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作品 > 情感 > 正文

扒松针

作者: 赵柒斤2023/08/27情感

松针在山里人心中,曾是每天日常生活离不了的东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山里人的厨房还是铁锅泥灶,灶的炉膛一天到晚火烧火燎,冒出的黑烟把墙壁熏上一层黑灰。砍柴拾草,是江南山里人过日子的基本功。只要能走得动路,背得起筐篓,拿得了砍柴刀和竹耙子,年纪再大或再小,都不是稀罕事儿。

冬季是砍柴拾草的高峰期。庄稼地边的斜坡上,往往是灌木疯长的地方。秋收后,一只手抓住柴的梢头,另一只手握着锄头贴近地面用力一勾,一根大拇指粗的硬柴就会掉下来。烧过土灶的人皆知,光有硬柴不行,必须要有引火柴。好在屋后林山马尾松的叶子,像金色叶毯般落了一地,用耙子扒拉就行,且离家又近。于是孩子们放学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扒松针。

其实,扒松针是个讲究活儿。山里人都明白,引火的松针不掺杂其他落叶最妙,而松针掉落在灌木丛的枝丫上,虽干爽却也混在其他落叶中。即使精心搂耙,大半天也装不满一畚箕。冬季每逢周末,母亲要我随砍柴的哥哥去扒松针。

因为只有七八岁,我挑两只畚箕跟哥哥屁股转就行,一担装满压实的松针顶多七八公斤,走好下山路便安全到家。后来,一到晴天的周末,我就邀几个小伙伴扒松针,等装满两个蛇皮袋,用绳子一系,挂在小扁担两头,挑起来就走。扒松针最怕的是灌木丛上的“痒辣子”,这是一种浑身长满毛刺的软体虫子,只要沾到它身上的毛刺,马上就皮肤红肿,又疼又痒。

那时候,扒松针的孩子,都是大人们眼里的好孩子。挑着担子摇摇晃晃地走进村巷子的时候,虽累得小脸通红,可一听到小溪边洗衣的大妈大婶们毫不吝啬的夸奖,心底便会特别舒坦,苦累全忘了……

如今,山村家家户户厨房里的土灶,已被燃气灶代替,砍柴、扒松针成了历史。可我看着松针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四季转换照样不尽不灭,顿觉这质朴而顽强的生命力,正是对山里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