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与顺
人们常说,对父母或长辈要孝顺。
所谓孝顺,就是既要孝敬又要顺遂。孝,《新书·道术》有经典解释:“子爱利亲谓之孝。”顺,没有现成解释,我学舌尝试着将其定义为:“子爱遂亲谓之顺。”
孝与顺既是整体,又是行为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关联,互为弥补,又各自独具内涵。
孝很重要。孔子曰:“孝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此话是说:孝道像是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那样的恒定法则,人人都应该遵循,践行。现实生活中,主动、努力让父母或长辈吃好、穿好、玩好,这类主动施加的行为均属于“爱利亲”,属于孝。至于这一点,许多人都能做到,而且做得较好。然而,顺往往被人疏忽了,或者说做得不尽如人意。顺,就是顺遂父母或长辈,就是让他们顺心、宽心。所以说,顺也是他们需求的重要一部分,与孝是密不可分的“孪生姊妹”。倘若忽略了顺,那么孝就不完整、不完美、不饱满、不健康。即便物资丰富,但顺的缺失,受施方仍会不如意、不开心、不快乐,幸福指数并不高。
有些老人,到了一定年纪,愚昧得像个小孩,有些行为让人难以理解。对待他们,就应当尽可能顺着他们,让他们乐呵。例如,老人说煤球是白的,就大可不必和他们较真,非说煤球就是黑的。正常人谁不知、谁不晓?他们把白的说成黑的,不会造成现实危机,也不会出现沧海横流。很多老人本来就悲观、不自信,假若一根筋较真,跟他们掰,像掰手腕一样掰,掰倒他们的结果将是什么呢?本就贫弱的心理愈发贫弱;卑微感就像一把钢刀,刀刀入骨,对他们的心理伤害巨大、深重。其实倒不如违心和善意地哄着他们,顺着他们,让他们陶醉在“成功”的氛围之中和快乐的王国里。这样,他们就会心顺、气顺、经顺、脉顺,一顺百顺。清代李毓秀《弟子规》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借鉴:“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子女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父母有过错,子女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地劝他们更改。
孔子对孝有独到的见解。他的弟子子夏曾问孔子:“什么是孝?”子曰:“色难。”现实生活证明了孔子的话是正确的。不是你给他吃的、穿的,就代表了孝,而是随时都给被孝的他们一个好脸色,而不是爱搭不理的一副臭脸。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教育家谢觉哉曾说过:“养父母,不只是给他们穿吃、不冻不饿而已,还要有亲爱的诚意和敬意,使老人们感到愉快。”那种认为只需在物质上满足老人的赡养观是不可取的。作为后生,一定要孝、顺兼备,既要孝也要顺。在物质条件优越的当今社会,有时,顺比孝更重要、更难得。