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罗杜鹃别样红
春分时节,一个草长莺飞、春意融融的天地。不管你走到哪里,总是让人心旷神怡,充满画面感。大巴山深处的丝罗,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漫山遍野的李花、桃花、梨花及其山野中无名的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数不尽的嫩枝条,吐绿抽芽,随风摇曳,尽情地享受着春天的抚慰。金灿灿的油菜花,更是充满“霸气”,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扑面而来。行走其间,人在画中走,装饰了别人的图画,成就了自己的梦想,美画在心中长久留存。
尽管这时杜鹃花盛开的季节还未到,但仔细辨识,无数的杜鹃花蕾正在积攒力量,一待季节到来,定将铺开花的海洋,用漫山遍野的杜鹃红,辉映出一个红彤彤的世界。丝罗江山为何多娇?丝罗风景为何独好?丝罗杜鹃为何别样红?因为这里独一无二的“杜鹃花王”——何莲芝。
作为巴山女红军的杰出代表,何莲芝一生传奇。她是丝罗乡陈家河村人,童养媳出身,18岁参加革命,18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当年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峥嵘岁月中,她是红军游击队队长,战功赫赫;曾任万源县苏维埃政府粮食委员会主席,中共万源县委、保兴县委妇女部部长,声名鹊起。红军长征结束后,在延安何莲芝与“革命四老”之一的董必武结为伉俪。
董必武的一生令人无限景仰。作为中共“一大”代表,党的“一大”召开时使用过的南湖红船的最终确认,与董必武有直接关系,而何莲芝是“确认”的重要见证者。1959年,浙江嘉兴的南湖革命纪念馆根据中共“一大”会议时来嘉兴安排游船并担任保卫工作的直接当事人王会悟(中共创始人、“一大”代表之一李达的夫人)回忆,仿制了一艘丝网船模型,送到北京请董必武审定认可。1964年清明节,作为夫人的何莲芝陪同董必武专门重游南湖。他们游览了南湖烟雨楼、中共一大史料陈列室、南湖纪念船,二人并在当年开会的画舫中舱合影留念。在仔细察看船舱内外后董必武说:“这艘船,我回忆是造得对的,造得成功的。”当天下午在何莲芝的陪同下,董必武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题诗:“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这首诗记述了“确认”的过程。
我们在丝罗陈家河村何莲芝的故居前伫留,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之情久久挥之不去。这是一座简朴而有些破旧的农舍,一砖一瓦还是当年的模样。室内仅有一幅何莲芝老人家晚年的旧照,没有任何实物和文献陈列。但是,可以强烈的感受到,无形的精神力量弥漫在我们周围。有人因为十分仰慕何莲芝老人,在此撰联一幅:上联“贤淑自有芝兰气”,下联“廉直犹带莲竹香”,显然,将何莲芝的英名写了进去。
在丝罗的乡亲们浓浓的热情裹挟中,我们去了何莲芝的父母墓前参观。其父母合葬墓大约建于1950年,系山区的小片石堆砌而成,简朴无比。墓地周围的一片柏树,浓阴蔽日,直冲云霄。从碑上仔细看,虽然已经过去了一个花甲之年以上的时光,但碑文依然清晰可见。端详这个碑的正反两面,真是特别不一般。从民间民俗文化的角度看,整个碑及其碑文,与中国的民间民俗没有不同。但是,在碑的正面左上方,镌刻有上世纪50年代万源县长、黄钟区长、丝罗乡长的名字。显然,当年为何莲芝父母修墓时,得到了当时万源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和介入,间接透露出,何莲芝的父母当年也是备受尊重的先辈。碑上传递出另一个不同凡响的信息是,在何家后辈的若干名字中,出现了“婿:董必武”的名字。作为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名字出现在家人的碑中、而且是以后辈的角度出现,真是罕见。董必武作为1903年的秀才、中共“一大”代表、延安“四老”之一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出现,真是让人感慨万千。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对人民深深的情怀、与人民心心相印融为一体的胸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真是无声胜有声!
一趟丝罗的春风行,不仅是一次邂逅,简直就是一场“蓄谋已久”的精神沐浴。这里山美水美、杜鹃花最美;这里万山红遍,杜鹃花王永存;这里被“红”深深地浸染、与“红”有关的故事,跌宕起伏、万世传扬。
丝罗杜鹃别样红,因为这里养育了:何莲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