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之团团麦积山
在甘肃省天水市东南方50公里处,西秦岭山脉小陇山的深处,层峦叠嶂、群峰耸峙,曲径通幽、溪水潺潺,美景中突起一座并不算高的孤峰,其形似麦垛,崖面龛似蜂窝,栈道纵横飞架,烟雨笼罩之时,横云飞渡之际,如海市蜃楼之幻景。这就是有 "西北山水泉林之冠"之誉的麦积山。《玉堂闲话》道: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丈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
提起中国的佛教艺术,通常会想到闻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与绚丽的壁画而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壮丽的石刻鹊起八方的云冈、龙门石窟一起,麦积山则以精美的泥塑闻名于世,位列中国四大石窟之中。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罗马,与南方的茶马古道相比,更显出文化的厚重。在这条曲折坎坷的大道上,有驼队的脚印、士大夫与商人的风尘仆仆和历史的沉淀。麦积山便是丝绸之路上一个不朽的见证,是古人留给后人珍贵的文化和艺术瑰宝。
文明的鼎盛需要高人助推,南宋永初年间有两位传经布道的僧人昙弘和玄高,他们禅居麦积山,学徒多达300余人,因此这里佛气日盛、香火渐旺。越来越多的人将对佛祖的信仰倾注在了麦积山的石窟中,手艺精湛的工匠用虔诚的双手为我们留下了一尊尊泥塑。北魏、西魏、北周以及后来的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凿窟者络绎不绝,造像万千。积累之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这194个窟龛、7800多件泥塑、石刻,1000多平方米壁画及8座北朝的崖阁。
漫游麦积山,无论远眺,还是身处栈道,崖体上高达15米的巨大佛像都给人以肃然起敬之感。凝视他们的眼神,端详他们或冥想,或沉思,或微笑,或嗔怒的面容,好似可以真切听到他们的呼吸和心跳。置身于大大小小,神情各异的神佛之中,一股磅礴的力量、智慧的气息会扑面而来。那是古代工匠历经千年而不朽的高超技艺,是历史穿越千年走来的灿烂和辉煌。1600多年的风吹雨打,剥落了部分泥塑的棱角,却没有吞噬掉雄伟的形体,留下了永恒不变的慈爱眼睛,悲悯俯瞰山水松涛,垂怜芸芸众生。
与这些栩栩如生的泥塑相伴的,是鲜艳的色彩。无论是佛身上的细勾慢抹,还是龛壁上绘就的祥云、飞天、故事、佛像,依旧耀目、依然耀眼、依然光彩熠熠,文明在这些五色交杂中闪烁着神圣的光芒。
一路上都在疑惑,在如此陡峭的山体上,没有任何先进科技手段的古人,是如何攀爬在陡崖上,塑出如此具有惊人的内心世界和极富表现力的佛身的?据记载,古人凿石窟时,自下堆木,至高处,营造一层,木材随之拆除,最后至山脚。听导游说,直到现在,当地仍流传有"砍完南山柴,修起积麦崖","先有万丈柴,后有积麦崖"的民谣。
五代诗人王仁裕攀登麦积山时曾写道:"蹑尽悬崖万仞梯,等闲身与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题。"如今,昔日诗人诗中光秃秃的陡峭悬崖早已成为了历史,麦积山经过加固和修复,崖体稳定、栈道宽阔,人们可以在崖上肆意游走、尽情远眺。
历史的光芒忽明忽暗,却总是薪火相传。敦煌的无数经卷流失异族,许多壁画也被历史上无知的人们销毁殆尽。或许因隐没于深山,麦积山石窟内并未遭到像莫高窟那样的历史性浩劫,正感慨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时,又忽感忧心。其实除了人工破坏之外,大自然的侵袭也不可忽视。麦积山属丹霞地貌,山体结构松散,石窟泥塑正被时间和自然无情风化,古人创造的灿烂文明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吗?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人,我们该做些什么?又能做些什么?
顺着栈道,踏着轻松又沉重的脚步回到地面,久久凝望麦积山满崖的洞窟,准备踏上归程。文明可能会消散,但历史不会被轻易遗忘,那穿越千年的面容和身姿,在我的心里已刻下永远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