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戏台
乡下人不识乐谱,却爱听戏曲,在农村,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我的老家就有两个戏台,一个在大寨院子里,一个在新的村部广场。
大寨的老戏台是露天的,毛条石垒起两尺高台,砌出四面围墙,长宽不过十米,一整面敞开,三面留着两米宽的露台,从露台望去,戏台后方就是一片菜地和果园。平时这里是孩子们玩耍和老人晒暖闲聊的好地方。搭戏台的大篷车一进村,老少皆奔走相告,戏班子来啦!戏班子来啦!浓浓的喜庆气息一下子从四面八方涌了过来。
老戏台是没有生命的,而且简陋,几根木头、几块帷幔、几张席子就把布景搭好了。只有当锣鼓、唢呐响起来,唱戏的演员水袖漫舞、莲步生花、唱念做打,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被缓缓叙述,台上的人、景、物才有了灵魂。
年少时听戏,我的心思从来不在戏台上面,像鱼儿一样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感受人挤人的热闹。等母亲来找我时,再央求着她给我买妆糕人、糖画或者冰糖葫芦,那是一种多么无忧无虑的快乐!
而到了中年,我才听懂戏里戏外的万千滋味。老戏台上演的是潮剧,那声腔悲如空谷幽咽,喜如莺语花底,愤如银瓶乍裂,壮如山河激荡!《生死牌》《井边会》《巧姻缘》《一门四状元》……一时愁苦,一时唏嘘,一时欢笑,这唱的何止是戏,分明是演绎人生百态啊!
旧时请的戏班子都是业余的,他们农忙时下地干活,逢年过节就在四里八乡巡演谋生。老戏台的戏通常要连唱七天,村里的孩子便趴在戏台两侧窥探他们的日常。戏台后方摆满了演出道具、服装,还有生活起居的各种物品。散场的时候,他们总带着妆蹲在戏台边上捧着大瓷碗吃饭。有一次,我看见演七仙女的演员下了场,衣服也来不及换,就抱起了孩子,孩子安静地在一片喧闹中熟睡了。我想,戏台上的才子佳人、帝王将相,那是演的,母亲怀抱里片刻的温情,才是真真切切的生活。
如今,新旧两个戏台分踞村庄南北两侧,老戏台逐渐冷清了。新建的村部广场敞亮大气,文艺活动一场接一场。听说,县里潮剧团又要到村里开展非遗传承送文化下基层演出,不知道村里的老人孩子们,是否还像当年一样欢欣雀跃?
恍惚间,那些年听过的潮剧又一丝一缕飘回耳畔,在我的心坎上余音缭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