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作品 > 随笔 > 正文

拾金不昧

作者: 周炳揆2023/11/13随笔

拾金不昧是一种美德,这是为社会所公认的。早先,坊间有一种说法流传甚广:如果你掉的钱包内有钱的话,拾到者会把钱留下,再把钱包寄回失主;反之,如果没有钱,失主就什么也不会收回,钱包里的身份证件、重要物件就付诸东流了。

且不讨论这种说法是对还是不对,它提示了两点:首先,金钱具有诱惑力;再则,当一己之贪欲得到满足后,尚未完全泯灭替失主着想一下。

最近有人做了一个研究,为时3年,旨在测试人们在受到金钱诱惑时,表现是否诚实。这个研究经过精心策划,研究者准备了17303个钱包,内有一个透明的框放3张名片,印有“失者”的电邮地址,“失者”的姓名都是很“大路”、很常见的,如俄国人叫季米特里伊凡诺夫,美国人用布莱特米勒等,为了确保拾到者联系“失者”本人而不是其雇主,“失者”的职业一律标明是自由职业软件工程师。

钱包内还放入一把钥匙,一张去超市的购物清单写着牛奶、面包、香蕉等。一些钱包内不放钱,一些则放入13.45美元或相当于此金额的本地货币。研究人员在邮局、旅馆、银行等场所的接待处随机把钱包给别人,称:“我在街的拐角处捡到这个,我有急事要赶路,请你照顾一下这个钱包……”

上述情景在世界各地(南极洲除外)的355个城市“上演”。统计结果显示:40%的拿到没有钱的钱包者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了“失主”,而拿到有钱的联系“失主”比例要高,达到51%。

研究人员为这一结果惊喜,也有一点意外。他们选择3个国家(波兰、英国和美国)重复做上述测试,把含钱的钱包的金额增加到94.15美元。结果更为明显,更多的人通过电邮联络以归还钱包。具体如下:94.15美元的钱包归还率是72%,13.45美元归还率是61%,而没有钱的钱包的归还率是46%。

研究者考虑了可能影响上述结果的各种因素,如拿到钱包者的性别、年龄、拿到时态度是否友好,是否很匆忙、他们是否有电脑,发邮件是否容易等等,还注意到拿到钱包时是否有同伴在侧,周边是否有探头等。经过分析、剔除,结论是上述因素对归还率没有影响。

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呢?研究人员认为:人们厌恶把自己放在一个窃贼的位置,人们也情不自禁地考虑到失主的利益,有较多钱的钱包更能刺激人的贪欲,但是,贪欲、不诚信行为的心理代价也是成正比而增加的,这就可以解释当钱包的钱增加时,有更多的人会自律,主动和“失主”联络。

那么,为什么没有钱的钱包归还率反而低呢?有一种解释是如果拿到一个空钱包而不报告,人们不会觉得这是偷窃行为。非常有趣的是,对于文章开头时提到的坊间流传的说法,这项研究也作了探讨。

研究者安排收到邮件的“失主”回复给报告者,说是自己已经离开了该城市,报告者可把钱留下,或者捐给慈善机构。他们选择了两个欧洲国家做这项研究:一个是瑞士,普遍认为是贪腐行为最少的国家,另一个国家恰恰是另一个极端。结果是所有的钱包和钱都完璧归赵,有的少了一些零头,显然是交寄过程中意外失落的。

一位专门从事实验室研究“人的诚实”的专家认为:人们看重为人不贪,关注自我形象不受损害,他们认为拿了钱归还钱包甚至于比什么都不还更可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