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布鞋
老布鞋,也叫千层底儿,一针、一线,纯手工制作。因为穿着柔软舒适,又有透气吸湿的功效,能促进脚部血液循环,有益健康,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足下的最爱。
常言说:看人,第一眼看到的是鞋子和帽子。“鞋帽鞋帽”就成了顶端品牌。鞋帽工艺,讲究一分一厘、一针一线精准到位,颇具匠心。
老布鞋的制作工艺,从收集材料到成品鞋有一段很繁复的过程。
搓麻绳,把收藏好的当年或往年的苎麻(青麻),每一片分成若干麻丝,每两根麻丝一组。女人们卷起裤腿,露出洁白光滑的膝盖,在手心里抹点口水,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两根麻丝头,右手掌压住麻丝在膝盖上顺势一搓,两根麻丝分别成了被扭紧的两条细绳。这时,乡下女人们灵巧的右手,像摘云抚琴般很优雅地在膝盖上收回掌来,一段紧细均匀的麻绳,婴儿般憨憨地躺在女人温柔的膝盖上。如此这般,女人的膝盖皮肤在搓揉下逐渐有了小红点。有时,也可以垫一匹瓦片,但瓦片无论如何也替代不了膝盖的轻柔灵巧。所以乡下的女人们很少用瓦片垫着来搓麻绳。麻绳,约丈二长度为一根,绕虎口至手肘一转一转地圈起来。一批麻绳搓成了,用开水漂煮后拿去清洗,用棒槌不停地敲打,褪去杂色,乳白色的麻绳挂在竹竿上晾干备用,就像杂技里钻圈的道具那么惹人眼球。
每到秋天,乡下的女人们,手持一根长竹竿,钻到竹林笼笼里去掇笋壳。笋壳在竹子拔节成林时,已经从竹节处羞羞地敞开襟怀,用竹竿连掇带敲,就飘落下来。小时候常听奶奶说谜语:“胖婆娘爬楼梯,滚下来跶仰起。”这时,女人们要么戴着草帽,要么闪避灵活,若被那笋壳毛毛擦着手擦着脸,很痒很痒很难受。笋壳用火烤一烤,用扫把溜得平整,褪去绒毛,叠起来作鞋样用。
苦楝树的果实,俗名叫“苦楝宝儿”。褪去黄皮,圆滚滚的乳白色肉球,放在开水里浸泡一会儿,用手捏碎果肉,调成浆糊状。把平常收集起来的旧布片抹上苦楝宝儿浆糊,一张一张、一层一层地糊在铺开的席子上,叫“打布壳儿”。苦楝宝儿浆糊味苦有沾性,防虫。打成布壳儿用作鞋帮、鞋袢的模样定型。
剪鞋样,纸剪出来的鞋样,每个家庭都有几套纸剪出来的鞋样。有从邻居家抄来的,有从旧鞋样或收或放修改而成的。女人,聪明能干的乡下女人,自家男人脚多大,自家儿女今年该穿多大的鞋,手指一掐一跪(卷曲半指),收点儿放点儿心中有数,恰到好处。
填鞋底,用针线把纸样固定在笋壳上剪出鞋底模型,把模型粘在布片上,周边预留蒜苗叶子宽度,转弯拐角的地方放个剪口,沿笋壳边缘包起来,摸摸,紧凑光滑而平整。接着,在鞋底模型上层层码布,这就是千层底儿,拼接处严密而整齐,看不出有明显的凸凹痕迹。聪明贤惠的乡下女人,最懂得怎样把男人打扮得光鲜体面,特意地把白色的或浅色的布片嵌在鞋底周边,让深色鞋面、浅色鞋底格外与众不同,让自家男人站在别人面前英俊挺拔,神清气爽,女人倍儿有成就感。
纳鞋底,令人神往的千层底儿,一针一线密密匝匝紧致有序。大号钢针在顶针儿的强推下,针鼻子儿拖着麻绳从面层拉到底层。乡下女人那轻盈灵巧的手,熟练地拽拉麻绳,一个个漂亮的“小酒窝”留在面层,好看极了。在千层底的中腰部分,因为磨擦较少,女人们就落一排圆圆的“小九针”,极像阳光下的婴儿脸,正憨憨地对你笑呢。
纳鞋底是一个费时费力又费手劲的针线活儿,参加生产队劳动时,女人们的围裙扎在腰上,叠成个简易的包裹,包裹里面装的是千层底儿,趁劳动间歇纳一段儿。劳动一天,尽显疲惫的男人们,在咂酒罐的酒精作用下已经酣酣入梦。这时,勤劳贤惠的乡下女人,收拾完家务活儿,背靠床头偎坐在男人身边,借着煤油灯昏黄微弱的亮光,正专心致志地一针一线地纳鞋底,那麻丝儿拽拉得丝儿丝儿响。针是琴键线是弦,女人弹奏一阕轻柔而委婉的催眠曲,在习习夜风中,让男人解除一天的疲惫鼾声如雷。
手工针线纳的千层底儿,线路横排,正面成酒窝型点状,反面成短一字型整齐而均匀。工厂生产的千层底儿,针距正反一致,还是竖排,明显与手工的有区别。
打开布壳儿,用鞋面(帮子)纸样修剪成型,粘在布上。鞋面布一般用黑色直贡呢,也叫“大贡呢”,纹路粗大右斜,质地厚实,手感柔软而有丝光。也有用灯芯绒做鞋面的,但灯芯绒有顺毛和反毛,须左右对称一致避免色差。鞋面、布壳儿、里布三体合一,用90°角薄斜纹布条包缝鞋口。样式有带绊的或不带绊的大、小圆口鞋,有塌鼻梁式的老外公鞋,有打鸡眼安舌头装橡筋耳子的,土话叫“操鞋”的等等。
鞋面和鞋底扣合得当,鞋面略略放松些许,在鞋尖处微微收缩一小段皱褶,让鞋尖高隆挺拔,丰盈饱满。
在鞋底里层垫一层白布,叫“躺底儿”。上鞋,从顺手边的中腰处起针,每一针从鞋底中下层处度针引线避免线迹外露,当然也可以针线透底,各自随意。然后把鞋底周毛边修剪整齐,黑色鞋面白色鞋底,一双工艺精湛的千层底儿老布鞋,就沉甸甸地捧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