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作品 > 随笔 > 正文

古人过端午

作者: 张帮俊2024/05/10随笔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五月节、天长节等。最早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载,“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燕京岁时记》也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单五”即“端午”。它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而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之说最为普遍。

端午节原是祭祀龙的节日。在古代,赛龙船是端午节的独特习俗。流行于江西、福建等地,其实,赛龙船在周穆王时候就开始了。《纪纂渊海》所载,赛龙船源于越王勾践,那时场面就十分壮观。《越绝书》载,“竞渡起源于古越族。先民断发纹身,自称龙子,特别喜爱龙舟竞渡,其目的是媚神。”凌纯声曰:“龙船,以民族学的眼光视之,即越人祭水神而驾之。”

粽子古称角黍、桐棕。据记载,最早的粽子是用苇叶包裹黍米制成的。到汉代才用箬叶和糯米制作。较早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俗以菰叶裹黍米,以醇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到了西晋后,才逐渐固定在端午吃粽子,唐代的粽子已有各种果仁。唐代姚合写有“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诗人记述了当时吃粽子的普遍。又有“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是说唐明皇吃了“九子粽”后,写了赞赏其粽子的诗句。

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毒月,初五是毒日,初五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所以称为端午,要用黄鳝、黄鱼、鸭蛋黄、黄瓜、雄黄酒这“五黄”来驱“五毒”。由于“五毒”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抵抗力差的孩子带来灾难,所以人们在端午这天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老南京人又把端午节称为“娃娃节”。家长要在这天给娃娃穿虎头鞋、戴上虎头帽、枕虎头枕,用五色丝线结鸭蛋网或手链,挂在孩子胸前或系在手腕上,因为五色丝线代表着五色龙,可以逢凶化吉。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民间也称“诗节”。

自古以来,吟诵端午的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千古传诵。民间古来有门前悬艾、菖蒲之俗。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