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作品 > 随笔 > 正文

害人与防人

作者: 龙鸣2023/08/02随笔

我五岁的小外孙继承了我们家族轻信的传统,防人之心一点儿没有,经常吃些小亏。女儿与我讨论,要不要提醒他注意呢?

这里可以说"太阳底下无新事"这句话了,类似的问题有人问过孔子,《论语·雍也篇》中宰我提问:"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由于君子心底纯粹,没那么多花花肠子,上当受骗是常有的事。《孟子》里讲过子产上当:子产得了条活鱼,让管理池沼的小吏拿去放生,小吏烹鱼佐酒,子产问时,小吏说那条鱼已攸然而逝,去了它该去的地方。子产很高兴,连声说:"得其所哉!得其所哉!"看到这里,你甚至可以想到那个小吏捂着嘴偷笑的表情。

老实人吃亏上当,让人愤怒的不仅是物质损失,而是被人收割了智商税,尊严受到侵害,在别人眼里就是个傻瓜。有人受了欺挨了骗,会做出防守动作,从此以怀疑的眼光看世界。以致于有句话似乎大得人心,大行其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这能称之为"吃一堑,长一智"吗?如果是,这一智长得社会危害太大了。试想,"害人之心不可有",正人君子可以没有,但小人仍会有,任何社会不论用什么方法,都不可能完全铲除"害人之心".有了它的存在,"防人之心"的存在似乎就顺理成章。然而,"害人之心"的产生是相对的,就算是一个纯种坏人,也难以时时保持害人之心。就算时时有,只以"想法"存在不会产生危害,要落地变成害人的行为,需要一些外在条件,甚至需要被害者配合。

而"防人之心"的存在理论上必须是绝对的,有句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贼不一定时时惦记,可是你必须时时惦记着这种惦记,当贼在那里一时人畜无害,很放松地喝啤酒的时候你也不能休息,多累呵!如果大家都建立起这种惦记,在心灵边上都建起一道防火墙,会是什么样?每个人将生活在相互防备的冰冷中,成为"不扶老人"的根据,成为"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的告诫,成为"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理由。当人际关系中充满这种精神氟利昂时候,社会必然变成冷漠的荒原。这时候,如果有人面临困厄需要帮助,尽管周围人群熙攘,所能看到的只有防范的目光和冷静的算计。这样,防人之心就结下出乎意料的苦果子,剥开看,里面全是害人之实。

孔子说"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一方面是告诫小人不要去陷害和欺骗君子,另一方面也说明君子不大容易被陷害和欺骗。善良其实没有那么脆弱,不必碰到伤害就蜷缩起来。那个一时得逞欺骗了子产的聪明小吏何在?早已寂寂无闻。而傻瓜子产最终以赫赫政治家、思想家的形象光照青史。

我和女儿讨论的结果是,不去帮助小外孙建立防范之心,让他健康的品性自由发展,吃些小亏也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