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心得
爱习作提供的《论语》读书心得(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论语》读书心得 篇1
“教女人知道,知道知道,不知道不知道,知道。”这句话选自《论语》中的《政治》,这是《论语》中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意思是:“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智慧。”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但对现代人还是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的。
“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知道”这句话包含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都要谦虚诚实,千万不要假装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对待。如果有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不要羞于提问”。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假装理解,敷衍了事,最终只会伤害自己。
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要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快速咨询老师同学。有些学生总是懒惰,想凑合混过去,给自己找各种错误的理由。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错误只是一个错误,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免会有很多漏洞。
让我们“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做一个诚实的人!
《论语》读书心得 篇2
好读书,好读书。这句话真好!人只有读书才能获得知识。月亮升起,星星还在天中顽皮地眨着眼睛。我的书房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我正在背诵论语。这时,我突然读到:三人行一定要有我的老师,那么他们的善者就会从他们那里得到,他们的.坏人就会改变。读了一遍又一遍,冉冉上口,很耐人寻味。是的,我和黄志杰、王泽华这三个好朋友不是都在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吗?我们三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黄志杰是中间学习最好的。当然,在他的带领下,我的作文和数学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的特长是体育,所以我是他们中间的体育委员。我的游泳、跑步和篮球都是庸医!王泽华是个细心的人,所以他是我们的杂物委员。他安排了所有的活动,我们每次都顺利进行,这是他的功劳!
我们三兄弟都是最好的兄弟。三国时期,刘关张喝鸡血来证明他们的友谊。虽然我们不喝鸡血,但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的友谊。我们上个人在生活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我们三个都是最好的朋友,都是男人。我们应该光明正大,不能在黑暗中耍花招。我们三个朋友应该一起度过生死关头。我们坚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团结互助。夜总会过去,光明即将来临。
同舟共济,有福有难。我们应该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来让我们的友谊永远持续下去。只要天在,地在,人在,我们的友谊就永远在!
好孔子,好经典论语!
《论语》读书心得 篇3
当年读《于丹(论语)心得》时,首先被易中天先生的序言所吸引。他说,孔子是灰色的。因为孔子是属于大众的,灰色最具有普适性,与其它色彩搭配,才显示出“和谐”。我不禁击节叹服,易中天先生说得妙极了。而今,在重读了《论语》之后,一个鲜活的孔子形象浮现在眼前。于是,我认为,孔子应当是彩色的。
洋洋洒洒万言《论语》,记录下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精华。首先,孔子的思想是灵动的,是多姿多彩世界的投影。他的言论涉及到治国从政、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学习探究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读着这部著作,你的思维应当始终流动运转,联系当今社会人生百态,做出自己的选择与判断。
其次,从《论语》中你会看出来,孔子他老人家不会摆出来“惟我独尊”的架势,从来没有把自己视为“圣人”,认为自己还有许许多多不足的地方。这才是一位值得敬重的老人,而不是“神”。在他的身上被还原的是生活的色彩,而不是千百年来强行涂抹在他身上的.“油彩”。正因如此,《论语》中所记录的很多是他发自内心的话语,表达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
再次,孔子他老人家的积极“入世”思想,也传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热爱,对多姿多彩的世界由衷赞美,并投入自己的实践。
重读《论语》,常常被一种幸福感所笼罩,为有如此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度,为有如此色彩鲜明的先贤哲人——孔子。
《论语》读书心得 篇4
这两天引导学生自学汉语阅读中的古文《推敲》,引导学生趁热打铁学习《论语》。
教文言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陶冶道德修养。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情感修养、立身处事、治学等方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性格和气度。当然,我也想利用这些短文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学习文言文,一个字:多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绝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阅读指导,将按节奏阅读,养成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困惑和困惑的问题,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钩,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把《论语》和生活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无聊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现实生存的智慧。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1.因为古文中知识点比较多,毕竟是初中生,有些学生可能对个别知识点了解不够。
2.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讨论,但他们的质疑能力仍然相对较差。如果学生能够自己讨论问题并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论语》读书心得 篇5
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飞啊,飞啊,我突然来到了时空隧道,回到20xx年9月1日,这个与众不同的早上,我们相约来到国学课堂,开启了300多天的《论语》学习旅程。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民族,不信神,却敬仰一个人。他所在的家族不是帝王,却历经了两千多年长盛不衰,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孔子!
孔子是《论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现在让我来介绍一下吧!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死于公元前479年3月1日。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这句话可得知,孔子在三十岁时便开始办学校了。文人朱熹的《朱子语类》卷九十三说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可见孔子在人类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孔子身上,我学到了做一个君子必须言行一致,必须明白自己身处的位置。比如:老师就是要做老师的位置上,学生就要在学生的位置上,老师不能违反自己的话,学生也不能出尔反尔,要说到做到。
孔子的学生也很值得敬佩,首先便是学霸颜回。颜回又名颜渊,或子渊。身为孔子最疼爱的弟子之一的颜回,才四十岁便病死了。那他有什么值得敬佩的呢?有言为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颜回身上,我学到了即使条件再艰苦,也要坚持学习。
当然,孔子弟子子路也很让人敬佩。首先,子路很好学。他先后问政、问士、问成人、问事君,分别得到收获。子路也很勇敢,孔子周游列国时,子路总在一旁保护着孔子。同时,子路又很忠心,重视礼节。在卫国大乱中,他不听旁人劝告,坚持救自己的主人子俚,可见他的忠心耿耿。进入主人被劫持的地方与敌人砍杀,被敌人打掉了帽子,他忙去捡,被敌人杀死,临死前还不忘将帽子系在脑袋上,可见他把礼节看得比命还重要。我从子路身上学会了好学、勇敢、忠心等优秀品格。
读了《论语》,我更深切地接触到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主要以“仁”为中心。“仁”的偏旁表示人,而“二”字的`短横线表示自己,长横表示别人,也就是爱自己少一点,爱别人多一点。虽然《论语》二十章的学习结束了,但不代表追求《论语》的学生生涯结束了。希望我继续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君子,发扬儒家文化思想。比如:当纪律委员管理班级纪律时,学习委员却站了出来,我会用《论语》中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劝告他。当班长制定一些对自己有利对他人有害的规定时,我会说:“其身正,不明而行;其身不正,虽命不从。”
希望《论语》被更多人知晓,让孔子的文化思想传遍整个世界!
《论语》读书心得 篇6
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人们从于丹的讲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论语》中的一些教导,以帮助自己求得心灵的`平安,帮助自己为人处事、帮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于丹《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论语》,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确实,在今天这么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个人心理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重要。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工作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一定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即便是实现了目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乐。同样,对于一所学校目标的适切制订,将会增强教职员工的团队精神;远大的理想,将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直前。
前一段时间于丹教授到日本讲授论语,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她的想像。这说明日本对儒家文化的重视超过中国。但现代日本等许多国家的政体和经济发展并非是靠儒家文化,靠的是现代制度创新与文化继承两者并行,不是全面抛弃,也不是全面保留。国家拥有现代政体,同时社会、家庭、个人也保留一些传统的价值观,这两者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制度与文化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孔子《论语》等传统文化能帮助人得到一些内心平安以及一些处事之道。于丹论语的现象其实是向中国社会启示如何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并同时建立和维护民主、平等、法制的现代社会制度,可以大力提倡传统文化中对个人价值观和修养有益的教导。
于丹的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这就是于丹的力量,这就是于丹带给人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