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幸福
最近一直忙,忙着学习,忙着工作……忘了岁月,忘了时光,忘了天空,也忘了夏天的风和不测的雨,最终我竟然忘了接孩子的时间,虽然"祖国的花朵"未有半句怨言,但我仍然自责得不行。
"妈妈,我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家了,我都饿得肚子扁扁的。"
"妈妈,我们学校变了,我简直认不出来了。"
"妈妈,你知道吗?我们冯老师说如果我要成为二胡界的朗朗,就必须先要把谱子记住。""我上课自己都记住了,妈妈,你听1133226……"
上完二胡课回家的路上,我健步如飞,朗朗一路小跑,滔滔不绝。
午饭的时候,问坐了朗朗的小板凳,朗朗又说:"妈妈,你看你都鸠占鹊巢了!"鸠占鹊巢?我一阵吃惊,我的小棉袄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有了孩子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岁月如流".左手揽着晀晀,右手抱起朗朗,一个踉跄差点把自己绊倒。一袋五十斤的面粉我肯定扛不动,但两个孩子加起来五十多斤,我却做到了。
趁着周末,给婆婆和孩子改善伙食,包饺子、炖排骨、做煎饼……我又回到了俗常生活,锅碗瓢盆奏响了欢快的生活乐章。说实话,我醉心于这种忙碌、充实,而又温馨的生活,我越来越喜欢这五味杂陈的人间烟火。
有朋友问我,照看孩子,忙于工作,还要经常跑省城学习,累吗?累,怎能不累!但我一直相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材。我总觉得,我应该很努力地去把自己变得更好,当他们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候,他们对于你有爱,也有尊敬。他们从你身上可以学到一些好的品质,我不想放弃自己继续成长的可能,也不想因为他们我就变得止步不前了。
我在凌霄盛开的司马故里,翻阅完2021年的第5本书,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选择读《乡土中国》,得益于党校朱霞老师的力荐。我从她课堂上神采飞扬的文字里体验到了书中内容的魅力。本书由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著,书中为我们展现了二十世纪中期中国的乡村生活。分十四章从不同的层面为我们分析了中国的"土".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是依附着土地而生长的,不难发现,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
这也让我想起了我生活过的村庄,绿的春夏、黄的金秋、荒芜的寒冬,还有那一个个枯皱的脸颊和弯曲的脊背;我想起了在我所成长的黄土旱塬坡头,四野弥漫着浓郁的枣花香,小巧玲珑的黄色花朵伴着陈年未落的火红酸枣,那是一种牢牢的、长在记忆里的味道;我想起了在火热的六月,跟着父母一起去田里播种玉米、收割油菜;我想起了黄花盛开的七月,母亲手提木篮,小心翼翼地采摘,把它们一根一根放进篮子;我想起在熟悉的麦田,烈日炙烤着大地,母亲左手拿着镰刀,右手抓一大撮麦秆,酷热的天气下汗流浃背的画面。父母田间劳作的背影就像电影一样,一遍遍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他们用收割麦穗的姿势完美地给我诠释了什么叫"面朝黄土背靠天".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我们小时候就能朗朗背诵的诗,足以说明曾经中国社会以农民为荣。我们今天常常讲,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担当。虽已过去了大半个世纪,在我看来,中国的社会依旧还是费孝通先生笔下有人情、有味道的"乡土中国".
不经意间,八月已至中旬了。抬头看着窗台,那一盆从村里移植到办公室的薄荷,愈发青绿有神。有时候,平台真的很重要。我低下头思考:过去的半年,我在工作上有了一些突破,宣传稿件的每一份初稿都经过自己反复斟酌;我投稿的征文件件有回音;我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导师已经给了意见,接下来就是修改充实了,更难能可贵的是,我的读书计划依然在坚持着。
一切都很好,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我其实很喜欢这平凡的岁月,喜欢在宁静的生命里,做任何事情,都守有自己的底线。就像做人,做踏踏实实、让人放心的人。我庆幸自己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我热爱自己的家庭,珍惜自己的工作。当然,我也为2021年的后半年,做了一些规划。我相信,2021年以及以后的日子都会掩映我们诸多的幸福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