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劳动节
有人说:“勤劳的人天天都过劳动节。”说来也是,勤劳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在我们家也是代代相传,三代人的劳动观可以看见时代的变迁,但“勤劳”的基因却永不褪色。
祖母一生清苦,命运多桀。爷爷去世得早,她以柔弱的身体支撑起了一个困苦的家。她从小没有机会读书认字,所以把书本看得很重,总是念叨读书好才能吃饱吃好穿暖,在她朴实的认知里,她的劳动就是为了让父亲能念书,所以不管家里怎样困难,她总是想方设法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来供养父亲念书。
为了补贴家用,祖母有一门在十里八村都很响亮手艺——做背带。那时,外出干农活都是全家出动,没有多余的人手在家看护孩子,所以,孩子的母亲通常会把孩子用背带背在背上外出干活。背带做工复杂,是当时婚嫁时必备的陪嫁品之一,它大多选用红色为主色调,象征着子孙满堂、红红火火之意,还有喜庆和希望之说。祖母能裁会剪,是远近闻名的巧手儿。东家娶媳妇,西家嫁闺女,都总是会请祖母做上几条背带,一块块布料在祖母的一番飞针走线后变得有型而美观。在祖母的不懈努力下,父亲念完高中回到村里当上了民办教师,这对于我后来也走上教师岗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我记忆里,祖母每天就没有停下来过,就算是晚上也要在那盏老式的煤油灯下忙到深夜才睡。
母亲也是勤俭持家的能手,由于父亲在学校教书,白天要下地干活,母亲总是争分夺秒地把家里大小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母亲每天晚上也不会闲着,她要为一家人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在油灯下做针线活儿也是常有的事,为的就是我们兄弟俩能“顶天立地”地做个人。她常常教育我们穿衣服不怕破,就怕脏。穿衣讲究的就是一个整洁,衣服再破,补丁再多,照样可以穿出个人样来。母亲勤劳节俭的习惯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我的很多衣服都是哥哥穿了剩下的,有的衣裤是补了一层又一层,密密麻麻的补丁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就是一种无以言表的行为艺术。实在不能穿的衣服母亲也绝不会扔掉,她总会把这些不能再穿的衣裤用剪刀把它裁剪下来,再剪成块状,一层层地糊上玉米糊,晒干了做成布壳,再用布壳来做手工布鞋,绝不允许有布料浪费的现象发生。母亲就像一位伟大的建筑师,无论多大的破洞,她都能用她的贤惠与隐忍之心把它修补成一种艺术之美——属于那个时代挥之不去的“穿衣”之美。
现在生活好了,我也不再穿“补丁”衣服了,可勤劳的优秀品质一直没有丢。我在学校上班也总是勤勤恳恳,除了白天认真教学,晚上还学祖母与母亲要“挑灯夜战”,学教学理论文章,写教学反思,每天也是忙得不亦乐乎。通过我的努力,看见孩子们天天健康成长,我内心甭提有多高兴。除了平时的努力,在五一劳动节我们可以选择放松,我会跟朋友、同事一起去旅游,还要带点旅游纪念品回来孝敬父母,这样的劳动节非常惬意,也非常有意义。
祖母、母亲和我,我家三代人的劳动观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生活越来越好了,但“勤劳”的品质一定要代代相传,因为幸福的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