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作品 > 散文 > 正文

烟雨青石关

作者: 李君2024/08/15散文

初夏的清晨,浓云掩住了碧空,细细雨丝慵懒地飘拂着,雾气里总有一缕抓不住的思绪飘来飘去,心情似乎也沾染了柔软潮湿的气息。随车行向远方,去往莱芜博山之间的青石关。

青石关,地势险要,素来有“齐鲁第一关”之盛名。山路已经开发成了宽车道、水泥路,即便如此,急转弯、上陡坡,遇有大货车相向,心情也如坐过山车一样,承受了不小的压力。那么古人是如何走这盘山路的呢?无他,只凭双脚,穿过树木横亘的山路,走过荆棘丛生的小道,漟过泥泞裹脚的河道,走出了莱芜,走到了博山。从古至今,博山到莱芜,莱芜到博山,这条古道连接起了齐鲁大地的繁荣和昌盛。

路边的树木郁郁葱葱,温润如酥的雨丝,让片片绿叶在雾中闪闪发光。它们摆着手,弯着腰,欢愉地沐浴着清凉。天地关上了窗,只为让这些绿的精灵畅快地玩耍。在高高的山峰隐进云雾之时,我们到达了青石关村村委。下车后,林中仿若有清凉的微风一扫而过,又如有清冽的冰泉乍泄而出,烦闷退散,一股凉意沁入心底。放眼望去,有霭霭云雾作帐,层层山峰站岗,衬得青石关如天边小镇,世外桃源。

张宗发老师编著的《青石关的传说》自序中这样描述:“青石关以其特有的军事、地理、商旅、建筑等方面的魅力,以及和齐鲁石道的关联,曾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到此观瞻,留下许多轶闻趣事,演绎出无数动人篇章。”青石关是闻名遐迩的齐鲁故道,是齐国通往鲁国的必要之路,既是军事要塞也是交通中枢。有幸,张宗发老师亲自带领我们参观了青石关。

撑一把雨伞,任雨丝飘飘洒洒落下。脚踏青石板路,在千年古槐下抬眸,穿过树叶的缝隙,来到了曾经的繁华街道。南门高大的石拱门梁上,镶嵌着用青石板刻书的“青石关”三个大字,曾经是南来北往的商客注目的标志。大清早,店铺开门做生意,街上摊贩也摆好摊位,叫卖的、还价的、邻里招呼的、妇人东长西短的……各种声音交织,各色人物聚集,汇成热闹繁华的街市。在高大的古槐树下,曾摆有一张小八仙桌,桌上放有四五只粗瓷大碗,一位粗布短衫的读书人,热情地招呼路过的行人喝茶拉呱。就这样,青石关的故事走进了《聊斋志异》里。东面巷子里的舍茶店、舍粥店给了许多风餐露宿的异乡人一个温暖的期盼,西边板子大门前,住宿的、兑钱的……往来商客络绎不绝。跟随人们的脚步来到一个院落,微凉的清风吹开薄纱似的水雾,雨滴敲打着四合院残缺的屋顶,院里的杏树上结了几个青涩的果实。抬眼望去,精致繁琐的屋檐、拱形栅栏的窗户在诉说着曾经的繁华与不舍。站在空旷的院子里静静听清脆鸟啼,忽地院外响起一阵欢声笑语,汽车驶过,似从时光的隧道穿越而来。抖一抖伞边的雨珠,黑白世界渐渐有了色彩。

雨,轻轻柔柔地下着,如珠帘般垂在眼前。微微的凉风吹进,送来一缕淡淡的泥土香。略过低矮草房、断壁残垣,来到北门前,北门石拱门下就是青石关最为险峻的“关沟”。远远望去,拱门为框,远处的山峰化为几笔墨绿,隐于苍白的薄雾之中,一幅天然无雕饰的山水画油然而生,引得人不禁往里探索。进入关沟处,脚下是由整块青石板形成的陡峭坡道,起初坡陡路窄,特别是雨雪天,湿滑难行,常常造成车马堵塞,无法过关,一等就是好几天。于是就有人在青石上凿出了一道道的石阶,方便人们上下通行,至于石阶梯中间的车辙子,据说是往来的商贩推着小车运送货物长时间碾压而成,现在看来,石阶和车辙就是书写历史的纸和笔,记录着历史长河中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辛酸与甘苦。经过岁月的打磨、雨水的冲刷,青石路上泛着微微的光芒,让人心生温暖,好似俯身而卧,就能与历史拥抱,与岁月和解。

不管是金戈铁马还是舟车劳顿,青石关终于走到了烈士暮年,静静地享受着孤独,却又期盼着远方故人的到来。从前人手中接过历史画卷,青石关人经历了繁华,目睹了衰败,默默地守护着这份壮心不已,用自己的行动开启新的篇章。不变的是这山这树这青石关,缓缓流淌的是人是情是进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