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黑井古镇
位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的黑井古镇,自古以来因产盐而兴盛,是云南颇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如今,这里依然保存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城镇格局。古镇没有被涂上花哨的色彩,也没有被贴上耀眼的标签,一直保持着本真面貌。
关于黑井的文字和发展印记,无不留有咸咸的味道。所以,不管你以何种方式进入黑井古镇,也不管从哪个角度或侧面揭开它的面纱,你的脚步、目光、鼻孔、舌头、心灵,都会沾上咸咸的味道。
黑井依山傍水,坐落于龙川江畔。小镇本来与龙川江边的其他村寨没有什么区别,原来的名字也不叫黑井,可一头牛彻底改变了它的命运。据清代《黑盐井志》记载:"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间,一牛倍肥泽,后失牛,因迹之,至井处,牛舔地出盐。"人们为了纪念这头黑牛的丰功伟绩,就称此地为"黑牛盐井",后来干脆直接称为"黑井".
盐,让黑井的味道飘向山外,飘向大江南北。黑井世代男耕女织的生活因此被打破,人们纷纷参与到制盐当中,各路盐商也聚集于黑井,平静的黑井如同煮在锅里的卤水,开始沸腾起来。
远古时代,云贵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底上升变成高山,而海水的盐分却沉淀在山底,随后每经一次地壳运动,都会沉淀一层盐分。黑井地下200米到3400米之间存在着3个盐层,盐层被地下水溶解后就形成卤水,也就是盐水。卤水制成盐需要经过过滤、消毒、煎煮等一系列工序。
透过岁月的窗口,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当时黑井制盐的繁忙景象。
盐,让名不见经传的黑井享誉天下。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在《天龙八部》中亦提到了黑井的盐,"云南产盐不多,只白井、黑井、云龙等九井产盐,每年须向蜀中买盐,盐税甚重,边远贫民一年中往往有数月淡食……"事实上,当时黑井的盐不仅在周边地区销售,还由马帮和镖局经驿道运往"南疆数省,边陲邻国".
建于明朝的黑井大龙祠内,至今悬挂着一块清朝雍正皇帝题写的牌匾。此匾长2米多,宽0.8米,匾上雕刻着9个龙头,书写着"灵源普泽"四个大字。这是雍正皇帝对当时黑井卤水惠泽普天下的评价,也是一种历史见证。
也许是黑井"累"了,也许是"海盐"的力量太过强大,昔日富甲一方的黑井没能逃脱衰落的命运。如今,人们制盐的背影已经隐退到一段段发黄的历史里,黑井犹如历经岁月沧桑的老者,静静地坐在时光的边缘……
在黑井,一切已归于宁静,静得似乎能听到阳光落在小巷石板上的声音。要不是那些石雕、石牌坊,古戏台、古寺庙,古盐井、煮盐灶台的存在,谁也不敢把黑井昔日制盐的繁荣景象与如今静若处子的小镇联想在一块。
古镇上的武家大院是黑井最著名的一处明清建筑,系当年大盐商武氏家族的宅第,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大院依山就势,布局独特,整个建筑由四个天井组成,共有99间房、108扇门,四通八达,规模宏大,具有浓浓的黑井地方民间建筑特色。
斗转星移,黑井古镇和武家大院都历经了沧桑变迁,那青石板路上的深深蹄印,那木刻花窗、雕梁画栋上,无不在诉说着它们的历史与曾经的辉煌。
行走于黑井,似乎在每一片瓦上都能读到耐人寻味的东西,在每一块砖上都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那深深的盐井口虽然安装着铁栏门,可那一把把生锈的铁锁又怎能锁得住人们追忆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