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白马仙洞
坐落在吕梁山区离石县城东的白马仙洞,就在离我们村附近六七公里的地方,多年来阴差阳错屡次和白马仙洞爽约。也许是缘于距离太近,神秘感和好奇心就减弱了,就像一位仙女天天在你身边环绕,你会难以感觉到美的存在,时间一长,反倒会发出"何美之有"的慨叹,看来距离产生美是有几分道理的。直到近期同学小聚才相约前往,于是,我和白马仙洞便有了第一次邂逅。
白马仙洞地方不大,名气不响,却笼罩着许多神秘的传说。据《汾州府志》载:"世传白马日食民田,逐之,竟入洞,蹄迹犹存,故名。 "这个记载有些过于简略,远不及我爷爷在世时讲述得活灵活现:一日傍晚,一匹白马在田野中穿梭,马蹄踏着青阳山和凤凰山脚下的庄稼地一路狂奔,一位砍柴的农夫手握斧头穷追不舍,峰回路转来到了一个洞穴之内,马儿腾空而起随着一股青烟溜走了,农夫路遇洞内几位仙人正围坐下棋,你来我往好不热闹,一局对弈结束,农夫起身感叹自己的斧头把已经腐烂掉了,话音未落,眼前泥塑般出现了无数的石峰和石柱,从此它们在人间默默矗立了千万年之久,留下了"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美谈。
民间传说的白马仙洞起源,实际上和汉籍"烂柯山"的故事传说相似。其实,神话传说的源头并不重要,南北方的各种传说犹如杂交水稻一般,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重要的是这种传说能够抚慰和娱乐这里的黎民百姓,科幻版的"时空隧道"可以反复激发生活的兴致和情趣。
我大概盘点了一下,白马仙洞外的景致不下十多处,有望仙坡、韩仙掌、九凤山、天王庙等等,最早的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足见白马仙洞的资历和年轮非同一般。洞内的景点更是数不胜数,游走在其间,总有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洞内有洞,景随洞转,石柱星罗棋布,犹如林海松涛一般,跟着游客移步换景,葫芦洞、三仙池、通天柱、布袋岭、棋盘山、放马滩——各有各的美名,各有各的故事和传说。在洞内昏暗灯光的照射下,随处可见历代文人墨客或僧侣过客的笔墨文字,驻足辨识咏读,或为文人对白马仙洞的礼赞诗文,或为僧人祈祷祝福的经文,从磨损和风化的程度揣测,这些诗文的年代都比较久远了。走过路过的游人还有的打着手电筒研读石壁上的文字,这不只是身临其境的好奇,而是在和溶洞的过去和身世进行对话,他们怀着朝拜一般的虔诚,又如读史诗名著一般的严肃。在漫长的社会苦难中,人类创作了许许多多的神话和神灵,它们是以超人的力量庇护着人类精神的成长,获得了一代又一代子民的传颂和敬奉,给了人类繁衍生生不息的希望和无边的力量。
穿越整个白马仙洞,你才会明白别有洞天的真正含义。这是一处绝妙的天然石灰溶洞,洞内怪石嶙峋,蜿蜒深邃悠远而不见其底,时而怪石阻断前路,孤峻如削的石柱像垂下来的一副天梯,需要侧身攀爬铁梯方能向上,时而陡坡下行,两眼不敢直视脚下的悬崖峭壁,恐高的眩晕感会随时令你的双脚产生踏空的幻觉,不长的路变得特别漫长,酸软的腿脚走不了多久就会不听使唤。刚闯过一道关,迎面又会突出一根通天柱,石柱笔挺直立,足有几丈有余,仿佛仪仗队的士兵肃立挺拔欢迎你的到来,又如直冲云霄的云柏林木,在云淡风轻中傲然向天而歌。我们凑近一看,石柱还具有极高的颜值,上面盘满了各种各样鬼斧神工般的图案,有的如巨龙盘旋,有的如蛟龙出洞,有的如莽兽秀肌肉,动如雄狮,静若猛虎,各有各的情致和雄姿,走过通天柱,随即眼前豁然开朗,西北风情的小草原和东南风味的小湖水混搭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绘就的湖光山色图。
也许,神仙从来不走寻常路,世人若要拜见神仙,先应经得住考验和受得了折磨,白马仙洞斗折蛇行的奇特道路,或许就是检验你我虔诚和敬意的最好方式,不然,神仙不会轻而易举就和你相遇在一起!看来,我们要获取美好的事物,考验和折磨必不可少,不经考验来得太容易,许多人就会不懂得珍惜。也许白马仙洞跌宕起伏的山路,就是我们脚下的人生之路,没有人总走上山路,上山路走多了你永远在高处,收获的鲜花和掌声多了就会飘飘然,而不知人生低洼处的所以然;也没有人一直在走下山路,总在山下路上徘徊,就会感觉人生苦海无边,看不到尽头和希望。从常理看去,没有起伏的人生也许不是完整的人生,没有经历起伏落差,可能就读不懂时来运转的内涵,波峰波谷交替出现的曲折道路,也许才是人生的常态路,这样,人类才会知进退、明得失,人生得意时才能守得住繁华,人生失意时又能耐得住寂寞。由此看来,白马仙洞的坎坷路,是大自然和造物主,给我们铺就的一条有着诗意哲学的青石路,它在无声无息地教化着一代又一代的过客和行人。
天日渐晚,我们应该离开白马仙洞了。谁都没有料到,忽然从远处的青阳山和九凤山深处竟然飘来一片云,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云头昂扬向前,云尾形如马尾,云身丰满而有棱角,真真切切就是一匹白马腾云驾雾而来,大家都纷纷欢呼雀跃:今天真的遇到神仙了!
难忘天空中飘来的那一匹白马,其实,只要我们时时有敬畏之心,"神仙"会常驻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