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惊秋晚
寒露一到,蓦然回首,才发觉已是晚秋。田野里呈现出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碧绿的禾秆已变得枯萎,金黄的玉米,迫不及待地从包壳里挣脱出来,犹如襁褓中探出脑袋的婴儿。炸开了壳儿的棉花白格生生,在褐色枝叶的陪衬下,如同天幕里闪烁的繁星。长在田垄上的红薯,有的已经撑开了身旁的土块,暴露出紫红的外皮,匍匐的藤蔓,已放慢了爬行的速度。田间套种的各类豆子,一天天泛黄的荚蔓,似乎在向农人们闹着:"我们要回家,我们要回家!"农谚道:"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因此,这段时间里,农人们个个像陀螺,屋里屋外,总是忙忙碌碌。先将田野里各类庄稼尽快收获到家,紧接着,又要将冬小麦和越冬的其他作物安顿到地里。秋阳下的农家小院里,一颗颗小灯笼似的柿子,红得晶莹剔透,压弯了枝干的石榴,咧着小嘴直笑。剥掉外壳、拧成长串儿的玉米棒子,有的盘在大树身上,有的挂在屋檐下,与檐墙上那一串串火红的辣椒相映成趣。加上摆放在窗台前那一个个奇形怪状的老南瓜,构成了深秋里一道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瓜果飘香,蟹肉肥美,可以让人们大饱口福。俗语道:"寒露柿红皮,摘下去赶集。"此时,正是吃柿子的最佳时节。宋代诗人张澄有诗云:"甘似醍醐成蜜汁,寒于玛瑙贮冰浆。"柿子那甜而不腻的味道,让人难以割舍。而这个时节的石榴,更是由里一直红到外,籽粒饱满,一捏就爆汁。有道是:"籽粒透明似珍珠,果味浓甜似蜂蜜。"吃上一个,果香总能在唇齿间环绕。说起吃螃蟹,清代大才子李渔最在行,他还给这个时候的螃蟹起了不少浪漫的名字。《燕京岁时记》中载:京师以良乡酒配糟蟹,尝之最为甘美。浙江绍兴有"九月九,湖蟹过老酒"的俗语。届时,在盛产螃蟹的地方,亲朋好友相聚吃蟹。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父亲总会说,往后天气想热也热不起来了。天气一天天变凉,昼渐短,夜渐长,昼夜温差也逐渐加大,太阳的光芒再也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了。寒气渐生,早晚出门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添衣加裳。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约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就是说,寒露时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晨露冷,快要凝结了。它是寒气渐生的表征,因而自古就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之说。
"天高昼日夜来凉,草木萧疏梧落黄。日享菊香播小麦,夜喝梨贝养脾肠。"现代诗人左河水这首名为《寒露》的诗,正是对寒露节气,物候与人们活动的真实描述。
寒露时节,天地间呈现出一派崭新的光景。带上家人,或约几位好友到户外,登高远望,广袤的田畴上,下种较早的冬小麦已破土而出,为大地铺上了一张翠绿色的绒毯。循声抬头望去,可见天空中一排排鸿雁,正列队赶在飞往南方的路上,时而给北方的人们留下一串串告别的叫声。路边野生的菊花正开得热烈而奔放,金黄金黄的,散发出阵阵浓郁的药香。有的面带笑靥,有的搔首弄姿,毫无保留地向人们展示着它们最妖艳的姿态。
到了晚上,瞭望苍茫的夜空,星空换季,丝丝寒意袭来,让人隐约地听到了冬天来临的脚步。
寒露是深秋的节气,在古人看来,"秋,愁也。"在古代文人墨客眼中,寒露至,深秋来,气候寒凉,天地萧瑟,千里覆霜,草木零落。人们触景生情,自然是悲秋思乡。这也构成了文人墨客关于寒露诗词的主基调。"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秋桐故叶下,寒露新雁飞","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这一句句带有"寒露"的诗作,或忧伤感怀,或离愁别绪,或孤冷凄清,把寒露时节文人墨客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寒露的到来,气候由清凉转为寒冷,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人类也应适应大自然的变化,顺应自然变化规律,遵循天人合一法则,适时调整心理,合理饮食与作息,坦然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