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作品 > 随笔 > 正文

中秋节的前世今生

作者: 王登佐2023/06/04随笔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中秋节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团圆、和谐、吉祥和平安,给人以甜美至纯的心灵感受。

然而,近年的中秋节,传统节味愈来愈淡,甚至在一些人看来,现在中秋节几乎成了月饼节的代名词。

丹桂飘香,又是一年月圆夜,今年的中秋让我们和家人一起围坐窗前桌旁,望明月诉柔情,吃美食品文化。

 

来源:祀土地神报告丰收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中秋与秋社有关。我国是个农业国家,农事和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古人在播种的时候,祀土地神祈求丰收,在收成时也祀土地神报告丰收,答谢神祇的护佑。前者叫作“春祈”,后者叫作“秋报”。八月十五是稻子成熟的季节,这一天家家祭祀(土地),中秋节就是“秋报”的遗俗,经过不断演变而渐渐盛大起来。

 

故事里的中秋:八月十五天门开

谈到赏月,民间有“八月十五天门开”之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长工伙计给地主放牛20多年,仍身无分文,娶不到老婆。一次他患了重病,不能再去放牛了,就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夜晚被地主一脚踢开,无家可归。他在山坡上的一棵桂花树下躺着,遥望明月,暗自悲伤。说来也奇怪,忽然月宫中有一位美貌仙女来到他的身边,问明情由,长袖一舞,赐给这位长工伙计草屋、田地、锅碗瓢盆和锄头犁耙等。从此,长工伙计过着自耕自种的幸福生活。这件事在人间广泛流传开来,民间每逢农历八月十五夜在屋外赏月,仰祈“天门重开”,请月宫娘娘恩赐。从此以后,月亮在人们的心里更神圣了,成为人们祈盼美好生活的寄托。

 

习俗里的中秋:祭祀月神合家欢

中秋之夜,祭祀月神,是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以前的老辈人,一般在月亮升起后,选择家中露天处,如天井、庭院或后园中,设香案,摆供桌,奉供品,燃鞭炮,焚斗香。供桌上奉上月饼、梨、菱角、莲藕、石榴、玉米、高粱、大豆、花生、柿子、苹果、瓜、芋头、芡实和成熟的稻穗或者是谷子,讲究的人家还将购买的板栗、枣子等一并供于桌上,以示五谷丰登、世代有子、平安之果、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由于月亮是太阴神,因此有些地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多由妇女和孩子们拜月。如果遇上阴雨天没有月亮,祭月活动通常仍照样进行。具体做法由妇女领着孩子焚香对天叩拜,尽表虔诚,以感谢“月光神”对人间及年景收成的保佑。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个“团圆节”,按照有些地方的风俗,凡回娘家探亲的妇女,必须要赶在八月十五这天前回婆家“团圆”。故俗语云“宁留女一秋,不许过中秋”,就是这个意思。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过中秋节的形式有了千变万化,但不管如何变,中秋节加深亲情联系的内涵永远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