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作品 > 情感 > 正文

家乡的大秧歌

作者: 朱乃波2024/07/16情感

我的家乡榆树,那里的人民能歌善舞,榆树的大秧歌历史悠久,既有东北秧歌的特点,又有当地的独特风格。

20世纪70年代初,我家在榆树县黑林公社居住。那时,每年春节前,各大队就挑选一些能歌善舞的人到大队排练秧歌。黑林街道秧歌队选拔的队员都是年轻人,扭秧歌时分为男女两队,每队20人。秧歌队打头的很重要,长得要漂亮,演技还要好。女队打头的姑娘姓王,22岁,中等个,杏核眼,柳叶眉,白皙的脸蛋上一笑俩酒窝,脸上总是带着笑意。她扭起秧歌来,更是姿态优美,只见她左手舞动扇子,形成优美的圆弧,左手手绢儿一甩,就像一个在空中高速旋转的陀螺,引人注目。男队打头的小伙子姓胡,高大帅气,长方脸,浓黑的眉毛,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扭起秧歌来,刚柔并济,动作熟练自如。胡小伙儿对王姑娘一见倾心,排练之前总是主动帮助王姑娘绑高跷,排练休息时还不忘给姑娘买串糖葫芦。扭秧歌时,两人配合十分默契,脸上带笑,眼中含情。等到排练结束,两人已经成了亲密的恋人。正式演出时,两人漂亮的长相,精彩的演技,默契的配合,更是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那时候人们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秧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也很普及。有一年冬季,公社领导要求各大队和有条件的单位都要组建秧歌队,进行秧歌汇演。那时,我正在黑林中学读书,学校也响应公社的号召,在各班挑选一些学生,组建了60人的一支秧歌队,在午后进行练习。学校秧歌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排练,服装鲜艳统一,形式花样繁多,动作整齐灵活。

我姐姐也参加了学校的秧歌队。扭秧歌要踩高跷,我回家帮姐姐用木头做了一对高跷,为防止滑倒,我还在高跷下面钉了一个马掌钉。姐姐将高跷用绳子绑在了腿上,在院子里练习。一开始姐姐害怕摔倒,总是扶着我行走。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终于可以行走自如了。

汇演在中学的大操场上进行,公社有10个大队,各有1支秧歌队,再加上街道、中学、粮库、供销社和机关联队,共有15支秧歌队参加了汇演。汇演这一天,操场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彩旗飘扬,鞭炮齐鸣,热闹非凡。经过激烈的角逐,老边大队秧歌队名列第一,我们学校秧歌队被评为第二名,黑林街道秧歌队第三。欢快热闹的场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至今难忘!

各大队的秧歌队大年初一开始,就到各小队给大家拜年。领队的要先去和被拜年的主人沟通一下,人家同意了,带队的就组织秧歌队来到这家门前,主人鸣放鞭炮欢迎。伴着欢快的唢呐、锣鼓声,队员们欢快地扭起了大秧歌,队形由简单到复杂,节奏由慢到快。扭完秧歌,有的还要唱喜歌,都是过年的吉利话。之后,主人给赏钱或敬烟。给了赏钱,然后领队就高声向乡亲们宣布某某家赏钱多少元。宣布赏钱时要加倍说,这是当地的一种习俗。有的妇女带着小孩跟着秧歌队,到哪儿演就跟到哪儿看。

我最喜欢看的是正月十五的秧歌大汇演。记得有一年元宵节,天刚黑,我和伙伴儿就来到了街里,看见有人用锯末子拌柴油,在街道两边点起一簇簇的火焰,就像一束束小小的火炬。街道两旁的店铺则都挂起了红灯笼,在微风中摇摆着。地上有积雪,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不时有人在燃放鞭炮、礼花,“噼里啪啦!”“当!当!”一颗颗彩球升上了天空,然后“咚”的一声炸开,洒落下万点金星,有的像信号弹,有的像盛开的菊花,有的像瀑布飞流直下,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不久,各大队的秧歌队陆续来到了,队员们都穿着彩色的演出服,花花绿绿的,脸上都带着笑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黑林街道的秧歌队,他们踩的高跷足有一米多高。汇演开始了,只见大街两侧,熙熙攘攘全是人,宽阔的大街上,十几支秧歌队同时演出,唢呐声、锣鼓声震耳欲聋,两队相遇,队友们个个精神抖擞,使出浑身解数,尽力地扭着,虽然是冬天,他们却扭得满头大汗。最累的要数鼓乐班子,如果本队的鼓乐声被别人压住,那么秧歌队员就听不清指挥,队形就容易乱,动作就不一致。因此,只见吹唢呐的,把两手放在用布和棉花做的护手里,按照点儿,腮帮子鼓起老高,瞪圆了眼睛,运足了力气,使劲地吹着;打鼓的用力舞动双槌,咚咚的大鼓声震天动地。唢呐吹得最好的是老边大队的王师傅,他四十来岁,中等个儿,用双喇叭,吹得特别响亮。有的秧歌队有两三个人吹唢呐,而老边大队只有他一个人吹,但他一个人胜过几个人,真是艺高人胆大。

看,那边有一个老头儿和一个老太太,老头儿戴着红毡帽儿,长长的白胡须,手里拿着大烟袋,偶尔吸上两口;老太太一身黑衣服,戴着绒帽,耳朵上挂两个红辣椒,挎着小筐拄着棍,两人不时地逗趣,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芦古大队的秧歌幽默风趣,别有特点,秧歌队清一色由男的组成。小伙子们描上眉,抹上红嘴唇,戴上耳环,再戴上花冠,身着彩色的服装。他们的演出泼辣大胆,深受人们喜爱。

老边大队的跑旱船、骑毛驴也很有趣儿。只见一个漂亮姑娘身着绿绸衣,熟练地驾着小船儿,前面一个小伙子反穿皮袄,拽着小船前面的彩绸,做出拉船的动作,小毛驴儿是用竹子和纸做的,黑色的身体,嘴唇和眼眶是白的,人操持着毛驴,还不时做出要踢人的动作,非常可笑。

三道大队秧歌队扮演《西游记》中的人物,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只见孙悟空手持金箍棒,身穿虎皮,上蹿下跳,时而驻足手搭凉棚,时而挠挠头,十分滑稽逼真;猪八戒手持钉耙,挺着大肚子,不时还舞动钉耙表演一番;沙僧挑着担子,唐僧骑在白龙马上。小孩子特别喜欢这几个人物,人多看不着,就骑在大人的脖颈上看。

元宵节之夜的秧歌扭了一个多小时,秧歌队才陆续离场。人们依然沉浸在这欢乐的场面中,久久不肯散去。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这样大型的秧歌表演就逐渐变少了。但是现在大秧歌又以另一种形式出现了,公园的广场上,乡镇的空地上,到处有秧歌队欢快扭动的身影。可见秧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愿榆树的大秧歌能够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