作办法:根据平时作业的批阅情况记载确定该学生获得的分数。作业一般是打等级制的,可分派任务给课代表或小组长列表记载。
C、其它学习态度(10%)
操作办法:主要包括教师布置的实验材料的准备情况,科学课上的积极性,作业的订正情况等。根据记载情况给予一定的分数。
②、期末考查50%
A、书面考试(30%或略高):具体操作方法应该和以往的考查一样,主要应提高命题质量。
B、实践考试(20%或稍低):由教师出题由学生单独以实践操作完成一定的实验答题,也可采用抽题方式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和实验,实验中的现象分析等情况可以让学生记录在纸上,实际是一种实践和书面相结合的考查方法。
③、自评、互评20%
A、自评(10%):
可以编制问卷让学生自评,看结果确定学生的分值。主要是列举本学期学生应做到的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对照自己做到了哪几条,再加上最后几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答。
B、互评(10%):
通过小组讨论对小组中的成员进行评价是有其合理性的。
具体操作办法:自评中的问卷由小组中的成员共同讨论,给本小组中的成员进行评定。
④、最终结果的呈现
把学生三个方面所得的百分数按以下标准转换成等级。如:90-100为“优”,80-89为“良”,60-79为“及格”,59及以下为“不及格”。
小学综合素质提升方案 篇18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xx]6号),根据《xx省“xx”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xx年度xx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管理干部培训工作安排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区教体局xx年暑期校本培训指导方案要求,特制订本培训方案。
一、培训目标:
1、以“立足课堂、聚焦课堂,提升技能,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有效学习评价”为主题。
2、培训主要内容:提升师德修养、研修教师专业标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研修有效学习评价等
3、面向全体教师,以提升教师有效学习指导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培训时效性为重点。
4、开展班主任主题培训,强化班主任班级管理、组织协调能力。
二、培训内容
板块一:教师师德培训
1、培训内容观看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视频,弘扬高尚师德,增强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教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结合价值观教育,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
2、形式:观看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视频,进行自我反思剖析活动。
3、要求:教师个人撰写师德反思报告或教育反思等。
板块二:教师专业标准学习
1、培训内容:分学科研读教师专业标准。
2、培训形式:结合课标的学习,组织教师进行分学科培训,邀请外校骨干教师进行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师说课活动。
3、培训要求:每位教师撰写一篇教育叙事,字数xx字左右。进行教师专业标准试卷测评,对前期已制定的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分教研组进行修改完善。
板块三:班主任专题研修
1、培训内容:专家讲座,主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培训形式:专家讲座,班主任经验交流。
3、要求:每位班主任老师撰写班级管理总结报告,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设想。
板块四:有效学习评价研修
1、培训内容:学习课程标准中“评价建议”的内容,以教师说课为基础,进行评课议课活动。结合北师大教授即将在下学期开展的课例研究活动,进行课堂观察量表的学习和使用的培训,将评课中的“123” (即“1”个亮点“2”个商榷“3”个建议)要求与课堂评价进行整合,让老师学会如何评价教学效果。
2、培训形式:课例研讨,观课议课。
3、培训要求:学会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分三个教研组分别分析一节优秀课例,在评课中将评课中的“123”说清楚。
板块五:信息素养提升培训
1、培训内容:45岁以下教师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微课制作的培训,45岁以上教师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和使用的培训。
2、要求:开展专家讲座和个人自学制作相结合的形式。每位教师根据学科教学要求撰写一篇教学设计,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学校骨干教师针对本学科制作一节微课。
板块六:教师读书交流活动
1、目的: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提升教师素养,指导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
2、内容:教师读书内容为教师专业发展类、课堂教学类、班级管理类等,暑期应完成6本书的阅读。
3、形式:以教师自学为主,举办读书沙龙,畅谈读书感悟,交流班级阅读活动开展的方式和方法。
三、校本培训领导小组:
组 长:窦
成 员:
职责:
1、全面负责学校教师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管理和总结工作;
2、负责校本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考核工作;
3、整理、留存有关继续教育的资料、考核成绩、建立培训档案等。
四、培训要求:
1、参加培训的每位教师每天应及时签到,如要请假,须履行请假手续,学校同意方可。
2、校本培训考勤将纳入绩效考核中。
3、每位教师应积极对待校本培训工作,将校本培训作为提高自己专业的重要途径。
4、每位教师应及时完成培训作业,认真填写培训研修录,各项材料及时交教导处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