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作品 > 随笔 > 正文

骑楼老街:越近越迷离

作者: 王卓森2023/08/04随笔

在海口的骑楼老街,有人看到繁华旧貌,有人遇见停留的风尚,有人勾连起百年前的开埠情景。而我却愿意想象一部下南洋的历史如何写出异乡的漂泊和乡愁中的归来。

在静静的夜晚,我坐在骑楼下的街边一隅,依稀听到南海风浪的吹打之声,犹如来自这片穿越世纪、望向世界的街区的深沉呼吸。骑楼老街,是海口城根上长出来的一段老木,也是老华侨、老海口遗忘在街道上的一个老故事。此刻,从街角传来的琼剧声,让这里悠然飘荡起一份属于海南岛的俗世温暖。

在海南岛,在海口,骑楼老街无疑是一个最有个性也放任着几分慵懒的生活现场。走进老街,无论是抬头仰望楼门头上雕刻的老字号店名,还是为躲避热带火辣的阳光蛰伏在水店里吸椰子水,这两个简单切换的动作,都会让人有一种梦幻之感,好像时光在交错翻动着一本线装旧书与一本彩色新书。

特别喜欢老店名的人情味和典雅之气,这一定是请当时饱读诗书的先生或一言九鼎的名流题写的,每一家店名都不失为一幅好书法,看得出是出自不同人的手笔,每个字都端着一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静气和厚道。

确实,在骑楼老街转多了,会感受到某种独特的气息充盈身外的所有空间,这种气息,兴许就是中国文化、南洋韵味和老海口风情的杂糅吧,光是骑楼的立面和楼顶的造型风格,就几乎没有一家楼房是相同的,缕缕透露着楼房主人当年的用心。

老街的旧主人已经离开我们远去,但新主人依然在褪去百年繁华的得胜沙路、博爱路、中山路、新华路、少史巷、打铁巷、水巷口、五层楼、东亚书店、海南书局、大光书局、琼崖汽车公司、德兴纱绸、裕大公司、胡生记、后天庙、西天庙等等老街道上和一间间老房子中,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晨昏之间进进出出,开着小汽车,骑着电单车、摩托车,抑或步行,上班务职,上学读书,经商从业,引车卖浆,吃喝拉撒,做着当下能做的营生,过着当下该过的日子。

中山路上一家骑楼里,开着一家碳画店,店主是一位七十多岁的女老画师,终日笑脸灿然地用黑碳为别人画人像,一得空闲就素描眼前的街景,一些外地客人和国际友人还被她画到素描稿里,她也成了骑楼老街的一道街景。

骑楼下的风景里,越来越多的岛外游客,不消说是一抹抹流动的色彩,他们好奇的眼神、夸张的表情、徜徉的足印,给老街注入了难得的异域风情。而热情的海口人却是这道风景中最鲜活的生命群体,也是最生动的命运注脚。骑楼老街每一天的剧情,都有海口人起伏的吆喝声和或忙碌或悠闲的身影,他们是骑楼老街不可或缺的符号。

从前,海口市之外的市县,被海口人称为下面,下面的市县人被称为"村逼",一股俨然大都市的骄傲和自豪洋溢在话语中,当然,这也说不上是歧视。

任何一个人在海口呆久了,会从频频过往和点滴接触中认识最本色的海口人,并从内心里认同他们的好客性格和生活哲学。他们不欺生、不排外,是海南岛上最容易相处的人,在巷口有人问路立马放下手中的活计带他走到巷尾。他们宁做一个真实而平凡的市民,也不会差强己意做不切实际之事。

乘坐公交车,海口人争着让座已成为一城风气,传送遐迩,小学生让座大学生,八十九岁让座九十岁。因为生活在骑楼老街之下,车水马龙和茶喧酒闹之声终日不绝于耳,睡起就吃食,简单的幸福轻易就涌满了海口人的内心,滋生了他们的获得感,也培养了他们崇尚一切不用就坏的及时消费的当下人生,快意多于拘谨,乐观胜过发愁,知足之意沁入了他们生活的分分秒秒。

海口人的这一种状态,与骑楼老街慢调的黄昏十分吻合。街灯未上,斜来的夕照越过海甸溪边的钟楼,用金色的刷子涂抹着骑楼老街高过地面的一切,镶嵌着七彩玻璃的窗户把阳光邀请入屋里,赶走夜来临之前老房子里过于沉静的暗幽,让气氛更适合于晚间的经营活动和海岛的夜生活。

此时,我登上水巷口边海口市政府开发的一座新骑楼,向着深深的老街望去,看游人指指点点,想着她的明天,突然十分强烈地愿她走出百年前的旧光景,依旧拓新,叙述另一种散射着现代辉光的新语境。

欲说骑楼老街,越走近她,越是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