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作品 > 随笔 > 正文

阅读的余温

作者: 刘恩波2024/08/09随笔

通常跟作者打个照面,就开始看他们的书了。一般是扉页上封面上抑或封底的作者照片,端详片刻,等于在建筑物边留神一下标记。

这不轮到了海子。哦,海子略微披散的头发,微微留着胡子茬儿,眼神明亮带光,透露出质朴天真和温暖的底色。衬衣领子外翻,是从前的习惯和穿法,现在的人很少那样了。我走进《海子的诗》,就像一只土拨鼠跳进了浩瀚无边的森林。2008年11月第17次印刷。这是我们那个时代的阅读神话。要知道,诗歌属于小众,能拥有如此的阅读量,诗人海子生前连做梦都不敢想吧。

带着这书,我走过了许多城市村镇,在街头巷尾,用一种仪式般的阅读,承载下属于自己的创意与怀念。我会让那些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人都来关注海子的存在。在那书的字里行间,留下他们的阅读观感和体会,激起内心深处起伏回荡的一串串涟漪。更有意味的还在于,我精心准备了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小粘贴,喜欢的人不妨把它们粘贴在诗集的各个角落,算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挽别和祭奠。

十多年时间里,《海子的诗》几乎成了我人生中特别的规划与愿景的表达,我会带着一种在路上的陌生化情绪,满怀着交流分享渴望的念头,出现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构成的别样状态里,把海子诗歌的灵性、神韵和气息传递到了四方八面。

日积月累,这书里面承载的读者回音,就像雨天的雨,每一滴都充满了仪式感,带着特有的年轮回味和季节记忆。

在《民间艺人》的空白处,有个大学老师这样留言,“你诗里的那三个瞎子,不是荷马,不是弥尔顿,也不是博尔赫斯,而是中国乡村土地上生长的农民,他们质朴无华,在半夜,敲着红色的手鼓,要出远门了,之前那像必备的仪式。他们还摸黑吃下高粱饼,多么美妙的想象,是实际还是虚构,可能兼而有之,所以你是诗人。”

在《给母亲》的天头地脚,我曾经和我的一个艺考班的学生做过如下交流,我写道:“其实,海子的母亲最苦了,儿子骤然离世。每次读这组诗,都有些难过。‘妈妈又坐在家乡的矮凳子上想我……你面朝谷仓,脚踏黄昏,我知道你日渐衰老。’读这样的诗,能够让人潸然泪下。”她则用这样的话语标记了自己的认知和感觉——“据说海子的妈妈在儿子去世后,用了很多心力背诵他的作品。在海子诗歌朗诵会上,老人家曾经朗读过儿子的诗。能一口气背诵好多首。母爱和诗歌就这样焊接在一块了,永世都难以分开!”

在分享和阅读海子的路上,我碰到过各式各样的人。他们有的刚刚失恋,有的亲人去世了,还难以从悲痛中彻底走出来……身世命运不同,心态情绪迥异,可是只要跟他们说明我的初衷和恳切的要求,他们都会认认真真读几行海子。

有个专程去过德令哈的研究生,很默契地望着我,眼神里仿佛还带着那个老城从前的荒凉。他说德令哈现在修整一新,街道漂亮了,房子也漂亮了,再也找不到海子当年笔下渗透的人生漫漶的滋味。可是,他说,只要一读“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人的心就变得很软很软,透入骨髓的苍凉便顿时浸润了周身每一个细胞……

有个农村女孩,曾经因为学业受挫,离家出走过,后来爱上了绘画,喜欢凡·高的作品,现在她在城里打工,闲下来时就用铅笔勾描勾描涂抹涂抹,画她老家的树,村头的牛羊,小草和弯弯的秋月。她当着我的面深情地诵读了海子的《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到南方去/到南方去/ 你的血液里没有情人和春天/没有月亮/ 面包甚至也不够/朋友更少”……在她朗读的间歇,我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从前浏览欧文·斯通所著的《凡·高传记》的美好瞬间。1888年,凡·高在阿尔画了《夕阳和播种者》,那快落下的太阳在大地的腹地燃烧着,一个虔诚的播种者充满了劳作后的安慰与希望。

阅读海子,不在课堂,不在沙龙,不在播音室,而是街头巷尾、你来我往的邂逅里,在间歇性的个体生命的短暂交流中。我买的粘贴各式各样,而那些萍水相逢的朋友们的表达也多姿多彩。我曾经在昌图碰到一个海子迷,在酒馆里碰见的,他满头长发,背着一把吉他卖唱。说明来意,他停止了唱歌,跟我坐在一起,我们聊起了海子。

他兴致勃勃地谈到海子的乡土情结,麦地情结,太平洋情结。他说海子的灵魂会飞。“我的婚礼染红太平洋”,这样的诗句简直不可思议,谁读了都会为之击节赞叹的。海子写过好几首关于太平洋的诗,而且是情诗,只因为他爱的那女孩飞过太平洋去异国他乡留学定居了。他把无限的怅惘,深深的思念,还有寂寞的失落感,都写进了字里行间。“我的新娘是太平洋,连亚洲也是我悲伤而平静的新娘”,这样的瑰丽和浪漫,大概只有海子可以表达了。“我坐在茫茫太平洋上折梅,写信”。折梅,是古典意象,太平洋又那么浩大,充满现代意识和宇宙情怀,海子用他的一颗赤子之心,奉献出了超越个体小家子气的精彩的大诗!

阅读一个诗人,在旅途中,构成了别样的风景,别致的享受。

时隔多年,我打开《海子的诗》,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是海子自己的作品,而且还渗入了许许多多的会心读者们的心灵颤音。它像时光的折痕,也像旅途上的一步步脚印,连接着文学精神的印记和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