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作品 > 随笔 > 正文

雨中孤山梅

作者: 孙喆2023/08/20随笔

虽说苏轼把西湖评价为"淡妆浓抹总相宜",但西湖之美毕竟只有在春秋二季才分外妖娆。阔别杭州二十年,如果不对她思念得厉害,我想此生绝不会选择在冬天来到西湖,更不要说在寒冷的细雨中了。

从断桥上白堤,一路往南,恼人的细雨一路跟随。在杭州求学时,不知道多少次我在这条细细的长堤上忘情地追逐西湖的美丽,如今这淅淅沥沥的冬雨织成的薄幕,却将西湖四周的景致吝啬地挡在我的视线外,眼里只有白茫茫一片。无奈之下,我的视角转向眼前的孤山,海拔仅仅38米的孤山其实算不得山,本是湖中最大的岛屿,因位于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故名孤山。年轻时游湖,总是认为孤山的风景乏善可陈,从西湖北面上白堤后,要么在中途的码头直接去湖心亭,要么从西泠桥上岸再折向苏堤,每每与孤山擦肩而过。

如果说西湖是杭州人的最爱,那么作为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孤山理所当然要集西湖的万千宠爱于一身。文人墨客们来西湖一游,更要在孤山岛歇歇脚,品茗弄墨、吟诗作赋。唐代白居易一首《钱塘湖春行》写尽了孤山之美:"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文人们的偏爱,让景致一般的孤山成了人文荟萃的地方,这块方寸之地,已无法记清承载过多少伟大的情怀与不凡的人生。

从苏曼殊墓往西行,一阵阵芳香向我袭来,原来前方是一片梅林,我这才想起,杭州的四大赏梅胜地中,孤山最为有名,也最有文化意境。到这里赏梅,不得不提及隐居孤山,终生不仕不娶的北宋诗人林逋,林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孤山的梅花塑造得含蓄而动人,让西湖的冬天变得富有诗情画意:冬可以无雪,却不可无梅。

在梅林里,梅花粉红粉白,仿佛是一堆堆、一层层羞羞答答的雪花。尽管此时雨水沙沙,但游客们却毫不在乎,人们撑着雨伞在梅林里流连,仔细品味红梅,尽情闻吸梅香。在梅林一角,那株梅花开得特别绚烂的树下,一群花枝招展的姑娘衣衫鞋袜全被打湿,正当我替她们犯愁时,快乐而爽朗的笑声传了过来,原来她们在争着与梅花合影哩。闲适而快活的游人们来孤山就是冲着这些梅花来的,谁会被这添乱的雨水冲淡雅兴呢?

雨越下越大,西泠桥在前方隐约可见,这意味着孤山的尽头到了。我很想过桥到岳王庙里暂避风雨,而阵阵飘过来的梅香好像仍在殷勤地挽留远客,我忍不住在西泠桥边又折回左转。雨雾中,一处洁素的汉白玉石雕像映入眼帘,很多人在雕像下驻足仰视,那不是鉴湖女侠秋瑾吗?女侠英姿俊秀地在雨中屹立,凝望湖山,仿佛要一试手中龙泉之锋芒。

据说秋瑾生前与好友来西湖游玩时,就很羡慕西泠桥边这一方水土,很希望死后能葬在这里,以日夜陪伴对岸的岳武穆。秋瑾在绍兴就义后,族中家人四出逃亡,只能托同善堂公众出面收殓,多方辗转借避风头,直至次年一月,秋瑾好友徐自华、吴芝瑛等遵其遗愿,奔走集资,向杭州凤林寺的住持老僧购西冷桥庙产一处,将秋瑾灵枢移葬于此。但谁也不会料到,此后七十年里,秋瑾的遗骸因政治因素在西泠竟然迁进迁出了十次,直到十年动乱结束,终得以在西泠桥畔彻底安放。西泠终究没有辜负英烈的夙愿,而这一片大好湖山也因女侠而增辉添色。

雨继续下着,霏霏雨帘遮不住女侠那纤弱却挺拔的身影,更遮不住她那豁达的微笑和傲岸的风骨。我凝视着这塑像,品味着一种难得的美,入迷了,女侠多像那寒梅啊,在雨中傲立时会被人仰望,即便"零落成泥碾作尘",也会让所有经过此地的人们感到"只有香如故".

谁说在冬季里的西湖看不到最好的风景?在这淡淡的梅香里,在这柔软的土地上,我迈出的每一步,都有可能与那些英灵们的足印重叠,这是何等的荣幸啊!历史的烟云总会散尽,人的躯体终将"零落成泥碾作尘",而在这孤山驻留过的最真的情感、最硬的骨气、最美的诗篇与最伟大的精神,却芳香如故,这才是那流芳百世的不朽。

哦!那雨、那梅、那女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